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象湖觊觎已久,终于得见。
象湖是人工湖,鸟瞰形如大象,因为河南的简称豫,故而得名。
隆冬严寒。
野旷无人不见鸟,几欲放弃折头返。
转而一想,既然来了,岂能空手而归?顶着大风,沿着湖边往纵深而去。一路极目,快到贾鲁河口时,终见一群野鸭,飘浮在波浪起伏的水面。太远,抓到镜头里浏览,形如散豆。
到了河口有收获了。一只灰头绿啄木鸟在乌桕树上正兴致勃勃地叼啄乌桕籽。立即设置高速连拍模式,生怕这个机灵鬼消失。
果然,咔咔咔几声快门后,小家伙就振翅无踪。
不过这乌桕树不会飞。在郑州很难见到这种文化符号浓郁的景观树,驻足于树下,徜徉在先贤的诗意里。
乌桕,以乌喜食而得名。俗名木梓树,五月开细黄白花。深秋,叶子由绿变紫、变红。叶落籽出,露出串串“珍珠”,这就是木籽。籽实初青,成熟时变黑,外壳自行炸裂剥落,露出葡萄大小、白色的籽实。
唐朝诗人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此江枫即是乌桕树,而且张继凭此诗此句名垂青史。乡愁总是治不好的顽症,如夜半钟声一样远远地传来,撞击着人心,不由得让人阵阵发紧。
宋代林和清也有诗:“巾子峰头乌桕树,微霜未落已先红。”
而辛弃疾的《临江仙·手种门前乌桕树》更是抓心挠肺——手种门前乌桕树,而今千尺苍苍。田园只是旧耕桑。杯盘风月夜,箫鼓子孙忙。七十五年无事客。不妨两鬓如霜。绿窗剗地调红妆。更从今日醉,三万六千场。
陆放翁的“乌桕赤于枫,园林二月中”说的则是乌桕另一诱人之处,春秋季节叶色红艳夺目,可与丹枫媲美。经霜后更是如火如荼,美不胜收。
日落湖上升明月,乌桕染红颜。日落过后,好一副“月落乌啼霜满天”之色,只是已没有了孤舟客子,羁旅行愁,眼下正是繁华都市,换了人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