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饰的背面
(张红亚)
20多年前,“菜篮子”因为关乎国计民生而被划归“工程”,经过整整一个时代、两个世纪跨度里无数人和机器的拼搏和努力,人们吃“菜”的日子可谓喧腾空前。
日月更替,时光荏苒。“菜篮工程”,气象万千。
“蒜你狠”和“豆你玩”两大名角相继登台献演,而且迟迟不换装、不下台之后,2010年9月8日《大河报》头版头条:《郑州菜价缘何下不来?》,副标题:《郑州蔬菜价格两个多月来连续攀升,市民感叹“吃素”都吃不起了》。次日该报三版,专家署名撰文,给出了权威答案:除却菜农和菜贩的基本成本之外,决定菜价的另一个重要角色——蔬菜市场,也就是市民可以直接触摸到蔬菜的最终端,被生生忽略。他说,蔬菜市场名目繁多的各类、多种收费,在蔬菜就要到市民手里的最后关口,价格陡然飙升。什么“进门费”、“摊位费”、“管理费”、“卫生费”等一系列巧立名目的费用,最后昂贵的菜价这根羊毛,只能从羊——买菜人身上硬薅。
时隔4天的13日,《郑州晚报》头版头条:《郑州投资一亿元保障市场平菜价》,粗大的黑体字十分醒目,让人看了食欲大增。
国计民生,小觑不得。
撇开一地,概览“菜篮子工程”全貌。“为缓解副食品供应偏紧的矛盾,满足城市副食品的基本生活需要,“菜篮子工程”作为民心工程、系统工程、效益工程,于1988年上马。一期工程建立了肉、蛋、奶、水产和蔬菜生产基地及良种繁育、饲料加工等服务体系,以保证居民一年四季都有新鲜蔬菜吃。
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之前,“菜篮子工程”重点解决了市场供应短缺问题。“菜篮子”产品持续快速增长,从根本上扭转了我国副食品供应长期短缺的局面。除奶类和水果外,其余“菜篮子”产品的人均占有量均已达到或超过世界人均水平。20多年来通过加强生产、科技、加工、市场、调控等五大体系建设,基地生产发展、市场购销兴旺、调控有力、价格相对平稳,蔬菜副食品的零售价格和价格指数一直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一个适应市场需求、着眼规模经济、追求良性发展的“菜篮子”产销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
就是在这样宏观的大背景下,居民们装到菜篮子、放到油锅里、端到餐桌上、吃到肚子里的蔬菜,仍然高昂着高贵的头颅,视死如归,毫无就范的样子。
拙劣的、羞于见人的部分,极力捂压;漂亮的、自以为是的部分,使劲放大。就像都会哭也都会笑,会吃会喝会排泄,有头有脸也有屁股,如此对称,相辅相成,目的无外乎掩饰一面而呈现另一面。一部分处于麻木休眠状态,一部分处于亢奋激动状态;一部分需要藏在里面,一部分必须亮在外面;一部分肮脏装满粪便,一部分洁净呈现笑靥;一部分需要抹开塞露,一部分必须搽润肤霜;一部分需要膏紫药水,一部分必须涂胭脂……谁也不必隐瞒,谁也不必害臊,谁也不必自欺欺人。
粉饰光鲜的另一面,是暗哑密布、千疮百孔;风平浪静的另一面,是暗潮涌动、风雨欲来;泰然自若的另一面,是焦躁不安、黔驴技穷。
如此而已。
2010-9-14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