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犯了一个错误

(2009-12-16 07:40:43)
标签:

陈迅喆

公众

话语权

不实报道

 

其实从昨天下午前,我都没太较真,因为我很忙。对于我母亲的激动,我能给的是抚慰,然后继续干自己的事儿。昨天上午,教育台外宣部Z主任来电,表示“联系几家教育记者,在媒体上发热捧的文章。”母亲拒绝,因为她想要的,是道歉,证明这是不实报道,这是她唯一的要求,一个近乎傻根“天下无贼”一样单纯和让我心酸的想法。

我在劝慰她的时候我很难过,我和父亲在家里一直珍视着母亲的单纯,一个心地善良、眼无瑕垢的母亲、妻子,是多么唯美而沉醉的象征,每当我想要退却的时候,我看到母亲的眼睛,那是长期和孩子在一起的一双温柔愉快的眼睛,那一刻,我觉得我要拼尽我的最后一丝呼吸,我来到这个人世,这个人生,为你而生存。但是昨天,我的迷茫多于愤怒,我不清楚,我的一切,是为她好,还是害了她,让她需要面对自己开始不懂的世界。我为了她的单纯而努力,就是希望她能一直是我背后那双温柔信赖的眼睛,可是这双温柔的眼睛,充满了疑惑、痛苦。

 

昨天,她真诚地拨通了电视台外宣部执笔的副主任女士的手机,抱着真诚交流的意愿,态度端庄而礼貌,但是执笔的女士却在接起后慌乱谎称自己不是“自己”,并急急忙忙地把电话挂了。随后母亲打过两次这个手机,均不接。

下午,正主任给母亲来电。手机开了扬声器。正主任口气急促,压抑的声音更体现出光火。

“你不要针对个人,你有什么怨气怨恨我发,我是她的领导,有什么我来扛!你骂我两句,什么都可以!上午我已经说过了,再叫报社发一篇捧你女儿的文章,你又不答应!”带有对对方不解风情的愤怒和疲惫,他气咻咻地叹了一口气,“何必!”

“既然你们的副主任可以写。那我们来自己也来写一篇,还原事实的真相,再给《金陵晚报》的那位记者。”

正主任听到这话,好像反而松了一口气,轻松在电话嗤笑。“那个小记者没有这个权力!我根据我调查情况,这篇报道完全属实!”

“那空空如也,空空荡荡怎么解释?说家长听完我女儿一句话之后就集体退场是什么意思?说家长拽着编导抱怨,而上午我已经问过编导,编导说压根儿没听到。”

“最后不是空空如也么?编导压根儿没听到——可这绝对不会是杜撰的!”

母亲深深呼吸一口气,尽量让自己平静地重复:“这就是你的调查结果。”她的手从抓紧的被子上按在了自己的胸口,“首先,最后还有一整排人,第二、叫观众走,是编导为了考虑现场小朋友的休息,才这么安排,跟我女儿丝毫关系没有。可是在你们的报道里,却写成因为我女儿的粗俗,全体观众集体退场。还有,‘没听到’和‘不会是杜撰的’,这两个只能有一个答案。”

“我们的‘空空如也’表示的意思么,是家长的‘空空如也’!”这位拿着知名大学中文博士文凭的正主任拖长声音,显出对牛弹琴般地不耐烦。

双方各自静默了几秒钟。母亲的面色显出压抑愤怒的痛苦和潮红。

这时,对方出声:

“好了!我自己花钱,在金陵晚报跟你登,你想要登什么!”光火口气重来,“我来口述一下,你要是对这个答复满意,我掏腰包!给你登!”

母亲虽然对对方的火气很愤怒,但是她压制住了。“那你说一下你的道歉启事内容。”

“第一、我们的报道是完全属实的!”

“这叫道歉启事么!”母亲一直让自己平静地和对方交流,但是这一句,让她哗的开始了战栗打抖,“这样你为什么需要道歉?你连这个电话都可以不用回,你为什么要自掏腰包?”母亲坐在床上接的电话,两条腿在被子里,发抖的甚至如同跃起。她不能理解有人在事实真相面前,如此的堂而皇之,将袒护、包庇视为一个领导的风范,面对恶意炒作的副主任,体现出充满江湖豪气的“担当”。她当然不能明白、怎么可能容忍。

我母亲的心脏不太好,看到她如此激动,我抓过电话,觉得这时候不发怒我简直不是人,我愤怒、清晰、一字一顿地叫他。“姓—张—的。”

立刻,电话那头传来了狂吼。“什么姓张的!啊?!什么姓张的?!你说话给我注意!”歇斯底里狂吼声让他的声音都刺花儿了,接着“啪!”一声电话挂掉。

 

------------------

我忽然意识到,我其实犯了一个错误。我之前一直把这次外宣部的炒作看的问题不是太大,我想韩寒也被黑过,路金波郭敬明那次的打斗新闻就更火爆。江苏教育电视台的外宣部琢磨的这个点子,已经算毛毛雨了。

但是,我意识到——这不是类似于“路金波打郭敬明”的假新闻,新闻有一个施加对象,路金波和郭敬明都是有媒体阵地、大量拥护者、自己坚固事业的知名公众人物。由于他们频繁的曝光率,广阔的人脉,所以公众对他们会有一个自我判断,郭敬明是一位沉默务实极少参与是非的年轻作家,路金波是儒雅的书商。所以,我看到路郭新闻的第一眼,我就知道这是假新闻。

 

江苏教育电视台的《成长》栏目,至少一半的嘉宾是在媒体上缺乏话语权的,受众全盘接受,不会有人为他们呐喊、抗议,作出逆向的判断。像我已经算是一个lucky guy了。可是后来的人呢?那些真诚地分享自己的故事的人,却很有可能遭到该台外宣部的歪曲,并且没有捍卫的力量。

《成长》栏目的编导我个人认为没有问题,敬业、亲切。可是,如果外宣部没有栽一次跟头,日后继续炮制这样的不实报道施加到一些比较儒弱的嘉宾身上,以达到推广节目的效果,事态会非常的严峻,给那些百口莫辩的受访人带来严重的心理创伤,损害江苏教育电视台的名誉,跟“教育立台”的主旨差池甚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回复一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