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秦始皇陵)
秦始皇不察无德之李斯 [读史笔记]
司马迁在《史记.酷吏列传》中,引用老子第38章的部分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
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大意是说:德性高尚的人,不自以为有德,其德自化,所以有德也;
德性低下的人,时时刻刻都惦记着自以为有德,乃执德而不失其德,德有未化,是以无德。
老子又说:“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意思是:上德之人,不会矫
揉造作,凡事皆顺从自然;下德之人,刻意造作,不合乎自然原则。
在意识到自己的德性或才能而想炫耀时,即使有德,也肯定有限,这种人绝非什么了不起
的人物。 大凡一听到传闻或有人评论自己为伟人或大材, 即表现出洋洋自得或夸张炫耀的态
度,这种人我们就必须重新评估。
曾经辅佐秦始皇,对统一六国有很大功劳的宰相李斯,曾经跟随荀子学习治政之术。他同
时也被当时普遍评为具有才能德性的学者。
李斯本是楚国人,却想到比楚国更强盛的秦国出仕,前往秦相吕不韦门下当食客。开始时
吕不韦发现李斯人物不凡,于是任命他为“郎”(王之护卫官)。
其实,李斯在心底里是有自己的谋算的:“我是楚人却不留在楚国出仕,乃因目见秦国日
益强盛,终有一天必定会吞拼楚国。我既然以吕不韦为踏脚石而服侍在秦王身边,那我就必须
好好地讨好秦王。”
李斯的谋划没有白费,秦王果然很欣赏李斯的才华与德性,于是任命他为长吏(幕僚长)
,后来又任命他为客卿(别国出身的大臣)。
然而,吕不韦从来就没有放松对李斯的观察。吕不韦这时对李斯的理解是:他的德性都是
装出来的,事实上他是一个居心邪恶的人。他意识到自己的才华与德性,任何时候都在找机会
炫耀出来。
可是吕不韦无法向秦王表明他的观察,因为这时,吕不韦和李斯,已经成为宰相与客卿的
关系了。
不久,李斯又被任命为后廷尉(相当于现在的最高法官),秦统一天下之后,李斯更被任
命为宰相。他建议秦始皇没收流传于民间的《诗经》、《书经》等诸子百家之书,除了医、药
、农、技以外的思想类书籍,悉数烧毁,此即“焚书政策”的决行。
这表示吕不韦的鉴别无误,李斯的所谓德性与才华果然是低下的。
其实,吕不韦本一介商人,十分偶然地在赵都邯郸认识了秦昭王次男安国君之子子楚(后
来秦始皇的父亲)。他发现子楚的眼神灵活,表情言行也不凡,在与之对谈中感觉到“此人将
来必定非比寻常,如奇货一般,可将之买下”。
《史记.吕不韦列传》中,有一段精彩的对话——
吕不韦对子楚说:“吾能大子之门。”
子楚笑曰:“且自大君之门,而乃大吾门。”
吕不韦曰:“子不知也,吾门待子门而大。”
子楚听出吕不韦话中的弦外之音,乃坐下与他深谈。
后来由于吕不韦的细心筹划,子楚从十几位兄弟中脱颖而出,当了秦庄襄王。 吕不韦为
丞相,封文信侯及河南之地十万户领地。
此外,吕不韦拥有学者身分的食客,据说人数多达三千名。他利用这些食客,为自己编集
了一部二十余万字,网罗土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书籍——《吕氏春秋》。
由商人一跃而为秦相,这是因为吕不韦拥有鉴别人物的犀利眼光。吕不韦辅佐少年子楚就
帝位,同时又有编著《吕氏春秋》的雄远魄力,所以不能以普通权利者来衡量他。他一直很担
心门下食客李斯会受秦王赏识和重用,因为李斯很可能会做出错误的行为来。果然不出所料,
李斯提出的“焚书政策”,成为历史上的罪人。
我们在文章一开始即引用老子的话,说明喜欢炫耀自己的德性、才能或爱心的人,通常都
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人物。日本的福永光司先生也曾表示,老子的那几句话,也同时可以作为现
代鉴别人物的基础。信哉斯言。
(秦皇岛马仪雕塑。网络图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