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水浒传》诗歌评介之一 ——〖引首〗

(2010-01-04 13:05:32)
标签:

文化

01〖引首〗

词一首·试看书林

试看书林隐处,几多俊逸儒流①。

虚名薄利不关愁,裁冰及剪雪,谈笑看吴钩。②③

评议前王并后帝,分真伪占据中州,七雄扰扰乱春秋④。

兴亡如脆柳,身世类虚舟。⑤⑥

见成名无数,图名无数,更有那逃名无数。⑦

霎时新月下长川,江湖变桑田古路。⑧

讶求鱼缘木,拟穷猿择木,恐伤弓远之曲木。⑨⑩①

不如且覆掌中杯,再听取新声曲度。②

【注释】

俊逸儒流:俊逸:俊美洒脱,不同凡俗;唐杜甫《春日怀李白》有“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句。儒流:流,一类人;儒流,指有知识有教养的读书人。

裁冰及剪雪:裁剪:原指剪裁衣料,引申为对事情的斟酌取舍。冰雪:这里指冰雪文章,指词意清新的文章;唐孟郊有诗句:“一卷冰雪文,避俗常自携。”

吴钩:兵器名,形似剑而曲。相传吴王阖闾命国中作“金钩”;有人杀掉自己的两个儿子,以血淬剑,献二钩给吴王。这里借指史事。

七雄:指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州(即中原)争雄的秦、楚、齐、燕、赵、魏、韩七国。春秋:春秋时代,这里指整个春秋战国时代。

脆:易断易碎。

虚舟:空船,指轻便的木船。“身世类虚舟”,指身世像空船一样飘忽无定。

图名:人死后,画其形署其名,祭于宗庙。图,动词,画像;名,写名字。

(有的版本作“图形”,“图形”即是“画像”的意思。)另一种解释认为,“图形”“图名”皆是画像通缉犯人的意思;如《水浒》第十一回有这样的句子:“沧州太尹行移文书,画影图形,捉拿犯人林冲,特差某等在此守把。但有过往客商,一一盘问,才放出关。”从“成名”“图名”“逃名”排列顺序看,宜取第一种解释法。

江湖变桑田古路:即“沧海桑田”意。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求鱼缘木:即“缘木求鱼”,爬到树上去找鱼。比喻方向、方法错误,不可能达到目的。

穷猿择木:意即“穷猿奔林,岂暇择木”。喻人陷入困窘时,急觅栖身之地,也无暇顾及条件的好坏了。

伤弓远之曲木:伤弓,即“伤弓之鸟”意,比喻受过惊吓的人遇到类似的情况就惶恐不安。“远之曲木”:之,动词,逃离;曲木,弯曲的树木。

曲度:乐曲的节度。

【评介】

大意:有好多才俊之士,他们潜身于闹市中隐秘的说书场中,不为世间的虚名薄利而愁烦,写出很多优美的文字,在笑谈声中演绎着古今多少轰轰烈烈的大事。他们评议古代帝王的是是非非,分辨占据中原地区各朝各代的真真伪伪,描述着历史上争战的纷纷扰扰。他们看到,朝代的兴起和灭亡就像易生易长易断易碎的杨柳,人的一生在历史的长河中就像一只摇摇摆摆飘浮不定的空船。

在变乱纷乘的历史上,成名的人很多,但“壮志未酬身先死”的人也多,而那些失败后被迫隐姓埋名的人更是无数。时间易逝,新月即将落水;世事多变,沧海成为桑田。好多人想成就功名,却缘木求鱼,终究不能达到目标;还有一些人寻求功名却陷入困窘,最后只得急觅栖身之地,无暇顾及条件的恶劣;而那些纷争中的失败者,看见弯曲的树木,也吓得远远逃离,就像曾经为弯弓所伤的鸟看见了弓箭一般心惊肉跳。还不如暂且倾倒手中酒杯(喝酒),听我一曲新制的曲调。

简评:这是《水浒传》开始前的一个引子。“评”帝王、“分”真伪、“见”成名等,具有概括性;“看吴钩”、“如脆柳”、“类虚舟”等,具有形象性;“虚舟”、“求鱼缘木”、“穷猿择木”、“伤弓”等用典,内涵丰富。虽然这首词与整个《水浒传》在情节上没有多大联系。但它至少告诉我们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水浒传》明显带有说书人口味,作者是在叫人们“听取新声曲度”。

《水浒传》产生于元末明初,它是我国英雄传奇小说发展的高峰。北宋徽宗宣和年间宋江等三十六人所领导的农民起义,是《水浒传》创作的历史依据。这次农民起义虽以失败告终,但起义英雄们英勇斗争的事迹却被染上浓厚的传奇色彩而在民间广泛流传。水浒故事成为艺人们讲述、演唱的重要内容。以水浒为题材的话本、杂剧相继产生。在民间长期广泛流传和艺人们不断整理、加工的基础上,作家施耐庵对水浒故事进行了再创作,写成了《水浒传》这部辉煌的著作。

二、《水浒传》是想通过形象来反映历史,评说历史。

《水浒传》最后加工者施耐庵,传说参加过张士诚领导的农民起义,也许他对历史上的农民起义有自己的理解。因此词中的“看”“评议”“见”“讶”等动词所领起的内容,应该说基本上反映了他的思想。而这种评说,似乎是想采用中国古代民间流行的说书的方式,以说书人的口吻来评说历史。

三、这首词明显带有感伤情绪,抒写出一种“是非成败转头空”的慨叹,和一种“谈笑看吴钩”的无奈,它似乎在告诉人们,成败异变、是是非非、功名成就等,都是过眼烟云,都是转瞬即逝的东西,只能成为人们“笑看”的对象,因此“不如且覆掌中杯”,用超脱的眼光来看待这一切。这种情绪、思想应该与施耐庵参加元末张士诚起义失败有关。

 

七律·纷纷五代

纷纷五代乱离间,一旦云开复见天。①

草木百年新雨露,车书万里旧江山。②

寻常巷陌陈罗绮,几处楼台奏管弦。③

人乐太平无事日,莺花无限日高眠。④

【注释】

五代:在唐宋之间的907—960年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这个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篡弑相寻,变乱频起,先后换了四姓十四君。

车书:《中庸》有:“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后取“车书”字,泛指国家体制制度,亦指推行制度。这里用“车书万里”指国家的一统。

罗绮:罗,轻软而稀孔的丝制品。绮,有花纹的丝制品。

莺花:即莺啼花开之意,用以泛指春时景物。

【评介】

大意:首联是说在战乱纷纷的五代残唐之后,原在宋州任归德军节度使的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北宋政权,称宋太祖,天下趋于平安。颔联出句写景,百年以来被兵戈作贱的一草一木重新沐浴着时雨甘露;对句写事,宋太祖一统天下之后,结束了五代混乱的局面;一“旧”一“新”,写出了旧貌变新颜的蓬勃向上之气象。颈联描写人们的生活:普通平常的小巷村落里到处悬挂着绫罗绸缎,士民殷富;几处亭台楼阁里正高奏管弦,歌舞升平。尾联总结:在这太平无事的时候,人们多么快乐;在这美好的春光里,太阳升起来了,人们还在睡梦中安享着莺语花香。

简评:《水浒传》以七律开篇,以七律结尾。这首七律诗是序诗,它用诗的形式,述说和描写了《水浒传》开始前的一段时代背景:战乱结束了,社会长期安定;宋朝太祖传位太宗,太宗传位真宗,真宗传位仁宗,历时一百年,“百姓受了些快乐”。“寻常巷陌陈罗绮,几处楼台奏管弦。人乐太平无事日,莺花无限日高眠”,人心不紧,安于现状,“福兮祸所伏”,似乎也正暗示着有某一种不幸即将来临。

 

 

 

 

 

 

 

 

 

 

七律·万姓熙熙

万姓熙熙化育中,三登之世乐无穷。①②

岂知礼乐笙镛治,变作兵戈剑戟丛。③

水浒寨中屯节侠,梁山泊内聚英雄。

细推治乱兴亡数,尽属阴阳造化功。④⑤

【注释】

万姓熙熙化育中:熙熙,安乐的样子;化育,自然生成和长育万物。

三登之世:三登,原指谷物一年三熟。仁宗天圣元年至嘉祐二年共二十七年,每九年为一登,共三登。这二十七年万民乐业,五谷丰登,谓之三登之世。

笙镛治:笙,管乐器名,用若干根长短不一的簧管制成,用口吹奏。镛,大钟,古时一种乐器。治,治世,太平无事之世。我国古代以礼规范人们,同时也以乐教化百姓,认为乐可以统一百姓的思想情感。

数:天数,指命运。

阴阳造化:阴阳,我国古代以阴阳解释万物化生,凡天地、日月、昼夜、男女,以至腑脏气血分属阴阳。造化,指自然的创造化育。阴阳造化,这里是说国家治乱兴亡的命运是由上天决定的。

【评介】

大意:太平盛世,百姓安安乐乐地生活着,太平无事,歌舞升平,其乐无穷。“谁道乐极生悲”,“礼乐笙镛”,转眼即变作“兵戈剑戟丛”。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军屯军水浒寨中,聚结梁山泊内,乘势而起。由太平走向动乱,这样的命运是由什么造成的呢?细细推究起来,那不是人力,而是天功。

天下瘟疫盛行,百姓百无聊赖,哀鸿遍布大地,必然导致民反。更何况动乱之世,还有谗人高张,奸佞当道,那更会官逼民反了!这是我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真正原因。虽然这首诗把它归结为阴阳造化,但本诗也客观地写出了一种现实:逸豫导致国危。

简评:这首七律诗是《水浒传》故事开始的序幕,水浒故事就是在太平盛世之后的动乱年代开始的。“水浒寨中屯节侠,梁山泊内聚英雄”,在作者看来,“哄动宋国乾坤,闹遍赵家社稷”的农民起义军是为民请命的“英雄”,是有节操拔刀而起的一代侠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