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恋之死
——帕慕克的《纯真博物馆》读后
一段河边的相遇,在《诗经》里不超过30句;一段天上人间的木石之恋,进入曹雪芹笔下
止于残缺的80回《红楼梦》。但土耳其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慕克(Orhan
Pamuk)的《纯真博
物院》(The Museum of
Innocence),531页,煌煌巨著,全书以单线支撑发展痴恋情节。
话说有个富二代邂逅穷家女芙顺,不惜谢绝原本门当户对的订婚对象,执意要跟芙顺在一
起;芙顺突告失踪,但待这一双男女重逢时,女的已经嫁给穷导演为妻。穷导演想方设法要富
二代砸资拍艺术片,富二代为虏获伊人芳心成为人肉提款机,并等她离婚好再续前缘,这一等,
足足等了近8年。等到了两人得以在一起时,偏偏芙顺发生车祸身亡,于是富二代将汇集的所有
大小物件弄成私人博物馆摆放,将年华时光化成立体的空间用以凭吊,也给后世游客上了一堂
纯属个人的情感教育。
故事后半段,读者恍然明白手里捧着的帕慕克作品,竟是以小说形式呈现的导览手册,后
面更附上索引,大小章节的故事,是对“纯真博物馆”藏物件的注释。
非常费时费力地把这本书看完,感觉是帕慕克在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的勇气之作,《纯真博
物馆》不惜违反大众对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期待感,散文化的叙述,每每造成了情节干扰,以
致小说篇幅冗长拖沓,纵然他蒙田式的叙述,不少地方闪烁着一些夺目的警句,但还是让人感
觉捧着这本书异常的不痛快。
书中的富二代,对大小物件、对时光之恋恋,他的愁肠百结、他的辗转反侧,本应叫读者
入戏才对,然而恋人絮语到了极端时,非常反讽地,文字的催眠术似乎宣告失效。当我们从艺
术幻觉中清醒过来之前,可能又“被逼”翻了数十页,就为了前赴想望中前方可能出现的情节
突转,只是,究竟还有多少页才会出现?
等待芙顺那近8年的时间,我们奉陪了。 富二代珍重所有片刻时光之余,凡沾染了女方手
泽的大小物件,皆顺手牵羊,哪怕是烟蒂。第68章题为“4213根残菸”,算是由恋物癖发展至
偷窃癖,故事从可歌可泣下转成可笑可耻的不堪境地,这期间,仍然叫人不禁要计较下来还有
多少页得忍受呢?此时读者的心情,跟书中的痴情男没有两样,是受苦受难的。
说痴,尤其是痴情,本来就不如意,那是个人情意结,每个人都有超过一本小说以上的恋
爱故事, 只是缺少了听众或读者的拥护而已。 作者的墨水, 未必能成为听众或读者的泪水。
《纯真博物馆》最大的功绩,是让人深思一个问题: 文学作品中的爱情, 尤其是痴恋,能否
获得读者的认同,端看作者经营的艺术幻觉,是否造成读者失却耐心,若是,作者苦心经营的
痴恋已死,泡沫似的艺术幻觉也宣告破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