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泊的“诸葛村”是三国时期蜀汉名相诸葛亮后裔的聚居地,坐落在兰溪市高隆之西。)
镌刻于脸上的一张名片 [读史随笔]
大约公元180年左右,汝南郡有一位著名的相士——许子将。许子将与堂兄每月初一举办一次观人大会,称为“月旦”,品评当时的名士。每次开会,都聚集很多人旁听,会中评语,不久就传遍大城小镇。月旦会给予好评的人,也会受到世人的高度评价;反之,则受人轻蔑。其中尤以对时任官员的品评,最为人所乐道。
现在有一些报章杂志称人物品评专栏为“月旦栏”,或称人物品评为“月旦”,典故即源于此。
话说曹操由于桥玄的推荐,特地登门求教。曹操问许子将:“君以为在下如何?”许子将看过曹操的相貌、姿态、神情之后,沉默不语。曹操追问:“见君难以启齿,想必情况不佳,望君坦白相告。”
许子将说:“若在下据实以告,君且莫怒。”曹操微笑说:“请尽量直言,在下绝不介意。”
从曹操的言行举止中,许子将确信曹操对自己充满信心与自负,遂道:“贵公若处太平之世,可为有能之高官;反之,若居乱世,必为枭雄。”(原文见《魏书》:“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听后,朗声大笑。
古时,相士在为为人观相之前,必先收集有关对方的所有资料,诸如出生地、性格、社会评价等等。而当被相者走入居室时,相士会仔细观察其言行举止。例如,有些人慌慌张张,有些人则神态悠闲,便可由此看出一个人的个性与处世态度。正因为曹操处之以平常之心,给予许子将一个“此人虽然年轻,但气宇非凡”的第一印象。
当被相者坐定,相士再观察其眼神。有些人东张西望,有些人气定神闲。由于曹操若无其事,泰然自若,又给予许子将“此人必是临危不乱之辈”的推断。
再由服饰观之,曹操的穿着难称华贵,但洁净合身。许子将的想法是:“虽无华服,仍难掩其强烈的个性。”
曹操初次与许子将会面,他的开场白说得轻松自若:“在下虽与先生初次会面,深为先生之超凡气宇慑服,可见先生非比凡辈。”
这样的说白,一般人会认为稀松平常,但许子将却由此揣摩到曹操善于权谋。因而得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评语。
从曹操的先发制人,极力推崇许子将,可知他机智多诈;待他听到“乱世之奸雄”的评语,竟然朗声大笑,未见动怒,时年方二十的曹操,气势大有压倒天下名相士许子将之势。不过这些事只记载在《魏书》中,可信度待考。
值得一提的是,在《世说新语》的《识鉴篇》中,有提及曹许会面之前,桥玄曾有过与许子将相反的意见。或者我们也可以由此得知,曹操此人或有双重性格。
谈曹操的相貌、性格、气度,不得不想起一段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故事。有一次曹操必须接见乌桓使者,曹操自知貌不惊人,身材矮小,唯恐在身材高大的乌桓使者面前失威,乃以“声姿高畅、眉目疏朗、须长四尺、甚有威重”的部下崔季珪作为替身,自己则假扮卫士持刀站立一旁。
朝仪结束,曹操派人打探乌桓使者:“魏王如何?”乌桓使者说:“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见《世说新语.容止篇》)
乌桓使者为何会识破谁是真正的曹操?或者说,曹操何以会被视为异相?
一个人的气质完全显现在容貌和姿态上,无论眼神、印堂和眉目,皆无法混充。因此,当乌桓使者一进入宫室,立即看穿扮演曹操的人只是替身,一旁持刀的卫士才是真正的曹操。
究其实,一个人的相貌和姿态,常随着生活环境和思想的变迁而转化,一个人如果年轻时被视为异相,可能成为名震天下的人物,但长大后不思进取,往昔的气魄和异相会日渐消蚀。因此,不论崔季珪如何学样,其神情与气度始终与曹操有一大段距离。崔季珪由于年纪与曹操相近而得以扮演曹操,但他过去平凡的生活阅历和内心世界,却瞒不过乌桓使者;而真正的曹操虽然持刀假扮卫士侍立一旁,却仍然掩饰不住镌刻于脸上的人生阅历,并自然而然流露出大气度的神情。
(曹操高陵出土的部分珍贵文物。网络图片,感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