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早教市场,名目繁多、花样百出,其中有一项叫“感统训练”,据说是训练孩子身体的协调性、平衡性的。但这个项目,孩子从一出生开始,就已经顽强的开始自我训练了,比如一伸手一蹬腿之间,尤其啃脚丫子,绝对算高难,这需要高度的协调能力,心、脑、眼、手、腿等器官必须往脚丫子这地方使劲。
我记得我家孩子大概一岁多的时候去医院做个所谓的智力测试,其他项目得分平平,表现最好的是垒积木,孩子最终垒到高达11块,这项得分超高,这跟他小时候坚定不移的长期啃脚丫子训练分不开,小手小脚在大脑的指挥下执行力相当不错嘛。

孩子再大一点的时候,就开始了玩串珠,一种是颗粒比较小的,另外一种是大一点的木质的,比较好串,玩那种小的,每次孩子都是拎着那根细红线非常安静和专注,但是,也有搞不定而急的脸红甚至掉眼泪的时候。开始接触带点危险的工具,大概是从三岁的时候开始。

塑料的小铲子,你一定不会觉得危险,最初孩子就是用这个小铲子挖土、铲沙子铲雪,偶尔还拎个小桶。大概是从去年冬天那场大雪开始,铲子这个工具得到了升级,换成了真家伙,军用铲,自从有了这个顶用的家伙,孩子再也不沾那个塑料的了。一开始我们也担心这个铁家伙不安全,怕孩子碰着或磕着别人,不过时至今日,一直在安全的玩着,我有空就会带孩子去学校的或者公园的沙坑,去挖地道、挖宝藏(就是沙子底下的石块哦),每次能玩三四个小时的时间,孩子安静的投入集中,有时候也玩得热火朝天,这期间大人也能惬意的在旁边做点自己的事情。
孩子现在快五岁了,用剪刀剪纸大概是从去年开始的,一开始剪大图,从报纸上、杂志上、画报上去剪他喜欢的汽车啊、标志啊什么的,后来连我红塔山香烟盒子上的那个小塔,他也能完整精确的剪下来,这可绝对算得上精工细活了。如果剪刀感觉还较安全,下面的这个裁纸刀估计会感觉危险了,每次他要求玩的时候,我们都会提醒他注意安全。刚开始他拿捏不好,碰伤了好几次,流过血。但负伤以后他总说,没事,不太疼,大概他是怕降低我们对他尝试新玩具的信任度吧。我们刚开始也不太放心,一有动静就赶紧的问问有没有事,现在我们就很放心的让孩子自己玩。从剪刀到裁纸刀,很重要的一点体会是,孩子会自己想着安全的事,他们对危险有自己的判断,如果你不放手让孩子去玩这些需要精细操作的工具,孩子就没有机会从生活经验中形成自己对危险的判断力,无法建立起他自身有效的“警报系统”。孩子终归要独立生活,最终能保护他的,是他自己评估和处理危险(危机)的能力。


我们家还有一些大点的工具,我想想,大概除了斧子,其他木工、电工用的工具基本都有,比如扳手、钳子、锤子、扳手、卷尺、改锥、钉子、锯子、刨子等等,操练的场地非常容易搭建,我就是我从小区里捡的几块大木头,可以锯、可以刨、可以钉钉子、可以一截一截的当成火车车厢,尤其是钉钉子,我家孩子玩得很带劲,还喜欢把钉子钉上以后用改锥再给拔出来,乐此不疲,“消磨”了许多悠闲快乐的时光。有一阵经常跑到我跟前跟我说:“爸,我锤会钉子啊”,你看下面的木头,被楔上的钉子很多哦。这些工具孩子开始玩之前,我一般都会示范的,之后孩子就开始自己琢磨和操练,比如锤钉子,孩子还从来没有砸到过自己的手。孩子在玩这些的时候,爸爸妈妈们要注意不要因为担心安全而一惊一咋,这样会吓着孩子,大人的过激反应会干扰孩子自己对危险的判断能力,还会让孩子因害怕而不敢或停止探索。孩子需要的是平静的、充满爱心的提醒。




比较大一些的动作,象爬树、从高处蹦下,既能让孩子的力气充分释放,也能很好的锻炼手、脚的协调性,尤其是从高处蹦下,是否可以蹦,孩子每次都要在高处先站一会,我们知道,他是在“风险评估”呢,还好,孩子每次都能安全的“降落”。
生活中,处处都有孩子可以顺手拈来的玩具,只要你留心观察、体会,敢于放手和尝试。也许你会发现,这些家常玩具会让孩子玩得更有兴味,比起那些程序化的训练,这些玩具更充满生活的气息和活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