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用户1657239733
用户1657239733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96
  • 关注人气:1,45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农业

(2013-03-08 08:13:43)
分类: 文艺肉

 

切叶蚁每天忙于把树叶切成小圆片搬回巢穴,并不是为了吃,而是当作培育真菌的基质。所以它们并不是草食动物,而是八珍菌汤和凉拌木耳的爱好者。人类虽然有460万年的历史,但是像切叶蚁那样成为食物的生产者而非仅仅是采集者,只有区区一万年的光景,在切叶蚁面前简直不值一提。庄子说:“夫赫胥氏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这正是人类于发明农业之前生活的真实写照。当其时也,所谓的重体力劳动,不过是从这一棵树蹦到那一棵树上,与猴子无二致。

 

农业的发明,使得人类晋身食物的生产者之列。每10平方公里从采集时期的只能养活1个人,骤然增长到农业时期的可以养活100个人。多出来的这99个人当中,有80多个就成了专家学者。茶余饭后,情不自禁地要探讨:没有农业,哪有我们呀!那么,农业这么伟大的创举,是如何发生的呢?一时纷纭。其中有一个叫柴尔德的,其主张后来得到了汤因比的支持,故成为主流显学。他的意见是:距今13000年前的更新世末期,因为冰河期的结束,气候变得干燥。森林被大片稀树草原——进而,又被大片沙漠——所取代。在这沙漠中,残存了一些小块的绿洲。原来分散的人类与动植物被迫蜗居一处。以前这个地方的东西吃完了,拍拍屁股换个地方就是了。现在无处可去,各种活物不得不建立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共生关系。畜牧业和农业应运而生。

 

本来,学界在“人类真伟大”的共识中和谐了很久。但是近50年,渐渐的出现了杂音。先是有一个叫布雷德伍德的人,率领一哨人马抗着各色仪器去了号称农业发源地的两河流域,又掘又挖的,发现最近这一万多年来,该地区气候并无明显变化!接着又有人落井下石,说人类以降这四百多万年来,冰河消长沧海桑田,地球忽冷忽热了几十个轮回,为什么人类没有早发明农业?于是有一个叫罗森伯格的人跳出来发表聪明论。即:人类之所以只在一万年前发明了农业,是因为人类对动植物的知识储备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换言之:采集的人之所以没有变成种地的人,是因为他们比较无知和愚笨。

 

但是通过对巴布亚新几内亚、澳洲和美洲印第安采集部落的调查我们得知,土著们对周边动物和植物的生长习性了如指掌,只比农民强不比农民差。更重要的是,考古发现,采集时期的先人日子可比农民不知道要好多少。首先是闲暇多,一天用于寻找食物的时间只有两小时甚至更少;其次是传染病发病率只有1/4;三是营养不良的发生率只有农民的2/3;在寿命方面,最初的农民只能活到19岁,而采集者可以多活7年;平均身高方面,男农民只有160cm,女农民还不足152cm。而采集者当中,男性平均身高达到176cm,女性165cm。今天,希腊人和土耳其人的平均身高,还比不上他们的远古祖先。

 

所以,采集者之所以不去种地,实不为也,而非不能。农业确实可以养活更多的人,但却是以极大地牺牲个体生存质量为代价的。更何况农业这一生产生存方式还衍生出至今仍困扰着人类的两大痼疾:专制与战争。以至于贾里德·戴蒙德将农业称为“人类史上最大的失误”。

 

历史上,种了一会儿地之后发觉日子太苦了,扔了锄头不干了的例子虽然也有,但实在是不多。西班牙人把马匹引入美洲之后,众多农耕的印第安部落中只有一个跨上骏马猎野牛去了,其他的部落还是继续种玉米。我们中国,《史记》上说,后稷之子叫不窋,曾“去稷不务”,意思是说放弃了原有的农业生活放牧去了。但是在文王之前400年的时候,周人却又一次回来务农了。既然不种地的人并不是因为不会种地,种地的人日子过得又不好,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人选择种地呢?为什么还会有农业这个发明呢?目前尚无定论。但正因为尚无定论,所以学界就格外的热闹。正如癌症治不好,宣称对它有疗效的药物就格外的多。反正各种理论都不怎么靠谱,所以那些无趣的就按下不表了,只挑两个比较有趣的以飨读者。信哪个,完全就是个缘分,实在是没啥道理好讲。(当然,两个都不相信,也是个很不错的选择。^_^)

 

第一个理论叫竞争宴享说,由布莱恩·海登提出。他说,在原始部落里,讲究的是以德服人。你想在人前有面子,那就得请客吃饭。张三傍晚回来都是提着两只松鼠啊四只青蛙什么的,不够塞牙缝的,你李四整了头10吨重的抹香鲸,全部落胡吃海喝撑得裤腰带系不上,深海鱼油每个妇女发一大桶做足疗,那你可不就牛X了么!为了挑战李四的威信,王五就得想办法,让老婆去摘点野小麦磨成面粉,烙点葱花饼给吃腻了荤腥的邻居们换换口味。这一换,王五就上位了。王五的上位导致了两个结果:一是李四愤然出海,要再去整头20吨的鲸回来,这一去就没见回来——打猎毕竟不保靠,而且风险还很高。所以后来肯去打猎的人就渐少;二是钱六的效仿。钱六为了赢过王五,在烙饼里还放了羊肉馅。结果大受欢迎,于是钱六又取代了王五。

 

钱六当上领导后,群众们的胃口越来越大,要求更多的羊肉馅饼。钱六两口子没办法,只好由摘野麦变成种麦子、猎羊变成圈养羊,以保证领导人换届选举的时候能拿出足够的羊肉馅饼。后来,钱六两口子带领大家一起劳动。于是,羊肉馅饼更多了,钱六的威望也就更高了。再后来的故事大家就熟悉了:手段变成目的本身。一如伯恩斯坦所说:“运动就是一切,目的是没有的”。钱六和群众们都只记得种完麦子要送到钱六家,却忘了请吃饭这个初衷。故事从钱六劳动请大家吃饭开始,到大家劳动请钱六吃饭结束。这个故事的名字,叫《农业与畜牧业的诞生》。

 

第二个理论,叫城市发生论。提出者是简·雅各布斯。巧的是,雅各布斯和海登都是加拿大人,不同只在于性别。雅各布斯没受过啥高等教育,却因为曾经在一个关于城市规划的专业杂志社打过工,机缘巧合就成了城市规划的专家。她的成名作《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确实有过人的见识。但是没受过专业系统训练的人,往往容易成为“只知道一件大事的刺猬”,就是认准一个偏门,不管什么事儿都往一个筐里装。既然她的兴趣是在城市,所以她坚决认为城市是文明之母,一切发明,包括农业和畜牧业,都源于城市。

 

她的理由是:在石器时代,最重要的交易就是黑曜石交易。因为黑曜石是所有采集和狩猎部落都极为需要的工具原料。这样一来,占据矿脉的部落自然而然的就形成了一个交易中心,与周边的部落形成易货贸易。周边的采集狩猎部落能拿来交换的东西,只有活的野味和坚硬的果实。因为只有这两样东西才能在长途跋涉之后还不至于腐烂。这么着,大量的活兽活禽进入城市,城市里的居民必定是先选那些不好伺候的动物宰杀,而次第留下性格温顺不挑食的。繁殖力强或有蛋奶毛等附加好处的动物,则被留到最后。这样,不知不觉的,就催生出了畜牧业。是城里人先完成了对牛、羊、鸡鸭的驯化,并产生了对它们的需求之后,周边的采集部落为了持续换取黑曜石,才不得不从城里带回畜仔和《养猪快速入门》,在城市的强迫下完成了社会转型。

 

农业也是一样:各种果实被城市居民随意混放在一处,春天主妇们倒腾箱子、喂鸡喂鸭时的散落,被老鼠或鸟儿偷食,于不自觉中完成了播种。又因为各地不同种子的混播,不自觉中完成了野生植物的杂交育种工作。这些高产抗病的杂交种子被遴选,又以同样的理由和路径,传播到城市之外,从而形成了农业。

 

农业起源的真实原因到底是什么,称得上学说的说法目前有6、7种之多,莫衷一是。但是农业是多起源的,而不是单一起源的,这似乎是一个共识。另一个共识是关于农业的结果:从采集的即时满足转变成农业的延时满足之后,人类这个物种在精神层面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压抑也好,创伤也好,被逐出伊甸园的滋味总是不好受。为了秋天的收获,我们春耕夏播。目的论和因果律像粪肥的气味一样,充斥于人类的大脑。做某事之前一定要为这件事情找一个理由,而这个理由之所以成立,是因为还有另一个目的存在。这种套娃思维,耗尽了我们的率性天真。总的说来,自农业社会以来,人类这个物种显得古怪和阴骘,一天到晚在为尚未发生的事情担心,故很难快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