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mbiz.qlogo.cn/mmbiz/Ych5hUC5TlsibfyMOiclATZMlCXyLsPJeUJMF2lfGMlHHM5MaV3h0o45lauoM3VzPWuD0t1Kh1aLG6yqTHiadIwibw/0?wx_fmt=jpeg拙原教师培训第三次作业" TITLE="袁琳老师分享韩国绘本《奶奶来了》| 拙原教师培训第三次作业" />
奶奶来了。于是一个儿子的故事就开始了。这是一个儿子的故事。一个女儿看见的爸爸怎么样对待奶奶。最后,那么小的女儿,对爸爸说,她已经长高了一公分,这个这么小的女儿,把她的爸爸背在了身上。
女儿看见的故事成了女儿的爱。很多年以后,爸爸老了,女儿的儿子或者女儿的女儿就能看见他的妈妈是怎么样对外公的了。
“看见”原来也能诞生。诞生出来的继续被看见,爱的故事,感动的故事就一直持续了。
一本书里的故事是写一个家中的,很多的人读到这一本书里的故事,一本书里的故事就会成为很多家中的故事,很多儿子和女儿的故事,很多儿子女儿的儿子女儿的故事。一本书就是这样诞生着美好的。
书里的人物都没有长着好看的脸。那上面的黄颜色像是马马虎虎抹上去,像是在劳累的生活中,忙得都没有空把脸洗洗干净。但正是这普普通通的脸,那一脸劳累和无法讲究的颜色,才让我们是在为“普普通通”感动,为一个平常的儿子感动。那样艰辛地忙碌,却接受童年没给他爱的母亲,母亲的到来,日子越发忙碌得艰辛,但是你能看见一点点的厌烦的神情吗?没有一点点厌烦的神情,有的只是一个儿子的神情。一个儿媳妇的神情。一脸的理当接受的神情。
袁琳老师分享绘本《奶奶来了》
——教师培训第三次作业
第一张画:我接孩子时,经常会有看到白发苍苍的老人佝偻着身体,背着孩子沉重的书包,在后面慢慢走,或唠叨孩子走太快,或唠叨孩子穿太少。孩子在前面活奔乱跳,一声声地催促着,或嫌弃着老人的唠叨,这种画面都会让我非常有感触。其实老人们往往都是心甘情愿的,甚至是开心的,觉得自己还是个有用的人。老人有时候是需要这种“被需要”的感觉的,但孩子往往不能参透这些,只会越来越觉得背书包是老人们应该做的,唠叨是很烦人的,如果没有人提点就容易造成教育上的缺失。我这次课的第一张画就是这个生活中的一景。这一景对于孩子来说,既是他们日常经常会看到的,也有他们自己的写照。我想共鸣会容易一些。
首先就和孩子来讨论一下,在这么一个生活中的画面里,
1、如果你是旁观者,你有什么想法,你会有什么举动;(只会觉得世风日下,还是觉得非常气愤,还是上前干涉,还是觉得这只是很平常的一幕,没什么大不了的)
2、如果你是这个画面里的老人,你的内心有什么想法,你会做同样的事吗?
3、如果你是这个孩子,你是怎么想的?你会怎么做?你觉得怎么做才会让画面显得更舒服更协调。
用这三个角度把孩子引导进今天要讲的绘本。让孩子关注到与家里老人有关的日常生活。正所谓生活既是教育。直接经验更能直观的引起孩子对自身的反思。今天要讲的绘本《奶奶来了》。这本绘本是韩国作者李惠兰的作品,韩国的一些家庭伦理理念与我们相近,这也是我选择这本绘本的原因之一。
一、先来看一下绘本,这是从一家四口里的姐姐的视角来介绍奶奶到来后,这个家里发生的一切。先讲故事:
1.这是我的家庭。我家里有妈妈、爸爸、弟弟和我。
我们住在爸爸妈妈经营的一家小餐馆里。
啊,还有,我还有一个奶奶。不过,她自己一个人住在遥远的乡下。我爸爸从很小的时候就没有和奶奶住在一起了。
虽然妈妈提过一些往事,我还是不明白为什么爸爸和奶奶没有住在一起。
反正,奶奶不想和我们住在一起。
我也觉得这样比较好,因为……
https://mmbiz.qlogo.cn/mmbiz/Ych5hUC5TlsibfyMOiclATZMlCXyLsPJeU6CXeeBTDKA0wfUOlqAjoVx5Ko7CCY5YSJVibJicQDDxlHfW0ic3VDN85A/0?wx_fmt=jpeg拙原教师培训第三次作业" TITLE="袁琳老师分享韩国绘本《奶奶来了》| 拙原教师培训第三次作业" />
大家可观察一下,这张画里,背景是粉红色的,一家四口表现出来的家庭气氛是非常温馨的,姐姐笑得非常开心。也就是奶奶没来之前,他们过得非常开心、自在。可能大家会提出为什么画面里的爸爸没有展齿而笑,我想这点可能和韩国的文化有关系,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也是一样,那就是男人是家里的靠山,哪是能轻易展齿的,他们往往更需要一种严肃的大男子主义的刻画,这是与欧美文化的区别,这里这样画,更贴切韩国本国的文化。这里的爸爸更代表家里的顶梁柱,是这个家的天,他有生活的压力,为什么这么说,我们接着往下看。
2.进入正文:爸爸,奶奶来了
https://mmbiz.qlogo.cn/mmbiz/Ych5hUC5TlsibfyMOiclATZMlCXyLsPJeUETMDtcB9CgTWZgE1s1Y5IDibAVMByH3icYza1icue4e4PM99HkJMQibU4Q/0?wx_fmt=jpeg拙原教师培训第三次作业" TITLE="袁琳老师分享韩国绘本《奶奶来了》| 拙原教师培训第三次作业" />
这个时候在姐姐的眼里,爸爸在干什么?妈妈在干什么?大家有没有观察到爸爸的身体是向顾客前倾的,呈半鞠躬状态,而双手是交叠在一起,手心向上向顾客收钱的,这种姿势和动作,都表现出爸爸在生活中的卑微和不易。这是我今天要讲的第二张画。如果我们这里把爸爸的身形改成直立的,单手收钱好不好?为什么不好?这个画面里的顾客是直着身子的,而且面部表情是生硬的,视线从上往下的看着爸爸的头顶,甚至有些看不起人的味道在里面。如果说把这个顾客的表情画成微笑,好不好,也画成像爸爸这样半躬着身子适合吗?整个画面是黑白色的,除了爸爸妈妈的皮肤是土黄色的,为什么这么表现,为什么不画成彩色的,像前面的家庭合照一样?用这些问题让孩子注意到这个家庭生活上的不容易。引导孩子提高对下一页的反应。
3.这一页里姐姐说:出租车司机说要给他很多的租车费
奶奶是从乡下一路搭出租车过来的。
https://mmbiz.qlogo.cn/mmbiz/Ych5hUC5TlsibfyMOiclATZMlCXyLsPJeUUGZhqS6l50bmgIy4IVycfsRN4hBH7hRicOLv6wpNCcukjTmibF8fsTibw/0?wx_fmt=jpeg拙原教师培训第三次作业" TITLE="袁琳老师分享韩国绘本《奶奶来了》| 拙原教师培训第三次作业" />
如果没有前一页的铺设,孩子们看到这一句可能不会有太多的思考,坐出租车而已嘛,正因为对前一个画面的讨论与理解,看到这个家庭生活上的不易,孩子们才能产生一种共鸣,真正理解姐姐在这页里所想表达的意思:奶奶是多么的“不体恤”,奶奶是多么的“任性”。从乡下一路搭出租车而不是别的平价的交通工具,甚至没有提前通知这个家庭,在姐姐的眼里,这时的奶奶是一个不速之客。呼应了正文前姐姐说的那段话:虽然妈妈提过一些往事,我还是不明白为什么爸爸和奶奶没有住在一起。
反正,奶奶不想和我们住在一起。
我也觉得这样比较好,因为……
试想一下,如果你是姐姐,你对这个奶奶是什么感觉,也是这样的感觉吗?为什么?
4.一家四口的合影
https://mmbiz.qlogo.cn/mmbiz/Ych5hUC5TlsibfyMOiclATZMlCXyLsPJeURp9wPuVSGUjWCMAeCXBPLdMIOLyrCZWsMyar8ib6j6xTyjQJkLibPz7w/0?wx_fmt=jpeg拙原教师培训第三次作业" TITLE="袁琳老师分享韩国绘本《奶奶来了》| 拙原教师培训第三次作业" />
在这一页里,书中第二次出现一家四口的合影,看背景上的文字,大家可以猜出来,这应该是爸爸妈妈经营的饮食店的门口,虽然奶奶是不速之客,但爸妈还是非常隆重的带着孩子站在门口迎接,我们可以注意到大家一脸的无措,而爸爸的手,左手握拳揽着有些情绪外露的姐姐,给予安抚,右手紧抓着妈妈的肩膀,使得妈妈肩部的衣服都起褶皱了,这一动作不但是为了带给妈妈一种安慰,其实更像是一种对他自己的安慰,显示出爸爸此刻内心的不宁静。与画风形成一种冲击。而妈妈是两手张开揽着弟弟,一种全然接受的动作神态。
5.奶奶给家里带来的麻烦
接下来,奶奶干了好多姐姐觉得好奇怪的事并且给这个家添了很多的麻烦事:例如,奶奶喜欢去外面捡垃圾,喜欢穿捡回来的旧衣服,不喜欢穿妈妈给买的新衣服;奶奶要妈妈洗衣服不用洗衣机;奶奶不爱吃他们家常的打卤面;吃饭时吐了;爸爸得专门伺候她吃饭;半夜尿床;奶奶将鱼露放进衣橱,弄得衣服很臭;甚至将大便拉在裤子里;在饮食店里脱衣服;或者在姐姐的学校的围墙边睡觉,要爸爸去背回来。姐姐觉得奶奶给这个家添了很多糟心的事。因此姐姐还特地去问爸爸,我们可不可以叫奶奶回她自己的家?爸爸说不行。姐姐又问为什么?你说你从很小的时候就没有和她住在一起了呀。爸爸斩钉截铁地说,还是不行,因为是妈妈。奶奶是爸爸的妈妈啊!姐姐还是觉得爸爸的回答不满意,又问道:爸爸,奶奶有像妈妈爱我那样爱你吗?这回爸爸没有回答。孩子的话总是一语中的,像剑一样刺中人心。但爸爸只是安抚的摸了摸女儿的头,没有回答。爸爸和妈妈仍旧默默地做着一切,像无声片一样,只用行动来回答女儿的疑惑。
终于姐姐从父母的行动上理解了,从心里接纳了奶奶。
https://mmbiz.qlogo.cn/mmbiz/Ych5hUC5TlsibfyMOiclATZMlCXyLsPJeU8rMyYEpeWBGibrer01lxEXMGnCeLQepQC6usnuCcOwnUDo5ibhn4NNnQ/0?wx_fmt=jpeg拙原教师培训第三次作业" TITLE="袁琳老师分享韩国绘本《奶奶来了》| 拙原教师培训第三次作业" />
https://mmbiz.qlogo.cn/mmbiz/Ych5hUC5TlsibfyMOiclATZMlCXyLsPJeU7P9kuBtcvCCiakkJD2GBDIJzIZWhfibbwReNafI5y8ficiaPs908tibS3icA/0?wx_fmt=jpeg拙原教师培训第三次作业" TITLE="袁琳老师分享韩国绘本《奶奶来了》| 拙原教师培训第三次作业" />
这是这本绘本里第三回出现了全家福的照片。也是我今天要讲的第三张图。与第一张全家幅相呼应,背景也是粉红色的小花,但有什么不一样了呢?可以让孩子们自己观察一下。提出自己的问题,大家讨论一下。对比一下三张全家福,各有什么区别。很明显的是
1、多了一张奶奶的单人照,这样好不好,好在哪?放在一起是大家都从内心接纳了奶奶。
2、爸爸在最后一幅全家福里是微笑着的,在这里他不只是家里的顶梁柱,他更是一个儿子,他有妈妈了。
从这个绘本我们知道,奶奶与儿子的关系一开始是不和谐的,儿子没从奶奶那里得到应有的爱,他们各自生活,没有交集,但当奶奶生活不能自理,来投奔这个没有多少感情积累的家时,儿子儿媳很自然的接纳了,只因为她是妈妈。但从姐姐的反映可以折射出,情绪不外露的大人内心并不一定是心静如水的,他们也会有他们的纠结,故事一开始,我们就知道妈妈提过一些往事,奶奶不愿意和他们一起住,但同样的我想妈妈也是一样的念头吧。只是经过姐姐的嘴让我们一窥。但最终,他们用行动让姐姐接纳,其实也是在用行动让自己真正的接纳了,有时候做比说更有用。
我们现在的孩子因为得到的太多,在付出上会比较欠缺,没有得到哪来的付出,是他们比较接受的观点,看表面,奶奶对这个家好像没有任何付出,通过这个绘本里图文结合,通过前后三张全家福的对比,让孩子明白,得到与付出有时候并不是那么直接感受到的,人与人的情感上的交流,有时候看着好像只有付出,像绘本中的爸爸,但同时他也在收获与母亲多年失修的感情给自己带来的伤害。最后的他明显比前面开心,才能有这么自然的微笑。而他的得到不至这些,还有姐姐对他的爱。
https://mmbiz.qlogo.cn/mmbiz/Ych5hUC5TlsibfyMOiclATZMlCXyLsPJeUV6hdJqBmnibHsacORCtuicklIauBFMjiaEiclezL4X2t7D1MNhCrh6SMQA/0?wx_fmt=jpeg拙原教师培训第三次作业" TITLE="袁琳老师分享韩国绘本《奶奶来了》| 拙原教师培训第三次作业" />
https://mmbiz.qlogo.cn/mmbiz/Ych5hUC5TlsibfyMOiclATZMlCXyLsPJeUB9DQwX7Ykpb8PFwZj8E8YCQBiadNEreWx63AB9vb1ibeEuXfq7GJQtmg/0?wx_fmt=jpeg拙原教师培训第三次作业" TITLE="袁琳老师分享韩国绘本《奶奶来了》| 拙原教师培训第三次作业" />
问几个问题:为什么“爸爸,我长高了一厘米!”画了这样的一张画,这个和这句话是不是没有关系,是不是离题了?如果你觉得没有离题,觉得画得好,这画好在哪里?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有碰到小孩有这种举动。这一举动往往表示,在她内心,她觉得自己长大了,能背得了大人了。而长高了一厘米,也是在宣示自己长大了。这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时的姐姐是自豪的,爸爸内心是为孩子而骄傲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