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用思维导图促进数学深度学习——以“《运算律》单元复习整理”为例(王霜)

(2020-10-17 17:18:34)
标签:

教育

分类: 高徒感悟

【摘要】

    运算律是计算发展的必要需要,是基本运算中在算法执行中产生的简约规则。运算法则是数学四则运算的支柱之一,其主要作用是确定计算顺序,实现对四则运算算式的解构,保证算得“对”;运算律是四则运算法则的重要补充,其主要作用是通过改变计算顺序,对四则运算算式进行重构,实现算得“快”。

 思维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 ,它简单却又很有效,是一种实用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它能够让我们快速抓住想要传递的信息本质,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正所谓“化繁为简,以简驭繁”,这就是思维导图的核心本质。

“深度学习”是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以培养高阶思维能力、反思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为旨归的一种学习。

【关键词】运算律 思维导图 深度学习

目前我国教学改革已经迈向深水区,并将学生思维能力发展作为教育教学的核心方向之一。同时,新课标也特别指出教师必须要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因此,我们更需要思考:在一堂课上,老师到底要怎么教?学生到底要如何学?才能使学生所获终生受益。我们想,只能做的而且必须做到的就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让学习的过程成为主动建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是学会了知识,还要学会思考,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和数学思想方法,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因此,我们将思维导图引入数学课堂,借助思维导图的特质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深入的理解,从而达到更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发展下面,我们就以四年级第一学期“运算律”单元复习课为例,谈谈如何用思维导图促进数学深度学习

   《运算律》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四单元的内容。本单元在掌握运算顺序的基础上,系统地学习运算律,感悟运算顺序与运算律两者的联系与区别。主    要学习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律、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三方面的内容。


在学完这个单元后,学生真正理解了运算律吗?真正体会到了各运算律之间的内在联系了吗?从作业反馈中,发现很多学生“学”到了运算律的“形”,而关于更深层面的“神”却没有得以沟通,导致练习中错误百出。

为此,在单元学习结束后,我们将“思维导图”引进单元复习课,并确定本课目标:

1)进一步沟通运算律的内在联系,建立单元知识体系,发展结构化思维,提高学生整理归纳能力;

2)通过小组交流、全班讨论,引导学生从现象看本质,发展深度思考与表达能力。

为了更有效地搭成教学目标,我们在课前安排前置作业:用自己的方式梳理本单元知识及方法。

 

一、八仙各显神通

1.全班齐回顾

师明确本课主题:四单元《运算律》整理复习课。

师: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学到了什么?

1:我们学会了加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是a+b=b+a。

2:我们学会了乘法分配律,还知道了可以用“爸爸爱我,妈妈也爱我,等于爸爸妈妈都爱我”的方法来帮助理解这个运算律。

3:我还知道了25和4,还有125和8,是两组常用的简算数字。

4:我还知道了“等值变形”的数学思想。

通过零散的知识点回顾,让学生体会整理这些知识的必要性,并为下一环节的交流做好铺垫。

学生“学到了什么”这一问题的刺激,更多的是大脑中随机的某一具体知识点的提取。倾听过程中,使每一个学生头脑中对本单元的知识逐渐清晰起来。

2.小组内交流。

1)“走出来”

“只有当我们从小天地走出来,看到或听到很多人的故事,原来大家有那么多共性”。怎样让学生乐于自己的世界中走出来?我们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只给你一分钟,你打算怎样介绍自己的整理内容?旨在激发学生思考如何高效的介绍自己的理解

此基础,引导学生形成小组交流的共识

以小组为单位,用1分钟讲解自己课前整理的内容。

同伴讲解时,边听边想:优点是什么?不足是什么

讲解完毕,相互评价。

此小组分享交流的过程,即为“八仙过海”的“过”,只有亲身体验,“神通”才能显现。让学生在明确要求和任务的交流下,充分感受到个性化整理的优势和不足,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有助于培养创新意识。

2)“沉下去”

深度学习注重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关注分析评价高级认知水平。小组交流就提供了这样一个深度学习的引力场,学生的思维在引力场中相互碰撞、相互作用。作为师,当及时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并使其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学生小组评价完毕,教师提出两个问题,请学生反思并自我评价:

1)经过小组交流,我们小组对本单元的知识点是否找全了?

2)经过小组交流,我们小组是否找到了最佳的整理方法

 3.全班交流

同学们在整理知识时,不约而同地想到了用图来呈现。看来图的作用可真大清晰、准确、简明扼要。

师:同学在小组内看到了不同的图教师巡视时也看到了不同的图,那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每个同学画的图都不尽相同,那究竟什么样的图才是最适合这个单元知识的呢?(学生独立思考半分钟)

老师刚才拍摄到几幅图大家一起来评价一下

师:还有哪些同学是这种图?这种图有什么优点? 

经过交流,学生达成以下共识:只是按照书本的顺序列举知识点,不可以称之“图”,只能是学习笔记;不见得越详尽越好,有时越复杂越不容易记忆;“图”中的文字应尽可能简略,突出关键……

此时,学生已经站在了认识的转折点上,他们已经不满足停留于查找、罗列、构图、装饰记忆、再现和初步理解的水平之上了。如何获取精简内容的秘诀怎样创制一幅让人过目难忘单元学习指南,成为本节课学习的现实起点。

“图”同归,建立联系。

深度学习基于理解的水平之上,其重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求学习者对习得的知识要保持批判或质疑的态度。只有如此,才可能到过去所未见,想到过去所未想,做到过去所未做。对于小学生来讲,教师的指引尤为重要让学生认识到知识哪儿来到哪儿去,从而使学生把头脑中的知识加以链接,形成网络通路以求实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这就落到一个上面,归到哪儿?我们认为,应该归到知识之间的联系上。知识之间若能建立有机的联系,才能让知识在头脑中真正建构,使其更具系统性。

师:写了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后面有一根短横线指向运算律,短横线表示什么?

1:表示先学混合运算顺序,再学运算律。

师追问:除了表示学习的先后顺序外,还有知识上的联系吗?

2:我觉得四则混合运算是基础,运算律是其中的一部分。

3:我觉得运算律是在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的一种等值变形。

师小结:你们说得都有道理,其实运算律就是在正确掌握运算顺序的基础上,对运算顺序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从而使运算简便。

学生看到的往往只是书本上显性的、知识间的联系,还有隐性的、方法上的联系往往是学生不容易想到的。通过教师的一系列追问,激发学生从不同的图中找内在联系,并在知识上想得更远一些更深一些。远,主要指找出前后知识间的联系。深,主要指从知识上的联系寻找方法上的联系,进而达到殊途同归。通过思考、交流,把握知识的内涵与本质,从而形成整体的结构,发展结构化思维。

在全班交流时教师将学生整理的图进行调整按学生的现场生成适时板书追问结束后一幅思维导图的头脑图便呈现在黑板上

    归根到底,找联系,是为了让数学书变薄一些,让我们在更短的时间内用更简洁的方法去把握数学知识与方法,这就是思维导图的作用。

接下来将思维导图的类型介绍用一段动画短片的形式呈现,头脑图、圆圈图、气泡图、括号图等,让学生感受从静态的图到动态的生成过程,全面体会思维导图的特点及优势。

索骥——分类练习。

此时一幅本单元知识整理的思维导图已经跃然黑板之上,现在我们有“图”了,那这个单元的真本领学生就真正学到了吗?怎样有效利用这幅图

这让我们想到了树上结的果子,有些果子很容易就能摘到,但往往又小又酸,也有需要你跳一跳才能摘到的又甜又大的果子。我们何不让学生自己跳一跳去摘思维导图所结的又大又甜的果子呢?让学生做回课堂的主人,根据思维导图上的知识点及其联系,自己列举出一些关键题目,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通过本次在单元复习引入思维导图的实践教学,让学生经历了具体的复习整理过程,更深入了解到运算律之间的本质联系,知晓了可以用思维导图这一方式来呈现“结构化”的系统。由最初的个体经验,在同伴的相互砥砺下获得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分析、应用、批判和创造的学习过程中促进了对知识整理的深度思考使得数学学习更有营养、也更有吸引力

    培养学生深度思考的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开始便已成功一半,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坚持下去。慢慢我们将会欣喜地看到学生的改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