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不愿、不会写论文,而采用抄袭、拼凑等手段敷衍了事,导致“论文危机”的出现,这是当前中小学普遍存在的现象,绝非仅有。笔者认为,“论文危机”凸显了中小学对教科研认识上的偏差。在很多学校的教科研管理者眼里,教师搞教育科学研究的唯一表现形式就是写论文。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学校对教师的教科研要求就简单化为向老师们下达论文写作和上交的命令。在对教师的教科研进行考核时,论文也就成为最为重要甚至唯一的标准。教学研究等同于写论文,这种“唯论文”的观念其实是对教科研的一知半解。从教科研的表现形式看,除了论文写作之外,还有一些与中小学一线教师实践性工作更为吻合的方式,如叙事报告、课例分析、教学反思等。一般而言,论文写作更多地偏向发现与揭示教育规律,构建和完善教育理论,促进教育科学发展;论文理论性较强,强调严格的规范、体例要求,要求运用科学严谨的概念、术语。从某种意义上说,论文的上述功能、特点和中小学一线教师有着天然的隔膜和疏离。
而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研究,其功能主要不是发现规律和建构教育理论体系,他们更关注通过教科研完善工作和提升自我,促进教育教学的实效和自身的专业发展。强行要求中小学一线教师写论文,其实质是用教育理论专家的科研范式去要求中小学教师,结果既没有真正尊重教师的优势和现实可能性,同时也没有尊重教育实践研究的特点,使大多数教师对教育科研产生不应有的敬畏感,不敢或不愿进行教科研。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中小学教师常常会产生“失语”的痛苦。他们发现,“唯论文”的教科研需要的是科学、严谨、规范的学术性语言,自己所熟悉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在写论文时已经变得不再适用。
案例分析、教学反思札记、教育叙事等研究方式和中小学一线教师日常工作、经验背景紧密联系,教师在研究中能够很容易进入角色、找到感觉,能够运用自己所熟悉的思维和表达方式自如地表达和交流。这些研究方式扎根于教师的教学实践,其研究结果又能直接、迅速地改进自身的教学,因而比单纯的论文写作更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和热爱。从这个意义上说,写论文并非是中小学教师唯一的、甚至也可能不是最为恰当的教科研方式,“唯论文”的教科研观念必须改变。
引领与服务:“论文危机”的化解之道
教科研管理者要在现代管理理念的指导下,认真总结教科研管理的经验教训,制定或调整相应的政策条例,变居高临下的发号施令为切实给教师的教科研提供引领与服务,这是当前中小学“论文危机”的化解之道。
1.制定相关的激励政策,对有科研热情和科研成果显著的教师进行奖励,促使教师“想写”。必须看到,教科研需要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心血,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难和挫折。这就要求学校要高度重视激励的作用,以保持旺盛的科研热情和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学校应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对于完成优秀科研项目、成果或总结报告、论文的教师,按章表彰和奖励,并应在评先、评优时予以优先考虑。从而更好地激发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
2.加强“科研促教学”的宣传,提升教科研意识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增强教科研实效,让教师尝到甜头,使教师“乐”写。学校可以采用让有一定教科研成果、品尝过教科研甜头的教师现身说法,向教师传达这样的观念:教科研是广大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核心,参加教育科研不仅让教师有更多的发表、获奖、肯定和晋级的机会,更能有效更新自身教育观念,提升教学能力,获得成功体验,从而从“成事”中“成人”,使自己获得更大的发展。
3.因人而异、分层要求,使教师“敢写”。学校可以按照教师的岗位和职称序列确定教师教科研成果的形式与层级。比如,高级教师每年必须完成一篇在区级以上发表、获奖或交流的论文,并指导相关学科初级教师的教学研究活动,体现出高级教师的带头示范作用;中级以上教师完成校级以上论文或案例研究一篇;初级教师完成教学反思札记或课堂片段分析若干。因人而异、分层要求体现了教科研管理的公平性,使学校中初、中级教师感觉到信心,从而敢于尝试教学研究;对高级教师则表现为适度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高级教师固有的职称倦怠。
4.加强对教师教科研过程中的帮助和服务,使教师“会写”。由于理论素养的欠缺、视野的局限和研究资源的匮乏,很多中小学教师在从事教科研时常有不知如何下手的困难。调查表明,除高中外,都将“缺乏指导”排在第一位,不少教师明确表示“希望在专家的引领下,搞有针对性的研究”。在一些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教科研条件很差,没有可供教师参考学习提高的教科研理论书籍,学校教育类报刊很少,学校也很少组织教研活动。由此可见,中小学教科研管理不能只是简单发号施令,而应切实加强对教师的服务观念,为教师的教学研究提供实质性的支持与帮助,充分发挥教科研管理对教科研的引领作用。比如,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培训进修,拓宽视野;安排教师考察学习,参加、观摩各级教学技能及优质课、大赛课等活动;邀请专家开设教科研的专题讲座;增加图书资料经费投入,为教师提供相对充裕的期刊和专业书籍等教科研资源。学校的教科室要多深入教师中进行具体细致的指导,让教师掌握教育科研的方法,特别是教育课题研究,从选题、论证、立项、研究过程、研究阶段成果、结题等一系列环节上给予指导,实实在在地提升教师教科研能力。
摘自《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06-6)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