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陈迅喆AI
陈迅喆AI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7,522
  • 关注人气:2,36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郑翌老师讲座实录:与孩子一起成长——信任,是种美好的力量(2)

(2014-11-25 16:19:13)
标签:

育儿

讲座

分类: 专题讲座

昨日,小编为大家带来了郑翌老师的“与孩子一起成长——信任,是种美好的力量”讲座实录(1),今日精彩继续!

 

第二点:爱这个这样的孩子,而不是应该那样的孩子—相信孩子

   前面说过,一千个孩子有一千种模样,一千种性格脾气。他们的珍贵正来自于他们自己的样子。这个社会竞争很激烈,各种焦虑众生。很多焦虑来自于与他人的比较。“事实上,许多时候,最先选择放弃面对、而采取妥协的并不是孩子,而是父母自己。”辛苦的父母由于自己的成长经历,会活在妥协攀比之中。对于孩子来说,特别是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也许学习成绩会是一个非常直接的评判压力,甚至有些情况下,父母原本并不是太在乎一个考试的分数,但是在周围其他人员的压力下,也不免焦躁。如果这时候老师再给一些负面的评价,也许能淡然处之的父母真是不多的。

   如果我们站在教师的立场上想想,现时学校的评价体系极其类似企业不断追求利润的模式。教育学家孙云晓曾经说“固定的评价体系,是老师也无法改变的事实,但是无论怎样,教育总是要以人为本,以儿童的健康发展为终极目标,这时,父母要替孩子扛一些压力,帮孩子走过那段最泥泞的路。”

   但还有一个极端恰巧相反,有的孩子沉静爱课本,超级能面对考试,总是能拿高分,但是面对现在的所谓“素质”教育要求,他反而有点不适应。恰恰这个孩子的父母是喜欢活泼孩子,喜欢鬼马小精灵的,这时候父母也会在素质素质口号的声音中有了压力,难道我这个孩子是不聪明的,是死用功的么?

   问问父母,你爱你的孩子么?回答一定是肯定的,如何不爱?正因为爱,我才会对他们有些要求,希望他们以后过得好!可是再仔细想想,你真的是爱孩子的么,还是你爱的是那个你心目中应该那样的孩子。那样的孩子应该是活泼时候活泼,应该是认真时候认真,应该是学习成绩一流,应该是交往能力出众,完美孩子啊!

   孩子是敏锐的小猫,如果你的心里对他们有这样的“应该”期待,他会非常受伤地感觉到“我不是全部被喜爱的,他们爱的是那样的我。”心理学家霍妮曾经有过一段精彩的描述关于“应该之暴虐”

  “我应该成为最完美的爱人、朋友、父母、子女、学生,

   我应该能够忍受任何艰难困苦而镇定自若。

   对于每个问题我都应该迅速加以解决。

   我永远也不应该受到了伤害,我应该永远保持愉快而宁静。

   对于一切事情我都应该知道、理解,有预见性。

   我应该总是能够控制我的情绪。

   任何时候我都应该独立自主,绝对不依赖别人。

   我应该永不疲劳,永远健康。

   我应该总是处于最佳状态,效率达到最高峰。”

https://mmbiz.qlogo.cn/mmbiz/Ych5hUC5TlvGVLZJ86sGQUPezw8bOOEu1zZBS9Xv7LuxcjAnQNGTW5QdAu3PvfwxtdQRy8roHWx7HhaYHdbQtw/0

   如果总是用这些应该来要求自己,那么你和孩子都会不断差评自己。

   所以,如果孩子的各种状况如意,你也觉得很满足,这样的好心态是人之常情。但假如孩子的状况没那么如意,或者说没有到你原来的要求,这时候还能不焦不燥,这才是帮自己去除了应该,也给孩子解了枷锁。

   我曾经接待过一个来自加拿大的家庭,有四个男孩子,年龄从10岁到17岁,差距都在1.5岁-2.5岁之间。我和他们一起同游了10多天,其中年龄最小的男孩热情阳光,乐于助人。他妈妈偷偷告诉我,这个孩子有学习障碍(书写障碍),但学校的老师一直鼓励他,所以他对自己充满信心,从来不觉得自己有什么地方不如别人。

   我也见过另一个孩子,聪明伶俐,活泼好动,可上课专心程度不是太好,妈妈非常忧心,一直给他做各种检查,怀疑缺微量元素,怀疑多动症,怀疑学习障碍。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个孩子越来越脾气暴躁,不合群。不能不说,这个妈妈的焦虑情绪传递给了孩子。

   孩子童年时代的自信来自他人,尤其是重要他人的认同。有的父母会说不是我对孩子没有信心,是他实在没有什么出色的地方。其实是否出色,标准真的太多了,但如果父母一直是用欣赏的目光去信任孩子,相信孩子能有美好未来,孩子就会成为一个神气活现的孩子,他会自恋,会树立自己独特的自我形象,建立自尊,充满妙想,爱自己的优点,也接纳自己的缺点。甚至在成人后,遇到挫折,也不会那么轻易放弃希望,因为在他们心中,童年时代建立起来的自信是他稳稳的幸福。

   焦虑是由于失控感而对未来产生的担忧。从这里我们也可以再回望自己,也许你会发现,对孩子没有信心,在某种程度上源自你对自己缺乏信心。

(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