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思维导图促进数学深度学习——以“《运算律》单元复习整理”为例(王霜)
(2020-10-17 17:18:34)
标签:
教育 |
分类: 高徒感悟 |
【摘要】
“深度学习”是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以培养高阶思维能力、反思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为旨归的一种学习。
【关键词】运算律 思维导图 深度学习
目前我国教学改革已经迈向深水区,并将学生思维能力发展作为教育教学的核心方向之一。同时,新课标也特别指出教师必须要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因此,我们更需要思考:在一堂课上,老师到底要怎么教?学生到底要如何学?才能使学生所获终生受益。我们想,只能做的而且必须做到的就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让学习的过程成为主动建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是学会了知识,还要学会思考,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和数学思想方法,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因此,我们将思维导图引入数学课堂,借助思维导图的特质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深入的理解,从而达到更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发展。下面,我们就以四年级第一学期“运算律”单元复习课为例,谈谈如何用思维导图促进数学深度学习。
在学完这个单元后,学生真正理解了运算律吗?真正体会到了各运算律之间的内在联系了吗?从作业反馈中,发现很多学生“学”到了运算律的“形”,而关于更深层面的“神”却没有得以沟通,导致练习中错误百出。
为此,在单元学习结束后,我们将“思维导图”引进单元复习课,并确定本课目标:
(1)进一步沟通运算律的内在联系,建立单元知识体系,发展结构化思维,提高学生整理归纳能力;
(2)通过小组交流、全班讨论,引导学生从现象看本质,发展深度思考与表达能力。
为了更有效地搭成教学目标,我们在课前安排了前置作业:用自己的方式梳理本单元知识及方法。
一、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1.全班齐回顾。
师明确本课主题:四单元《运算律》整理复习课。
师: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学到了什么?
生1:我们学会了加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是a+b=b+a。
生2:我们学会了乘法分配律,还知道了可以用“爸爸爱我,妈妈也爱我,等于爸爸妈妈都爱我”的方法来帮助理解这个运算律。
生3:我还知道了25和4,还有125和8,是两组常用的简算数字。
生4:我还知道了“等值变形”的数学思想。
通过零散的知识点回顾,让学生体会整理这些知识的必要性,并为下一环节的交流做好铺垫。
学生受“学到了什么”这一问题的刺激,更多的是大脑中随机的某一具体知识点的提取。在倾听过程中,使每一个学生头脑中对本单元的知识逐渐清晰起来。
2.小组内交流。
(1)“走出来”
“只有当我们从小天地走出来,看到或听到很多人的故事,原来大家有那么多共性”。怎样让学生乐于从自己的世界中走出来?我们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只给你一分钟,你打算怎样介绍自己的整理内容?旨在激发学生思考如何高效的介绍自己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小组交流的共识:
以小组为单位,用1分钟讲解自己课前整理的内容。
同伴讲解时,边听边想:优点是什么?不足是什么?
讲解完毕,相互评价。
此小组分享交流的过程,即为“八仙过海”的“过”,只有亲身体验,“神通”才能显现。让学生在明确要求和任务的交流下,充分感受到个性化整理的优势和不足,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有助于培养创新意识。
(2)“沉下去”
深度学习注重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关注“分析”、“评价”等高级认知水平。小组交流就提供了这样一个深度学习的引力场,学生的思维在引力场中相互碰撞、相互作用。作为教师,当及时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并使其“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待学生小组评价完毕,教师提出两个问题,请学生反思并自我评价:
(1)经过小组交流,我们小组对本单元的知识点是否找全了?
(2)经过小组交流,我们小组是否找到了最佳的整理方法?
同学们在整理知识时,不约而同地想到了用图来呈现。看来,图的作用可真大:清晰、准确、简明扼要。
师:同学们在小组内看到了不同的图,教师巡视时也看到了不同的图,那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每个同学画的图都不尽相同,那究竟什么样的图才是最适合这个单元知识的呢?(学生独立思考半分钟)
师:老师刚才拍摄到几幅图,大家一起来评价一下。
师:还有哪些同学也是这种图?这种图有什么优点?
经过交流,学生达成以下共识:只是按照书本上的顺序列举知识点,不可以称之为“图”,只能是学习笔记;“图”不见得越详尽越好,有时越复杂越不容易记忆;“图”中的文字应尽可能简略,突出关键……
此时,学生已经站在了认识的转折点上,他们已经不满足停留于查找、罗列、构图、装饰等记忆、再现和初步理解的水平之上了。如何获取精简内容的秘诀,怎样创制一幅让人过目难忘的单元学习指南,成为了本节课学习的现实起点。
二、殊“图”同归,建立联系。
深度学习基于理解的水平之上,其重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求学习者对习得的知识要保持批判或质疑的态度。只有如此,才可能见到过去所未见归,想到过去所未想,做到过去所未做。对于小学生来讲,教师的指引尤为重要:让学生认识到知识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从而使学生把头脑中的知识加以链接,形成网络通路,以求实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这就落到一个“归”字上面,归到哪儿?我们认为,应该归到知识之间的联系上。知识之间若能建立有机的联系,才能让知识在头脑中真正建构,使其更具系统性。
师:写了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后面有一根短横线指向运算律,短横线表示什么?
生1:表示先学混合运算顺序,再学运算律。
师追问:除了表示学习的先后顺序外,还有知识上的联系吗?
生2:我觉得四则混合运算是基础,运算律是其中的一部分。
生3:我觉得运算律是在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的一种等值变形。
师小结:你们说得都有道理,其实运算律就是在正确掌握运算顺序的基础上,对运算顺序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从而使运算简便。
学生看到的往往只是书本上显性的、知识间的联系,还有隐性的、方法上的联系往往是学生不容易想到的。通过教师的一系列追问,激发学生从不同的图中找内在联系,并在知识上想得更远一些、更深一些。远,主要指找出前后知识间的联系。深,主要指从知识上的联系寻找方法上的联系,进而达到殊途同归。通过思考、交流,把握知识的内涵与本质,从而形成整体的结构,发展结构化思维。
在全班交流时,教师将学生整理的图进行调整,按学生的现场生成,适时板书,追问结束后,一幅思维导图的头脑图便呈现在黑板上。
接下来将思维导图的类型介绍用一段动画短片的形式呈现,头脑图、圆圈图、气泡图、括号图等,让学生感受从静态的图到动态的生成过程,全面体会思维导图的特点及优势。
三、按“图”索骥——分类练习。
此时,一幅本单元知识整理的思维导图已经跃然黑板之上,现在我们有“图”了,那这个单元的真本领学生就真正学到了吗?怎样有效利用这幅图?
这让我们想到了树上结的果子,有些果子很容易就能摘到,但往往又小又酸,也有需要你跳一跳才能摘到的又甜又大的果子。我们何不让学生自己跳一跳去摘思维导图所结的又大又甜的果子呢?让学生做回课堂的主人,根据思维导图上的知识点及其联系,自己列举出一些关键题目,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通过本次在单元复习引入思维导图的实践教学,让学生经历了具体的复习整理过程,更深入了解到运算律之间的本质联系,知晓了可以用思维导图这一方式来呈现“结构化”的系统。由最初的个体经验,在同伴的相互砥砺下获得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分析、应用、批判和创造的学习过程中促进了对知识整理的深度思考,使得数学学习更有营养、也更有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