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才偏才教育全才陈迅喆标准 |
前段日子做节目,谈到全才偏才,讨论偏才是不是偶然,另外偏才在我们国家什么时候能有出头之日。
有几个穿着校服的中学生慷慨激昂地站起来说:偏才是偶然,偏才的悲剧是个人的悲剧。大意是区区几个偏才何足挂齿。旁边的家长点头如捣蒜,满脸信服。
我当时一听,就觉得我们的教育成功了。
一个人的死是悲剧,一百万的人死是数据。一个人的失败是悲剧,一百万人的失败是数据。
人民都是比较贱的,如果一个模式足够好,那民众就会扔鞋要求更好;如果一个模式足够垃圾,民众就会自我安慰说还有更垃圾的。所以一个体制要是想安然泰山,最省事的办法,不是足够好,而是足够坏。这就是我们的教育体制这么多年来动都不动的一个原因。
偏才是不是偶然。我首先回答不是;第二,我很想问,偏才是什么东西?
几年前科学家有一项发现,每个人生下来的时候分别具有八种能力,这八种能力为音乐、计算、记忆、文学、体育、绘画、社交力、组织力。科学家用了“分别”二字,这就表明,每个人都择八种能力中的几种,接受上帝的亲吻,所以谁从娘胎里出来,都是一个偏才,自然就没有偏才是偶然一说。
大家全是偏才,就无所谓偏才,每一个偏才都是不可复制的人才。所有的偏才在一起,共同构建一个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的社会。所以我觉得偏才这词儿非常没意义。
可是,由于我们的教育模式一门心思要培养全部都能干好的人,就自然有了偏才的定义,并且偏才成为小众,甚至罪人。这不是人才的偏狭,这是整个教育的偏狭。
北大的校长实名推荐制出来之后,有很多人说,是可以选偏才,但是请问标准是什么,没有标准,自然容易顾此失彼。
话说,给每一种偏才制定一个选拔标准很难么?要说制定标准,没谁敢跟我们国家比。我们国家的标准委是一个非常勤劳的机构,国标委的一位发言人说他们的任务十分繁重,截止到2010年,每年的修订项要从07年的2000项提升到6000项每年,平均每天修订近20个标准。该发言人发言的时候,是闹得沸沸扬扬的“馒头应该是圆的”这一国标出台的时候。想必每天20个标准,不仅馒头,将来,烧饼油条菜包豆腐脑都能有自己的标准。
而各个不同方向的人才却没有标准。那只好给人才一条出路,这辈子你们估计没戏,但下辈子请投胎当馒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