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场音乐盛宴的随想

(2009-12-30 11:33:50)
标签:

新年音乐会

交响乐

民乐

中西方

学习汲取

文化

分类: 随笔

     一场音乐盛宴的随想

 

                            (张红亚)

 

    我和大多数人一样,非常喜欢音乐,并为音乐的神奇魔力而深深吸引、不能自拔。

    简简单单的哆来咪发梭拉西七个音符,却能谱写出无数复杂多变、丰富多彩、美妙浩繁、经久而不息的乐曲来,它早已俨然人类的另一语言,甚至超越语言,以天籁之音,书写和抒发着世事沧桑、人间万象。

    梳理一下记忆的碎屑,感觉音乐对我的熏陶应该起始于童年,那个主旋律时代、红色音乐的时代。大约是刚进入上世纪80年代,西洋电声音乐开始风靡,并很快占领高地,影响可谓深远。无容置疑,我也是喜欢电声音乐的,即便是欣赏我们传统的戏曲,用电声乐器伴奏出来也是别有一番韵味的。

    难以想象,生活中如果没有音乐,那将是什么样子。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概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欣赏能力、审美能力也得以提升的缘故吧,不知具体从什么时候开始,对交响乐也怀有了一种难以割舍的衷情,电视上的交响乐音乐会尽量不错过欣赏,尤其每年一度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是一定要争取准时端坐在屏幕前,以求大快朵颐的,简直和早些年期待春晚的心情无异。

    今晚,幸得晓亮贤弟垂青和良民老兄分享,有机会亲临了“绿色周末郑州2010新年音乐会”的演出现场,享受了一场来自北京交响乐团的音乐饕餮。

    出于对河南的友好,对郑州听众的尊敬,对豫籍作曲家的崇仰,音乐会以著名作曲家方可杰的《大起板》为序曲,拉开了整场音乐会的大幕。而北京交响乐团的灵魂人物、首席指挥、著名音乐家谭利华先生,考虑的可谓更是周全,他特意在演奏开始前,着重向听众介绍了河南作曲家方可杰及其《大起板》的一些相关情况,让人在欣赏音乐之前,增长了不少知识。

    《大起板》原本是河南地方剧种曲剧在民间演出前的闹台曲,方可杰将其扩充为一首管弦乐作品——在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吸收了河南民间音乐的对奏手法并加以展开,具有浓郁的河南地方色彩和韵味。整首曲子短小精悍、潇洒欢闹,高潮中两句非常幽默、风情万种、极具活力的弦乐滑奏一下子把人的情绪调动起来。百度中,方可杰说《大起板》就像河南人的性格,奔放豪爽、无拘无束。

    接下来,在乐团默契如一的演奏中,约翰施特劳斯、柴可夫斯基、雷哈尔、勃拉姆斯等音乐大师们的不朽篇章,被演奏家们相继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气势庞大的交响乐里渗透着作者的丰富感情和深邃思想,映射着他们人生的起落悲欢,喜怒哀乐。这些呕心沥血发奋而出的传世之作,通过弦乐、管乐、打击乐等的完美结合和演绎,震撼和感染着每一个倾心聆听者。

    按照正常的演出程序,当诞生在约翰施特劳斯衣袖上、差点被仆人洗掉、幸被他妻子杰蒂•德雷弗丝及时发现并从水中捞出来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一曲终了,整场音乐会也就应该圆满落下帷幕,但是,像所有类似的音乐会一样,指挥家谭利华在听众长时间的热烈掌声中,经过三次谢幕而未果的情况下,不得不友情奉献了一曲“返场曲”,才算终于把大幕谢掉。这情形,仿佛交响乐音乐会约定成俗的规矩了。

    当这种高雅的艺术自上而下地从神圣殿堂来到普通音乐厅;当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交响乐团背起行囊,做这种“走穴”式的巡回演出;当曾经的西方贵族音乐如此在我们身边试图普及;当我们强迫自己甚至逼迫自己努力学着去欣赏去鉴赏去享受这种音乐;当我们这些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高山流水、胡茄十八拍等等血统在身体里根深蒂固的凡夫俗子们佯装高雅地拼命汲取这些外来营养时,从某种意义上说不能不算是一件好事,况且我们已经做了充分消化而创作出了大批优秀的具有我们传统色彩的交响乐作品,譬如今晚所演奏方可杰的《大起板》。

    因此,尽管这种程序化、程式化、机械化的演出已经看不出原有的、应有的表演激情,没有了那种忘我的投入、忘我的沉醉、忘我的境界,演奏者们俨然机器般机械,但是,我们还是要本着兼容并蓄、中西合璧的主旨,本着认真学习、学以致用的态度,本着取其精华、剔其糟粕的原则,本着交流合作、互补短长的精神,去欣赏它、享受它吧。

 

 

          2009-12-2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