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教案
(2012-05-09 23:44:26)
标签:
孔融江夏孟母三迁世说新语·言语人之初杂谈 |
分类: 教案 |
《人之初》教案(1课时)
教学内容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识别和正确拼写“苟”“教”“择”“处”“杼”“窦”“惰”等字。
2.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读出节奏感。
3.了解孟母三迁、五子登科两个故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孟母三迁图、相关事例录像、图片、重点处文字文稿等)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孟子的有关资料;了解课文中《孟母三迁》、《五子登科》等古人教子的事例。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你们的爸爸妈妈疼爱你吗?他们希望你成为什么样的人呢?
(2)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老师,所以我们要听父母的话。古代的家长是怎样教育孩子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三字经》第1课《人之初》。
二、初步诵读和感知
1.要求学生翻开课本,自己试读课文,要求把复杂的拼音、不懂的字词标识出来。到学生中间检查学生标记生字的情况。
2.教师范读,或利用音频示范正确的读音,让学生跟读。学生跟读至少2遍。要求学生特别注意自己不同的字词。
三、识字写字
1.板书,把生字写在黑板上:
“苟”“教”“择”“处”“杼”“窦”“惰”
步骤:每写一个字,先出示字形结构,然后给拼音,并让学生跟读。
2.写字:
(1)要求学生边读边写,按照先左后右、先上后下的顺序写字。教师要观察学生的写字习惯。
(2)点名抽查学生,让他们到黑板上写字,纠正不良的写字习惯。
四、诵读感悟
1.点名一两个孩子试读一下课文。让其他孩子注意他读得对不对,指出读错的音。提醒孩子要注意自己读不好的音。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要求他们校正自己读音。
3.布置学生自由读,要大声阅读课文,把文句读通顺。
4.分组分角色朗读,一半读上句,一半读下句。读2遍之后,交替读。要求达到读得快、读得准。
5.教师再一次范读,读出感情色彩。
五、内容选讲
1.内容梗概略讲:
第一行: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初”:开始。“人之初”是指人刚生下来的时候。
“性”:与生俱来的东西。
“习”:后天环境的影响。
人既生之后,环境影响各异,性随之而变,逐渐变得差异越来越大。——这就是 “习相远”的意思。
先天为性,后天为习。
第二行: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苟:如果
乃:就
迁:变化
道:方法、规律
贵:可贵
以:认为、以为
专:专心致志,持之以恒
引导学生诵读并理解。
第三行: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择邻处:
播放动漫或图片:《孟母三迁》
老师讲故事
师:孟母一次又一次带着孟子搬家,选择好的邻居而定居下来,这是为什么?
(为孟子找一个好的成长环境)
断机杼:
师:想象,织机上的梭子断了,就不能再继续织布了。这块布就成了一块废材料,孟母又问什么要这样做?(教育孟子做事情要持之以恒。)
第四行: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师:燕山是人的名字吗?(地名)
义方:教子中好的方法。
扬:传播
小结:无论孟母还是窦禹钧,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选择了很好、很适合、很有效的教子方法,这是在讲哪三个字的含义?
(有义方)
第五行: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学生解释后,老师提问: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引导体会:
家长的过错:实际上是对家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教育子女,还要选择好的方法。
老师的怠惰:实际上是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偷懒、不可倦怠。
小结:这句话讲了为人父母、老师的一种责任。
2.讲“日积月累”模块“弈秋教棋”的故事。
(1)这一故事以弈秋的两个学生学棋的不同效果为正反教材,说明学习要专心致志。
(2)两个学生的聪明才智本来接近,但是学习的效果却迥乎不同,为什么?
(3)这里所提供的弈秋的故事,只是辅助领悟《人之初》的文章精义,无需在这一典故上做过多引导,主要引导学生了解故事大概,形成整体的生动认识即可。
3.“诗歌赏读”模块。诵读杜甫的《春夜喜雨》。
(1)点出:春雨随着微风悄悄地在夜间飘落,细微得听不到一点响声。这正是家庭教育的特点。
(2)范读一下生字。
(3)播放这首诗的音频,让学生跟读。
(4)让学生自由读,多读几遍。
(5)让学生齐读,分角色对读,加深印象,达到背诵的程度。
六、结束
布置作业。生字练习或诵读。
第2课
一、教材解读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1.经典研读
(1)整体把握
第2课选取的文段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指出:孩子学习须趁早,否则老大徒伤悲,否则不知义。学习的首要内容是做人,即亲师友、习礼仪,做人的基本点是孝和悌(两个典故是为了说明这点)。小孩子在父教、师严的情况下,应该专心求学。本课旨在让学生树立小发奋读书的观念。
(2)字句梳理
①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子”,指小孩子。“不学”,即不肯读书。“非所宜”,不应如此。“幼”,年少之时。“老”,年老之时。“何为”,是反问句,可以解释为“有什么作为呢?”或“有什么用处呢?”
②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琢”,雕刻玉石。“器”,指器物。“义”,做人的道理。“玉不琢 不成器”,出于《礼记·学记》。“君子比德于玉”,美玉比喻君子所应该拥有的品德。制玉必须经过切、磋、琢、磨的过程。学习像制玉一样,必须经过切磋琢磨的过程。
③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方”,表示时间,相当于“在”、“当”。“少时”,小时候。“亲”,亲近。“师友”,良师益友。“礼仪”,礼节、仪式。孩子小的时候,应该特别注重学习礼貌,懂规矩。如果懂得礼节,一言一行合乎节度,就是一个彬彬君子的样子。
④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香”,黄香,东汉湖北安陆人。“九”,九岁。“执”,坚持始终,身体力行。这是一个讲孝顺的故事。黄香是一个确实存在的历史人物,曾经担任过尚书令。皇帝赞叹:“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⑤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融”,指孔融,东汉鲁国人。“弟”,即悌,在这里当动词解,意思是弟弟敬爱哥哥,名词当动词用。“长”,兄长。“知”,明白。“宜先知”,应该早早就知道。孔融让梨的故事能够传诵千百年,关键就在于“谦让”二字。兄弟之间,要“兄友弟恭”,而孔融表现的就是弟恭。
(3)全文翻译
小孩子不努力学习,是不应该的。如果小时候不好好学习,长大了哪能有所作为。
玉石不经过打磨雕琢,就不会成为精美的玉器。人不努力学习,就不会懂得做人的道理。
为人子弟,正当年少的时候,应该亲近良师益友,学习为人处世的礼仪。
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在冬天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尊敬兄长,是从小就应该明白的道理。
2.辅助练习
⑴神奇汉字
“学”字,本作“壆”,像双手构木为屋形。后来下面加“子”字,为义符,表示小孩子是学习的主体。本义是学习。老师通过对“学”字字形与字义关系的讲解,告诉学生汉字的字形与字义之间的关联,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增加学生书写的积极性。
⑵日积月累
“聪明的孔融”的故事,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是课文“融四岁,能让梨”关于孔融故事的扩展,既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又能增加他们的知识储备。这一模块突出了孔融的思维敏捷,聪明机智。孔融巧妙地运用了“亲戚关系”的概念,将孔子与老子二人之间的师生关系延伸到自己与李元礼的关系上,可谓机巧。孔融面对陈韪的轻视与刁难,巧妙地利用陈韪批评他的话来逆推,使陈韪陷入窘困的境地,这也再一次显示了他的机智。这一模块可以和课文中的“融四岁,能让梨”一句结合起来讲,最好配以形象生动的图画或视频,以直观的形象加以传授。激发学生的才思潜能,让他们在生活、学习中有意识地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培养分析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长期坚持下去。
⑶诗歌赏读
孟郊的这一首古诗《劝学》比较浅显易懂。它旨在说明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知识;如果不学习,知识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任何事情必须自己去实践;别人得到的知识不能代替自己的才能。青春年少时期就应趁早努力。此诗通过形象的比喻,强调了学习知识和实践的重要性,学习知识如同击石有火一样,只有通过亲身的实践才能获得,人如果不学习,知识不会自然而然地获得。
3.思考与练习说明
“说一说”模块是围绕“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又列举了庄子、诸葛亮、岳飞等人的劝学格言,鼓励学生反复阅读,体会其中的道理。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可以增进对原文的理解与回忆。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读出节奏感。
2.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要注意“宜”“琢”“义”“方”“执”“融”“弟”等字。
3.了解黄香温席、孔融让梨等故事,初步理解幼年学习知识和重视孝悌的道理。
三、教学建议
1.在教法上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1)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诵读课文,了解关于孝悌的两个历史典故。教师还可以添加自己熟悉的故事。
(2)导入环节,可以从现在入手,引导学生讲讲自己孝顺父母和对人友善的故事,然后导入。
(3)课堂实践环节,可以结合“读一读”模块进行。在诵读和讲述内容结束后,可以安排学生做练习,帮助学生巩固记忆,加深理解。
(4)教学准备方面,教师要找到课文那些故事的相关图片,至少要有课文中相关人物的图片,以辅助教学。另外,如果能够备好相关的动画故事或视频,就更理想。
2.在教学内容上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1)认读生字
本课要特别注意“宜”“琢”“义”“方”“执”“融”“弟”等字。
①教师要示范读音,要求学生将不懂的字标出来。
②教师对难懂的生字,要给予讲解。课文中“方”“弟”等字和现代汉语的意思差别很大,教师尤其要注意讲解,避免学生误解。
(2)诵读感悟
教师要通过增加诵读来培养学生的语感,引导学生感知文义。教师的诵读指导很重要,避免单纯机械的模仿。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①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诵读课文的兴趣。
②教师将较难读的词语点出来,进行范读,让学生跟读.
③教师在保证识字和诵读的教学任务完成的基础上,可以有选择地加以讲解,同时要将“日积月累”“诗歌赏读”模块的内容结合进来。建议以故事的形式重点讲讲黄香温席、孔融让梨两个故事。
其一,黄香温席,可见参考资料2,如有图片或者动画更佳。
其二,孔融让梨,可见参考资料3、4、5,介绍孔融的生平以及让梨的故事,引导学生谈谈如何谦让。
(3)课堂实践
适当引导,联系生活实际。令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尊敬长辈,善待他人。力图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社会观,懂得一些基本的礼仪。教师可以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孝悌的事例,来讲述课文,使学生更生动地理解经典。
四、参考资料
1.玉不琢,不成器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学记》)
[译文]
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用来做器物。比喻人不通过学习,就不懂得道理。因此,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治理民众,都把教育当作首要的事情。《尚书·说命》中说:“自始自终想着学习。”大概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尽管有味美可口的菜肴,不吃是不会知道它的美味的;尽管有高深完善的道理,不学习也不会了解它的好处。所以,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人才能感到困惑。知道自己学业的不足,才能反过来严格要求自己;感到困惑然后才能不倦的钻研。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兑命》篇说:“(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2.黄香
黄香字文强,江夏安陆人也。年九岁,失母,思慕憔悴,殆不免丧,乡人称其至孝。年十二,太守刘护闻而召之,署门下孝子,甚见爱敬。香家贫,内无仆妾,躬执苦勤,尽心奉养。遂博学经典,究精道术,能文章,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选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文苑列传七十上》)
[译文]
黄香,字文强,是江夏安陆人。九岁的时候,母亲去世,他思念母亲面容憔悴,始终为母亲守丧,乡里人称赞他特别孝顺。十二岁的时候,太守刘护听说了他的表现,召他为自己门下的孝子,对他非常爱护和看重。黄香家中贫苦,没有仆人,凡事都自己亲身去做,吃苦耐劳,尽心奉养家人。最终博学经书典籍,精研道术,能写文章,京城人称赞他是“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3.孔融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乃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
[译文]
孔文举十岁时,跟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很有名望,担任司隶校尉。登门拜访的都是杰出的人才、享有清名的人,以及他的中表亲戚,只有这些人才被允许通报进门。孔文举到了他门口,对守门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通报后,孔文举进去坐在前面。李元礼问道:“你和我是什么亲戚啊?”孔文举回答说:“从前我的先人孔仲尼和您的先人李伯阳有师友之亲,这样说来,我与您不是世代通家之好吗?”李元礼和众宾客都很惊讶。这时,太中大夫陈韪刚进来,有人把孔文举的话告诉了他。陈韪说:“小时聪明伶俐,长大后未必会怎么样。”孔文举说:“想必您小时候一定是聪明伶俐的了!”陈韪非常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