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香阁是颐和园的主建筑,处在全园的中心位置。这是一座宏伟的塔式宗教建筑,建于乾隆年间,咸丰十年(1860年)毁于英法联军,光绪朝在原址重建。佛香阁建在半山腰的石造台基上,八面三层四重檐,气势壮阔雄伟。游人至此,居高临下,饱览昆明湖及周围的明媚风光。
佛香阁顶层正中前檐下,悬挂一块匾额,竖写佛香阁三个大字,字体丰润雄浑,颇见功力。书写这块匾额的人,是咱扬州老乡李毓如。知道这位书法家的人或许不太多,有关他生平事迹的史料也算不上丰富。《芜城怀旧录》卷二中,有一段叙述他生平的简短文字:“李钟豫,字毓如,滨石同族,眇一目,自号“了然先生”。户部郎中。工书画,指画尤佳,名噪京师。颐和园佛香阁额,是其手笔,荷慈禧太后鉴赏,锡赉珍物以赏之。”
李毓如原籍江都(扬州),咸丰九年(1859)出生于官宦世家。自小随任三河县县令的父亲到北方生活,是个在京畿地区长大的江南才子。他自嘲“了然”,背地里人称他“李五瞎子”。李毓如十一岁那年,来到北京。成年后,父亲按当时通行的做法,给他捐了个部曹(指京师各部司官)的职衔。李毓如从此混迹于官场文坛,流连于宦海艺苑,饱尝了人生的潇洒与困厄。
他一生中最得意的事情,莫过于替颐和园题写匾额。时任户部尚书的大学士那桐,是李毓如的顶头上司,他十分欣赏李的书法,向“老佛爷”举荐,建议让李执笔书写佛香阁的匾额。李不负厚望,出色的完成了钦赐的重任,字写得平和敦厚,精气神俱足,颇具佛家之意蕴。老佛爷看了果然乐意,赏给他价格不菲的珍宝。李毓如受宠若惊,事后特意刻了方“恭书佛香阁匾额”的闲章,凡写就重要书画作品,就在作品右上角钤上这枚印章,骄矜自负的神色,跃然纸上。
李毓如的书画作品,文化底蕴丰厚,深得中国艺术精神三昧,意境深远,线条间充盈着巨大的艺术张力。李毓如书画皆能,精行书,善榜书,擅长赵字书法,尤擅指墨,善写兰、菊,名扬京师,倍受追捧,成为收藏的佳品。书名响了,求他墨宝的人多起来,其中不乏扬州的老乡。光绪九年(1883),道台何芷舟挂官返乡,在旧有园亭的基础上,建成晚清第一名园——何园。东部院落中,居中一座轩敞明亮的花厅,迎面廊柱上悬挂一幅楹联,“月作主人梅作客,花为四壁船为家”,书法酣畅淋漓,潇洒的气韵中透出一股傲然姿态,让每一位尚未步入船厅参观的人,神情为之一振。书法落款上,明白无误写着“毓如”的字样。
李毓如放荡不拘,喜与伶人交游,在梨园行颇具名望。他担任过京剧名家李万春的美术启蒙教师,教李万春画山水花卉。李毓如还编写过《粉妆楼》、《十粒金丹》等舞台剧本,京剧界有“通天教主”称誉、梅兰芳的老师王瑶卿,代表作《儿女英雄传》也出自他的手笔。
天生的文人气质,玩世不恭的人生态度,决定了李毓如不可能长期在官场待下去。他痴迷戏剧,甚至在办公时还不忘推敲词句,研究戏场的布局。他生性狂狷,不喜逢迎,受同僚厌弃,更为上司所不满。不久,即被劾落职。李毓如的晚年相当潦倒,靠出卖书画度日。卒年不详,据推断,大约在1930年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