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开学季必读】朱运致博士6000字少儿英语学习讲座实录:圈里圈外不冲突,校内校外可齐飞!

(2016-08-24 13:35:14)
标签:

育儿

阅读

讲座

英语

分类: 杂七杂八


今日给大家带来朱老师的第二堂讲座,查阅朱老师的第一堂讲座请关注拙原绘本工作室微信公众号后回复“英语学习”即可获得!


上一讲我们侧重介绍了各类原版读物的特点,以及它们作为英语学习材料的优势。这一讲将主要探讨阅读和英语学习的关系,阅读对英语学习的促进作用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效果怎么样。

还是开门见山,先亮明观点:

自由自主阅读是让外语能力登峰造极的方法。对于学习外国语言的人,自由自主阅读是初学者跨越鸿沟达到流利水平的最佳桥梁。

这话不是我说的,是克拉申说的。

克拉申是著名语言教育家,美国南加州大学荣休教授,毕生致力于第二语言获得的研究,享有世界声誉。

就是这位大神。

http://qdn.135editor.com/files/users/1/17970/201608/KbVdLRXg_VPXc.jpg


他特别推崇自由自主阅读(Free Voluntary Reading,FVR),他说:

“自由自主阅读的人有大好机会提升语文能力。不是因为乐趣而阅读的人没有这样的改善机会。我也深信FVR是让外语能力登峰造极的方法。对于学习外国语言的人,自由自主阅读是初学者跨越鸿沟达到流利水平的最佳桥梁”。

什么是自由自主阅读?下面几点都做到才是哦:

自选图书

想读就读

不用为每个生词查字典

不必回答每个章节后的问题

不需要写读后感


看到这里,有的家长要急了,这怎么行?完全由着孩子,岂不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了。且听我慢慢道来。

阅读的力量超乎我们的想象。要让这股力量发挥作用,我们首先需要了解这个力量来源于哪里。


1阅读的力量来自于书籍本身


首先,书是最好的语言输入。

儿童读物都是专为儿童写的,题材内容上符合孩子的心理需要,语言难度上也总能找到合适的水平,就易于孩子对它的进行意义加工。孩子在被内容吸引,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下文,就会不知不觉地、全力以赴地、调动所有可用的语言知识、阅读技能去完成语言的解码和建构意义。

简单地说,读物有趣,易懂,孩子在阅读中是积极的,主动的,这样就能把英语学勤了。

其次,各类读物能提供充足的输入量。

要掌握新的语言结构,几道练习题、几篇短文的输入量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连续不断地、有内容有趣味的广泛阅读。

小说、故事中富含各种语言结构以及各种变式,教材里有的会出现,教材里没有的也会出现。

故事中的词汇不是孤立出现的,所以孩子在阅读过程中可以熟悉常见搭配,接触各类短语、时态,为日后学习更复杂的语法打下基础。孩子的学习就不会局限于书本里的知识点,就能学开了。

我女儿刚初中毕业,她初中阶段英语很好,所有考试都在95分上下,有时她同学问她,为什么这个空填with而不是 for。(Everything is fine with me)。女儿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这样读着顺。她为什么读着顺,读多了就顺。读多了就能举一反三。 她想到What’s wrong with you. 跟这个结构也差不多,应该一样。

第三,这类读物,尤其是原版读物,语言自然、灵活、变化丰富,包含各种日常生活情景和不完全规范的会话用语。

与教材不同,不是按语法程序刻意编写的。这一方面不会诱导阅读者从语法层面,靠分析句式结构来完成阅读,另一方面有助于阅读者提高容忍词汇语义语法的模糊性,提高阅读水平和速度。这一来二去,孩子就学活了。

原版书语言风格各异,常常有作者生造的词,省略(省主语、省宾语,省谓语)都可能,有多见于口语对话,方言表达等。孩子一开始不习惯,读多了,就不纠结了。故事要紧,看下去再说。

这其实是个重要技能:抓大意,抓重点,抓主要矛盾。

从词汇积累的角度看,大量阅读也是最好的方法。因为词汇记忆有其规律:

1重复原理:重复次数越多,记得越牢。


这是个常识,大家都理解,但不是说要死记硬背。长篇阅读材料中词汇重复率很高,尤其是针对儿童写的分级读物,更是如此。不知不觉中,你就和同一个词打了十几次招呼了。

这也是孩子的高阶分级读物,桥梁书和章节书一般都是中长篇故事或者同一作者的系列读物的原因之一,这些读物中语言重复率很高。

2分散积累原理


如果词汇的积累是分布式,逐渐增加的,也就是如果生词能够分散的或隔一段时间遇到,学习效果最好。阅读同类题材读物就能达到这个效果,隔一段时间又遇到了,隔一段又遇到了。

3情境辅助原理


在故事阅读中,对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对词汇更准确深入的理解。也就是说,只有放在上下文中,才能最充分地理解词汇。英语单词,一词多义的实在太多了,不联系上下文,根本没有办法准确理解意思,单独记忆单词吃力不讨好。

https://mmbiz.qlogo.cn/mmbiz/cZV2hRpuAPiaicmuEibw5SKPkHlPUFnTV52n5DCQU9Maiak2BrH9kxqySGmqC8rOBOic6KuMMHpPzZTicfxOiayjEibDAg/0

最简单的一个词:school

Go to school

school of fish

Old school

Home school


什么意思?

没有语境,你没有办法准确理解,光背词典,你不知道什么时候用哪个意思。

总之,读得越多,词汇量越大,活性词汇越丰富。但是,反过来不一定成立,单词量大的孩子,未必阅读能力强。

很多孩子的硬背下来的单词是死的,惰性的,平时根本不用,用不着。而且这些词是割裂的,在文章里看见后要通过转译,反应半天才理解。


2阅读的力量源于兴趣


克拉申请提出过“情感过滤器”假说( Affective Filter),也就是说,学习语言的人要能进步,必须能对接受到信息采取开放的态度,也就是要有个低度的情感过滤器。

如果过于紧张或有防卫心理,即使能够理解输入的信息,这些信息也到达不了大脑中负责语言学习的部位,语言习得机制。情感过滤器会阻挡这些信息,将他们排除在外。

强调自由自主阅读就是为了保护孩子的兴趣,降低情感过滤器的干扰。所有有人把FVR翻译成无压力自主阅读。

人性天生趋利避害,喜欢愉悦的事情,躲避痛苦和压力。如果孩子真正体会到了阅读的乐趣,就不会轻易放弃。

很多时候是家长心太急,把阅读变成了任务和压力,孩子就怕了。

这就是为什么要放手,给孩子自由去读书的原因。

外部干预,无论是奖是惩,都可能破坏孩子读书的愉悦体验,削减内在动机。

举几个例子:

老师布置任务,每周读完一本书,孩子没有按时完成,怕挨批,最后就想出了一个主意,找了一本字数很少的绘本,读完交差。

一旦孩子怕阅读,觉得是负担,一般就坚持不下去。开始孩子小,你压一压还行,孩子大了,有主见,有办法了,就会逃避、抵抗,压也没有用。

还有一个例子。

一位老师为了鼓励学生阅读,就设立了奖励机制,每读完一本就给一颗星。原来不读书的同学们纷纷响应。倒是原来最爱读书的那个孩子不愿意读书了。问她原因,她说,她喜欢读的都是厚的书,要读很久才能完成一本,其他孩子都选薄的,她觉得很不公平。情绪受影响,读书的兴致也就下降了。

外部奖惩的介入反而使孩子本来已有或可以有的内部动机打消掉了。非常可惜。

所以这个自由自主,提的非常有道理,只有孩子建立了阅读的内部动机,觉得读书本身就是一种享受,一种奖励,就事半功倍了。


3阅读的力量来自积累


自由自主阅读坚持时间越长,效果越好。阅读的内容越充实、越广泛,效果越好。

经常有家长问,我都已经坚持给孩子讲故事半年了,怎么看不到效果呢?

我问你要什么效果?

家长说,孩子不跟我读单词,好像也复述不了故事...

孩子爱听你读书吗?如果喜欢,这就是最好的效果。

输出是要有个过程的,一般语言,口语表达的输出,要经过三个阶段:

1

话前阶段:听力理解为主

2早期语言表达阶段:简答表达,错误多,不纠错3语言显现阶段:游戏、表演、讨论


所以,这也是我们不主张让孩子读完一本书,立刻要求复述,这样就把一本书读局限了,收获当然有,但也就是眼前这一点儿。 如果和孩子一起品味,继续聊一聊由这本书引起的话题,这对于孩子阅读兴趣的长期保持,那收货可是无比巨大啊。

家长一着急,对于孩子的进步表现出失望,孩子往往就害怕了。

下一讲主讲人曹老师最有体会了,她的网络故事课每次都拖堂,下课了孩子也不走,有很多话要跟老师继续聊。

要让孩子一直读下去,阅读的力量才能显现,就像敲一面大锣,一开始不见动静,但一但摆动起来,停都停不下来。

所以只要孩子脚愿意踩在西瓜皮上,滑到哪里都是正确的、令人喜悦的方向。

家长可能说,我要看实在的结果,阅读对考试有用吗?

局部展示一下自由自主阅读的效果:


阅读较多的人,阅读和写作能力都比较好。

阅读多的人,托福成绩比较高。

阅读多的人,拼写能力强。

阅读在阅读测验、词汇测验、写作测验和语法测验上都优于直接教学。

自由自主阅读有乐趣。

自由自主阅读增加知识和促进思考。

阅读多的人不害怕写作。


斐济四、五年级以英语为第二语言学习的学生,每天30分钟英语课。A组传统教学,B组分享阅读。两年后,B组在阅读理解、写作和语法上,远远优于A组。

新加坡3000名6-9岁学生的研究结果相似。日本、南非等地的研究也发现类似结果。

托福成绩与自由阅读时间成正相关。

我看到的例子,英语阅读水平好的孩子,学校的英语测试就没有下过90分。

他们在阅读理解、完形填空这几个灵活性强,大多数孩子容易失分的地方,做得最好。

我女儿没有学过新概念,南京一所名校的中考英语加试明确说,考新二水平,她考了90多分,成绩名列前茅。

没有考前培训,没有恶补语法。 她唯一在课外做的事情就是阅读原版书,时文,杂志之类她愿意看的东西,我唯一做的就是掏钱买书。

FVR是非常重要的语言教育方式,无论是学习母语、文学、第二语言还是外语。它本身没法造就最高阶段的语言能力,但也是达到语言流利水平的基石。缺少FVR,很难达到高阶段语言能力。

这一点,也许两年前我自己还有点将信将疑,现在是完全相信了。

这里要特别强调一下阅读的概念,什么是阅读?

很多人把阅读理解窄了,以为能辨认所有的生词,阅读就可以完成。实际上阅读没有那么简单。阅读不同于认字,不同于语义识别。

一个五年级小朋友读到这样一句,每个字都认识,就是一下子不明白什么意思。

can't wait to grow up.

我不能等待去长大?

我让他告诉我上文,再让他告诉我下文,还没说完,他恍然大悟,明白了。

阅读是一个贯通上下文,在语境中建立意义的过程。

阅读多的孩子的单词不是逐个逐个浮现在脑海里的,他们看到一段话,几个关键词一联接,根据上下文一猜,脑子里会出现画面,意义就出来了。

语言教育学安德森Anderson认为,阅读时一个主动的、流畅的过程,需要读者与阅读材料的共同参与。意义不存在于字面上,也不存在于读者的头脑中。

那意义在哪?

字词和你的经验要产生碰撞,发生作用,才能产生意义。

换句话说,书上的字词还要与孩子的背景知识和经历结合起来,孩子才觉得这本书有意思。

因此,在培养孩子阅读能力时,不是只教读取字面意思,更要教他们如何把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活用起来,获取深层的意义。

我们给孩子讲英文书的时候一般遵守几个原则:

1要流畅,保持故事的完整性,连贯性,不能讲成看图说话。2如果提问,尽可能是开放性问题。如果讨论,要尽可能让孩子多说话。3孩子无论说什么,不做是非好坏的评价。4英语的部分,不作为重点强调。孩子回答能用英语最好,不能就中文说。表达的内容最重要,语言形式是次要的。


为什么要这样做?就是为了让孩子觉得阅读有意思。

如果我们坚持用英文讲,孩子就跑光了,没意思。听都听不懂。

如果每一页都停下来,讲字词,就彻底消灭阅读故事的乐趣了。也毁掉了培养阅读能力的契机,是一种抓芝麻丢西瓜的做法。

因为这样一来,孩子的主动性没有办法发挥,阅读这个复杂的认知活动被简化成了识别和记忆的机械操练。

这个过程既不能促进孩子把文字和自己的经验联系起来产生新的意义,获得乐趣,也不利于孩子发展出阅读所需要的调动已有知识、寻找线索、积极联想、分析推理、评价判断的能力。

我们给小朋友讲绘本故事会讲40分钟甚至更久,这个中间不是讲字词,而是启发孩子联系自己的经验,把书上说的,和自己经历过的,联接起来,产生新的,对孩子而言重要的意义。

举例:

1有一次讲”Shark in the Dark”,故事是一群小鱼联合起来伪装成一头鲸吓走鲨鱼,我们会问:“这个故事和哪个故事很相似?”一个小女孩就说:“小黑鱼”!另一个孩子马上说“扫把上的巫婆!” 他们都抓住了故事的核心特征,通过集体的伪装,以弱胜强。概括、比较和联想能力都用上了。


2还有一次讲“I will always love you”. 是一个小男孩的宠物狗去世的故事。我们问孩子,你体会过分离的心情吗?孩子们纷纷举手:“寒假回老家,要走的时候,要跟爷爷奶奶说再见的时候。”“暑假旅游结束,和小伙伴分手的时候,我们一起玩了好几天,都有感情了。”我们接着问:“如果想念、伤心,你会怎么办呢?”孩子们又纷纷举手…… 大多数孩子没有宠物,他们相互启发,发散性地拓展思维,联想到同类情感体验。同时,这也是一个自我发现的过程,他们也能更好的理解什么是分离、悲伤和修复,知道这是一个大家共有的情感体验。


需要说一下,孩子们很有意思,愉快的,令他们印象深刻的阅读体验过后,他们会要求在读这本书,借回家,反复读。

里面的内容和和语言都深入的学习。

一个小朋友在一个类似的情境中,脱口对妈妈说:“I  will always love you." 妈妈感动的泪崩。


3还有一次,故事结束后,一个孩子主动留下,一本正经地告诉我:“朱老师,你知道吗?那个鳄鱼很像我爸爸!”我忍笑问:“哪里像呢?”他说了一大堆特征,非常贴切。家庭阅读是父母了解孩子和自己的极好通道。


所以,跟孩子一起阅读,真的不要当学习任务来处理。

家长可以更放松,你享受这个过程好了,孩子也会享受的。

不需要老问自己,我有没有把英语教给他,我做的对不对,你只管带着孩子体会这本书就好。怎么舒服怎么来。

这样的阅读产生的意义,远远大于字词学习。原版绘本的价值才充分体现。

如果孩子的阅读体验是这样的,有几个孩子不愿意读书呢?

有个小男孩,小班,第一次来童书馆的时候,还有点胆怯。父母也觉得他不会喜欢英文故事,在家讲英文他不听的。故事会结束后,小伙子第二天跟父母提要求:“我要上朱老师那个幼儿园。”

这是我听过的最好褒奖。

美国语言学家Kenneth Goodman 对于阅读过程的比喻更为形象,他说阅读绝非认字的过程,它是一个很抓人的游戏——心理语言学的猜测游戏。

这对于大一点的孩子来讲更是如此。

难怪有孩子抱着书不放,饭也不吃觉也不睡。

这是个什么样的过程呢?

孩子在阅读的时候,会建立预期,搜寻语言线索,结合自己的先前知识,包括语言知识,背景知识,建立假设,然后在阅读过程中验证这些假设,完成理解。

这个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具有挑战性的心理过程,像侦探游戏一样扑朔迷离,因此极具吸引力。

孩子一旦卷入到故事阅读中,就会着迷。过程充满趣味性,结果又带来成就感。

大家千万不要把英语阅读和母语阅读割裂开来看,把英语阅读纯粹当作学英文的工具。

大家都意识到,儿童阅读要从小培养,培养什么,可能很多人不清楚。

华师大的周兢教授(1996,2007,2009)专门做儿童阅读方面的研究,他将幼儿园早期阅读定义为前阅读,因为幼儿还不识字,在成人帮助下阅读图画书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

周教授认为幼儿“前阅读”时期,就需要开始三种核心经验的积累

1良好阅读习惯和行为的养成2阅读内容的理解和阅读策略的形成3阅读内容的表达与评判


这几条没有一条指向字词。

学会阅读,不是会多少字、多少词,而是阅读的方法,通过阅读获得一种思维方式、思维能力,这是终生受益的能力。

英语阅读也不例外,那么好的书,不用正确的阅读方式打开就太可惜了。

所以,家长在孩子还不能自主阅读的阶段,不要着急,英语书完全可以用中文讲,先培养孩子的阅读的兴趣、习惯和能力,等英语词汇随着孩子的课程学习积累到一定程度了,再开始英语阅读也不迟。后面的进步是加速度的。

这个前期的功不白做,没有阅读能力,后面英语词汇再多,考过托福GRE,也还是不行。

今天的讲座就告一段落,下一次我们只讲怎么做。

曹老师讲怎么给小童说故事,朱老师讲怎么引导和促进大孩子自主阅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