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带来了郑翌老师讲座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和大家分享,快来一睹为快吧!
第三点:有原则地放手,有规矩的自由—相信我们能一起走。
https://mmbiz.qlogo.cn/mmbiz/Ych5hUC5TltURNnUjt11mhVNsBW58uxNxvpo9c8psThVibFOxmGq5trDJzaA1T14wIyZGyBSlnxxeKmribP7EHIA/0
前面说了悦纳自己,悦纳孩子,最后说说父母和孩子一起走的心情。在这个关系里,相互的信任尤其重要。
父母要相信孩子能自己解决问题,其实要相信孩子遇事的方法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用不固化,好奇,赞赏的心态去引导孩子,启发孩子自己慢慢分析,逐步解决。
“放手,一定要放手,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灵魂主权,要让孩子做真正的自己。”这是我认识的一位治疗儿童抽动症的医生常对家长说的话,他说过有些家长也会把“放手”理解为撂挑子,就是孩子的什么事都不能干涉了,为了孩子保持一个好的心情,干脆不敢批评,不敢指正,不敢训斥,这种断章取义地理解是非常可怕的,一知半解,盲目实施反而会导致孩子越惯越坏,学习不敢提,电脑不敢管,手机随便玩……。
有段时间我加入了一个某种疾病的儿童治疗群,在这个群里有上千名全国各地的家长,为了孩子的治疗聚集在一起,我做了问卷调查和长期的跟踪观察,在顽疾面前,那些对孩子有信心,不过度治疗,冷静处理的家长,相对而言,他们的孩子或病情发展缓慢,或好转程度高。
度就是原则,原则就是度,不需要考虑孩子的事怎样处理才是恰到好处。怎么叫一个孩子真正长大了?不是个子高了,身体壮了,年龄大了,而是离开家长的指导和关照后能够和正常人一样在外界各种环境条件下独立生活,如果总是依赖家长,不能独立生活,融不进社会环境,无论长到多大也不能算长大了,当前我们已经这样了,怎样改变呢?这就需要“有原则地放手,有规矩地自由”。如果只有放手而没有原则,没有规矩,没有底线,培养出来的孩子往往在外边胆小怕事,难以合群,气质上可能表现为显摆或巴结,低人一等,缺少魄力和胆识等,简单总结就两个字:“收”、“放”。对孩子人格的尊重,对孩子灵魂的认可和信任……如果为了让孩子心情好家长对孩子惟命是从,娇养放纵,实在没有必要。
要放手必须先放心,不放心地放手是做作,是表演,是弄虚作假……放是给予自由的话,收就是建立规矩,有原则,有规矩,有底线就会收,否则就不会收,收不住。
孩子需要经历,家长必须放手,如果你不打算养他一辈子,就要趁着孩子小,可塑性强的时候尽早培养孩子的适应能力和承受能力,否则一旦长大形成性格就难了,罩在家长翅膀底下的孩子永远也长不大,如果因为心疼而耽误了孩子的成长,那将不只是孩子的悲哀,而是家庭的悲哀,如果你相信,现在就要敢于放手,让孩子自己去经验他的人生,让孩子在经验中成长壮大……。
在与孩子的互动中,我们可多多采用共情和倾听,鼓励孩子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共情是当孩子有负面情绪来找你时,先让他自由表达。而倾听其实是人际沟通中最关键的部分,在与孩子的交往中,我们大人也许擅长分析,擅长讲道理,但是其实倾听的技巧还真有所欠缺,我自己也是如此。
我曾经读过一篇文章“5把钥匙,让孩子更自信”,提及5个方法:
1、求助“无所不知的那部分”;
2、引导孩子进入“神奇的世界”;
3、教会孩子观想:
4、帮助孩子放松
5、创造自己的童话
https://mmbiz.qlogo.cn/mmbiz/Ych5hUC5TltURNnUjt11mhVNsBW58uxNiay4ACmBp3KAmTyK5g7np5h7I5dDYMvcPozNEPDVupgSPaicTScU48icg/0
这5个方法有精神分析和催眠的成分在,但如果通俗来讲,就是调适孩子的精神状态,激发孩子潜意识部分的能力,让孩子自己为困扰找到办法。我在自己孩子身上充分实践过这些方法,我家孩子喜欢画画,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她会用笔非常生动地画来她的困惑,于是我这个对画画没有任何天分的妈妈,总是对着画和她说,请你帮我画一张,如果你是我,会如何来安慰这个小姑娘。这样的时候,她会很诧异,但往往会静下来,去思索,最后给出方案。而当她自己解决了问题后,她的开心真是我为之鼓掌的。在心理治疗上,这可称为绘画疗法,如果有兴趣的家长也可以去关注下。在我自己的理解中,这也与心理咨询中的“空椅技术”是一个道理,这个技术其实是一种角色扮演的技巧,让孩子变换角色,与自己对话,与自己的困惑对话,在摸索中发现之前回避的部分,充分得到体验,从不同角度看问题,这会比你直接给他你的建议更能让孩子成长。
https://mmbiz.qlogo.cn/mmbiz/Ych5hUC5TltURNnUjt11mhVNsBW58uxNT45VLX6y00E5wOA4Uy246Gp613czTSicDiaIADkn6HBl4aQTDpJ2ZfAg/0
由信任得到成长的孩子自然而然就会滋长出一种信任的能力,包括对父母的,以及对家庭以外的外界。这样的能力在他长大后的工作、婚恋中都会有很多体现。
儿童发展心理学经常提到一个词“延迟满足”,往往是说儿童的延迟满足能力是要在一定年龄段才能发展起来的,有了这样的能力,孩子懂得评估等待的价值,从而有更好的规划。但我在学习的时候,也经常想,这个“延迟满足”能力也是我们家长需要在自身上大力培养的,人生很多时候需要等待,等待可能会给你柳暗花明的喜悦,可能最后还是一尊还酹江月的冷清,但这个不急躁的过程柔和了很多矛盾和冲突,你和孩子一起走的这段路上会多很多轻松笑容。
https://mmbiz.qlogo.cn/mmbiz/Ych5hUC5TltURNnUjt11mhVNsBW58uxNqv2RibnRcIgeBOASHXFdic0icvdBZEt0OPkM268JgYnxzEKRqiagfMeGQw/0
最后的话扯得有点远,前几天听蒋勋讲文学之美,说到桃花源记的最后一句“后遂无问津者。”蒋勋说得有点怅然,叹时间已无人相信世上有桃花源,不再寻觅,这是最可悲之处。我听的当时想到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教育,太多不如意,但是这又如何呢,只要你在心里留有一片桃花源,信任自己,信任环境,那美好就一直在我们心里,我们的孩子也尽可以在他们自己的生活里有苦有乐,有滋有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