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育儿书籍强调以两岁为起点的情绪管理时,我觉得管理自己的情绪更加重要。这件事情说起来算是我自我控制情绪一个比较顺利的例子,关键是果妞的反应,也让我有了更多的信心。
妈妈是可以不高兴的,是可以情绪低落的,这是前提。谁也不是超人,谁也不可能永远笑嘻嘻,让孩子知道妈妈也有情绪,其实没什么不好,能更加真实的感受到妈妈,和妈妈一起感知成长。越伪装压力越大,其实不见得是好事。
不过要让孩子参与到妈妈的情绪管理中,是一件融入到生活琐碎中的事情。无意间我也体验了。
星期天下午给妞蒸了鸡蛋羹,她窜来窜去的,故意趴在沙发上,或者捂着嘴,给我捉迷藏,我知道她不是不想吃,就是想逗着我玩,在这个和我逗趣的过程中,尤其是小小的“激怒”我时,有一种成就感。我问了几次她都用肢体语言告诉我不想吃,我便不再坚持,果妞也在我旁边玩。
妞爷爷的一句话让我很生气,“你连个鸡蛋都给娃喂不了!”
本来果妞故意不吃,我就有些不高兴,但是及时的自我疏导了,可是爷爷的这句话,倒显得是我故意不给她吃,或者我没有让她吃饭的能力。
我只是想尊重孩子,我的做法却没有得到尊重,妞爷爷已经不是第一次这样态度说我了。
于是很受伤,很想发火,但是觉得如果我此时发火,只是会迁怒于孩子,她也许并不知道为什么,却要承担我发火的坏情绪。
于是我转身回到卧室,关上门,随手拿起一本书看,果妞客厅转悠了一会,过来敲我的门,喊我出去,我开门蹲在她面前说,妈妈现在不开心,想自己待一会,你自己玩一会。
说完我转头又坐在床上,果妞跟过来爬上床,在我身上爬来爬去,她知道我不高兴,用一些自己的办法试探着我的情绪,
“咱们看看巧虎吧”
“咱们一起看妙妙屋吧”
“妈妈,咱们出去玩一会麽”
见我没行动,也没答应她,她又嘟囔着给我唱了一首“妈妈爱你,妈妈喜欢你...”,其实这个时候我想和她一起玩,但是我不想让她觉得我的情绪无理由的随意转变,于是坚持着告诉她,妈妈现在不想说话,让妈妈自己待一会。
果妞在床上趴了一会,自己下床穿鞋,走到卧室门口出门,把门给我锁上。这个动作让我觉得她是明白了,这个时候我想自己一个人的想法。
又过了一会,她在客厅吃完了鸡蛋,来敲我的门,大声说:妈妈,我吃完了,你出来吧,来和我玩。我给她开门,一边说:“妈妈刚才心情不好,现在好些了。想告诉你,吃饭的时候要好好吃,玩的时候可以痛快玩,好吗?”一边把她揽在怀里。
我想,这些肢体语言让她和我都在恰当的时间避免了矛盾,控制了情绪,同时对下一次类似问题的发生有了有利的帮助。
妈妈也是可以有情绪的,不是吗。我试图让自己和孩子相互感知,更好沟通。
果妞喜欢玩沙子
很简单的游戏 却无比专注
http://s7/middle/62c741dexac3b93369996&690&690
http://s16/middle/62c741dexac3b8cc29bef&690&690
http://s3/middle/62c741dexac3b8c488722&690&690
http://s9/middle/62c741dexac3b8e9b9488&690&69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