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的英文耳朵》试读一
(2016-05-21 09:10:50)
标签:
杂谈 |
分类: 第2本书:培养孩子的英文耳朵 |
=============================================================
英文故事书,怎么念给孩子听?
一句英文,一句中文
就好像自己是一位英文口译员一样,有人说了一句英文,你马上将之翻成中文说出来,只是两个角色都是由自己担任。
「Danny
is in a hurry.」
Danny
走得匆匆忙忙
或是
Danny
走得好匆忙。因为绘图中,小男孩就正在走路。
「I
am six years old today.」Danny
said.
Danny
说,我今年六岁了。
1.
英文部分照书念,维持原汁原味。当然英文能力很好、不怕教错孩子的父母,不在此限之内。
2.
中文翻译的部分,很重要的原则是,不要拘泥英文的逐字翻译,
先了解整句的意思,再用国语说出来就好。
尽量口语、自然,不要让孩子疑惑:
爸妈怎么国语说的怪怪的,好像在用外国人的的语言逻辑在说国语。
例如「Danny
is in a hurry.」如果说成「Danny
是在一个匆匆忙忙的情况下」,
或是「I am six years old today.」Danny said. 变成「我今年六岁了。Danny 说」
是不是有些别扭?国语都说起来别扭不好听,对孩子来说,尤其刚起步的阶段,可能比较不容易引起孩子对故事的兴趣。
3
除非孩子主动问问题,不然,一句英文,一句中文,再换下一句,
尽量不要在中文翻译之后,又自行的加一大堆的国语解释。
我是以直觉来猜想,一句英文,一句中文的方式,
经大量的阅读和比对之后,孩子自然就会习得第二种语言。
可是,如果我们在翻译之后,又自行加了与原文无关的字眼,
孩子可能无法正确比对,也减低了这个方法的效果。
例外的情况是,如果您的孩子已经比较大了,太简单的故事无法吸引孩子时,中文的翻译工作就必须更用心,更花力气,提高音调,配合动作,甚至扯著书上的绘图,天马行空地发挥「咦!你看这只臭鼠,放的屁好臭好臭,敌人就不敢靠近他」「你看这只小狗好大的胆子,竟敢对着大熊汪汪叫。」
一开始,以能「延长孩子听故事的时间」为原则,不管父母是希望孩子爱上中文故事书还是英文故事书,都一样适用。
听、说、读、写,请照次序
「我们是怎么学会国语的?」如果能静下来想想其中的过程,就应该不难理解,在学英文或是第二种语言时,对孩子来说,「先听、再说,再读、后写」,才是最符合语言学习的人类自然法则。
学母语的过程
当孩子呱呱落地到会开口说话,少则一年半,多则两年,而真正能够无碍的表达,可能总需要三岁,甚至四岁了。所以这之间的静默期,就是什么也不做,光是「听」的时间,就长达两年。
再看,「什么时候开始读字呢?」如果撇开中国父母喜欢的偷跑教育不看,孩子真正开始读字,已经上小学七岁了。我个人非常不赞成七早八早就让孩子开始认字。孩子可以只用眼睛、全心全意欣赏绘图的时间没有几年,何苦赶着他们早早离开这个艺术欣赏的美妙境地呢!
1听2说3读4写,是人类学母语的次序,也是语言学习的自然法则。反观我们的英文学习环境,连最亲密、最常接触的母语,都是在酝酿了七年之后才开始「读」的动作,如果父母有其他方式可以选择,何苦要将孩子早早在一开始,就把他们推入一个不属于他们的世界。
时间排挤效应
书店的一与,约莫五岁的孩子,逐字念着一本字不算少的英文故事书,坐在一旁的母亲仔细聆听的专注模样,想必她一定很以自己的成就为荣。咦?说错了,是「自己」的成就?还是「孩子」的成就呢?……..不追究了。
可是,令我心惊胆战的是,明明念得是英文,怎么乍听之下,却像是国语呢?因为字认得有些吃力,所以,字与字之间彷佛了三里路远,而且语调、发音…..听得我冷汗直流。
朗读,不论是中文还是英文,绝对是值得鼓励孩子去做的事情。可是,时机呢?五岁的孩子,这样的「成就」,绝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想必妈妈花了极大的时间在上面(或是花钱请别人花时间也行),孩子只是被动下的牺牲者,没以选择的空间。
问题真正的症结在于——英文学习的前后次序被错置了。........
语言本能
学英文的方向
上补习班
读全美语幼儿园的孩子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