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2+绘本:小房子--想念纯净天空

标签:
转载 |
《小房子》是我家购买的较早的一批绘本,那时候还不是很熟悉,还闹出笑话来:葫芦啊,今天爸爸和你一起读一本好看又好玩的书,叫“水房子”
那时候葫芦好像刚到到两岁,正对汽车、地铁等交通工具大有兴趣的时候,他因为小房子里的地铁而喜欢上了这本书,每次都着急地快速听我读完,忙不迭地要翻到有地铁的那一页。
现在葫芦马上五岁了,前天,葫芦早上找出小房子跟我一起看,我刚要给他读,他说,“我们看小房子不要读了吧,我们今天就看图吧”。
第一页,他就问狗在哪里,猫在哪里,一家子有几个人?然后一一找出答案,指出来。翻过去,我突然问,有几朵白云啊,葫芦毫不犹豫地说,五朵!惊叹之余,估计他早就把这些元素给记住了吧?
接下来的太阳的表情也养我们研究了半天,翻篇了,他也学着问,有几个太阳?呵呵 ,还好,我有心数了一下。
再一页,葫芦说是日历表,趁机又复习了一下月相。我们还找出了夜空里的北斗七星呢。
春天,我们看小孩子都在干什么,用的什么交通工具,有多少户人家。
夏天,葫芦指着光屁股游泳的孩子,计划道,“暑假我们还去奶奶那游泳吧”,那敢情好,奶奶那小区里就有泳池,出门2分钟就是大海呢,还真是过暑假的好地方呢。
秋天,大雁南飞,五个孩子,秋天学校开学,果子落地,都被我们给描述出来。
冬天,溜冰滑雪堆雪人,还有葫芦说,他们还用圣诞老人的雪橇车呢!
可是,蓝蓝的天上出现一个山洞,来了很多车!这个让我惊讶,那明明是汽车的黑烟啊,不过配合着作者在蓝天上画的一大朵乌云,是不是也在预示着工业化的黑洞和乌云马上就要摧毁这片宁静呢
还有,测量人员,路边的告示:road closed,都被葫芦看到了眼里。
有了蓝天乌云的变化这个年头,后面葫芦对每一页的天空做了对比,果然是蓝天越来越少,北斗七星从清晰可见到模糊到完全看不见了,工业化的污染最后变成黑云笼罩在城市的上空。
还好,对于小房子来说,故事的结局还算美丽,可是我们人类却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浪潮中,不仅要和污染与伍,而且乐在其中!更多人的喜滋滋地奔向城市,投入到制造污染的生活中。
这本近60年前的书(本书获得1943年凯迪克金奖)预见了环境与人类发展的悖论。跟葫芦说起节能啥的葫芦都能理解呢,这几天他的一个小小的“尾巴”--晚上上厕所后再也不会忘了关灯了。
精彩文摘
作品解读/彭懿
维吉尼亚·李·伯顿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创作习惯,就是她在创作过程中始终遵循“儿童书是为儿童的”这一原则,把孩子们当成了最严厉的批评家,每一本图画书都是与她的儿子们共同完成的。
在曾经担任过凯迪克奖评委、美国著名儿童文学评论家巴巴拉·埃拉蒙(Barbara
Elleman)所著的《维吉尼亚·李·伯顿的艺术生涯》(Virginia Lee Burton A Life In
Art,2002)一书中,引用了维吉尼亚·李·伯顿这样一段话:“我的第一本书《约尼弗绒布》(Jonnifer
Lint),是个关于一粒灰尘的故事。虽然我和我的朋友都认为它相当出色,但却一连遭到了十三家出版社的拒绝,原稿最后又被退了回来。我读给3岁半的儿子听,可还没有读完他就睡着了。这让我教训深刻。从那以后,我总是和我的读者,也就是孩子们一起,为他们而创作。我首先一遍一遍地把作品读给他们听,观察他们的反应,一边根据他们喜欢和不喜欢的地方取舍选择,一边写故事。图画也是一样。”
1943年,《小房子》为她赢得了第一个凯迪克奖,在获奖感言中,维吉尼亚·李·伯顿深有感触地说道:“在我与孩子们的合作创造过程中,我学到了几样东西。首先,一个人决不能‘写低’了孩子们。他们立刻就会感觉到成人的傲慢态度,他们不会去看这种书。此外,他们的看法清晰和尖锐……每一个细节,不管它有多小、多不重要,都必须具有固有的趣味和意义,同时,也必须要符合这本书的总体设计。”
《小房子》问世已经有六十多年了,今天人们谈论它最多的,还是它对现代文明的担忧和批判。急剧膨胀的都市化,宛如一头长驱直入的怪兽,转瞬间就吞噬了小房子、吞噬了丘陵和丘陵上的雏菊和苹果树……在这个故事里,小房子是大自然的象征,是现代文明的牺牲品。即便是结尾,尽管小房子得救了,重新在一片长着小雏菊和苹果树的丘陵上找到了归宿,但还是留下了一个悬念,不是吗?又有谁能保证它永远不再被现代文明所吞噬呢!所以我们要说,这是一个美丽的故事,也是一个弥漫着悲哀的故事。
回归大自然,在今天已经成了许多人的梦想。当年曾有人问维吉尼亚·李·伯顿:“你这个故事的主题,是说我们越远离自然和在自然中的简朴生活,我们越不幸福吗?”她回答得十分肯定:“我乐意把它作为这本书传递的一个信息。”
维吉尼亚·李·伯顿是一个热爱自然的人,在这本小书里,她用最朴素的文字和最明艳的水彩,讴歌了一幅正在远逝的乡村美景。开头一上来就是七个连续的画面——粉红色的小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