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以模型思想构建乘法意义——浅谈增强学生知识结构化意识与能力的主要维度与具体实施措施(赖文杰)

(2020-10-17 17:01:14)
标签:

教育

分类: 高徒感悟

摘要:乘法的意义通过乘法模型构建出高层次结构框架。结合理论,通过系列的教学实践 ,找到了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知识结构化。

关键词:乘法模型 结构化 聚集模型

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数一数与乘法》乘法初次出现,学生通过“数一数”等活动,经历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初步体会了乘法的意义,即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那么,乘法的意义仅此而已么?在数域扩展以及更多现实情境出现后,该如何构建完整乘法的意义呢?我查阅了许多相关研究文献后做了如下思考。

“小学阶段所教学的每一种运算都可以看作是一个‘模型’”。[1]那么将乘法看作是一种模型的话,可将其按不同的现实情境分成以下四种现实模型:“一是等量组的聚集,即大致相当于通常所说的‘连加’。二是倍数问题。三是配对问题,也是笛卡尔积。四是长方形的面积。”[2]而“乘法”在整个小学阶段主要分为整数乘法、小数乘法、分数乘法这个三个阶段来学习。其中整数乘法意义是小数和分数乘法意义学习的基础,随着数域扩展,乘法的意义没有发生本质的改变,都是在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意义上进行拓展。这三个阶段的乘法意义构建,其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从乘法意义的固化理解到“乘法模型”的构建。

那要怎样帮助学生实现这一转变呢?我想起了闫云梅、刘琳娜、刘加霞三位老师的一篇文章中提到过:要“突出等量组的聚集模型在乘法概念建构中的基础作用。等量组的聚集模型是一切乘法模型的基础,学生对乘法概念的认识是以‘同数连加’为前提的。每一个新的乘法模型的出现,都是先将其转化为等量组的聚集模型”。[2]因此,在学习了整数数系中不同现实情境的乘法模型后,即将其中的倍数模型、面积模型、配对模型转化为最基本的等量组聚集模型,为数系扩展后的意义理解奠定转化和联结的基础。在学生对乘法的认识处于混乱时,务必花一定的时间,帮助学生整理归纳,对乘法的意义有一个结构上的构建。具体操作如下。

一、 联系新旧知识,对比总结归纳。

1.  巩固乘法的初始意义。

提问:图中一共有多少个桃子?如果想用乘法算式解决,该怎样移动桃子?

小结:想要列乘法算式,那就必须创造出 “相同加数”,即排列成整齐的方阵。所以,乘法是加法的一种特别的形式而已,其总数是不变的。

2.呈现所学各种数域乘法的意义,对比研究,归纳总结——都是“同数相加”的简便运算!只是有的是“几个相同整数相加”,有的是“几个相同小数相加”,有的是“几个相同分数相加”而已。

一、 联系不同情境,归一同一模型。

1.回顾固化的乘法意义。

   提问:3×4可以表示什么意义?学生都知道既可以表示34相加,也可以表示43相加。

2.总结不同的现实情境。

1)学生思考:3×4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哪些实际问题?

 学生的答案很丰富,囊括了所学的所有知识点,我从中挑选了比较有代表性的几个问题板书出来:

一个盘子里有4个苹果,有3盘,一共有多少个苹果?        列式:3×4

一个长方形的长是4,宽是3,面积是多少?             列式:3×4

淘气有6颗糖,笑笑糖的颗数是淘气的3倍,笑笑有多少颗糖? 列式:3×4

3件上衣,6条裤子,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配成一套,一共有几种搭配?列式:3×4

2)提问:每个问题中的“3”代表什么?“4”又代表什么?为什么这些不同的问题都能用同一个算式3×4解决呢?画一画,想一想。

学生作品:

通过画一画这个活动,学生充分认识到了虽然现实的情景模型不同(有倍数模型、面积模型、配对模型),但是都可以将其看作是34相加,而且3是份数,4是每份的个数,进一步总结出更基本的聚集模型:每份数×份数=总数。

3.结合基本模型,整理教材。

  出示教材中反复出现的情景模型,让学生思考发现,很多问题都可转化为每份数×份数=总数。比如: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803小时行驶多少千米等。

一、 方法梳理。1.  无论是哪种乘法模型,最终都可以归纳为“每份数×份数=总数”这种等量组的聚集模型。

2.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利用思维导图等工具,总结乘法的意义,并展开联想,乘法与其他运算之间的联系,关联不同的运算结构,整体构建运算框架。

四、几点反思。

   在教学中,纵向构建不同数域的乘法意义比较轻松,学生很快能通过观察发现其中的本质。但是横向构建不同现实模型之间的联系时,学生能轻松找到聚集模型和倍数模型之间的关联,但是面积模型和配对模型的转化就困难重重,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与PPT演示后才发现其联系,说明学生的高层次认知结构还未搭建完善,看来本次教学的开展还是很有必要的,有效的帮助学生利用乘法模型构建出了乘法意义的本质结构。

参考文献:

[1]刘加霞.作为模型的乘法——对数学概念多元表征的思考[J].小学教学(数学版),200810):46-48.
[2]
闫云梅,刘琳娜,刘加霞.小学阶段乘法的不同现实模型分析与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14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