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12(集体备课3) 分类与整理(一)3月31日 周二
(2015-03-30 16:24:41)
标签:
情感 |
分类: 14-15下学期一年级数学教案 |
教学内容:人教课标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材27页例1及练习七的1、2题。
教材分析:
以前教科书中的分类放在一年级上学期,是单独的一个单元的呈现,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将“分类”放在“统计与概率”领域,突出了分类与统计的密切关系,并以第81页的例17体现了分类是如何作为整理数据的知识基础的,解开了在上一轮教材实验中教师对于教学“分类”这一单元内容的“目的”的困惑。
学情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于第一学段的学生,可以采用图片、游戏、卡通、表格、文字等多种方式,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地呈现素材,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一年级的孩子年龄小,喜欢买新文具、新玩具,喜欢玩。教材中的情境图和我设计的参观文具店他们都比较喜欢,很适合孩子的心理。我在分气球这个情境图的贯穿下,开展由浅入深的分类操作活动,有观察、讨论方法,到按照喜欢的标准分类,再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计数。整个教学活动力求遵循知识的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主动性,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使他们在观察、操作中学会分类,掌握分类方法,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与概括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具体操作,使学生掌握分类的方法,体会单一分类的标准下分类结果的一致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尝试运用自己的方式把整理数据的结果记录下来,感受图表的简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中,体会分类的目的和作用。
教学重点:能够根据合适的标准进行分类,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分类的结果,体会象形统计图的简洁性。体会分类标准的不同。
教学难点:体会单一分类的标准下分类结果的一致性。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都去过文具店吧?张老师带大家去参观2家文具店。
师:比较两家文具店,你想说点什么?
生预设:小熊文具店的东西摆的很乱,小鹿文具店的东西摆的很整齐。
师:小鹿文具店里的文具是怎样摆放的?
生预设:练习本和练习本摆在一起等。
师:把同类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做分类。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分类现象吗?
同学们都是善于观察的好孩子,请看老师收集的分类摆放物品的图片。
师:分类有什么好处?
生预设:很整齐。
师:分类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整洁、方便,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分类与整理。
二、新授
(一)分类整理
1.描述感知分类的标准。
师:现在我们一起去游乐园看一看。看小朋友手里的气球多漂亮呀!你看到了什么样子的气球?
生预设:心形的,红色的等。
师:有这么多气球,可以怎样分类呢?
2.分小组操作分类过程,尝试记录分类结果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分小组给气球分类,请看清合作内容:
(1)确定分类的标准给气球分类。
(2)数出每种气球的个数。
(3)在作业纸上记录分类的结果。
3.展示学生的分类及计数方式
(1)先展示按形状分类的,学生自己讲想法。
①展示先分再数的方法,一堆一堆的。
②展示象形统计图的方法。
③展示表格记录数据的方法
④重点强调象形统计图
师用课件动态演示边讲边画。出示图后让学生说一说哪种气球最多,哪种气球最少,自己是怎么想的。
(2)再展示按颜色分类的,学生自己讲想法。
(3)展示3种按形状分类的记录方法,让学生评价。
师:同学们表示的方式都非常好,我们来看看课本上的同学怎么设计的,你们喜欢哪一种记录方式呢?为什么?
生自由回答。
师:认真看一看这三种记录方式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师:这些同学都是按形状分类的,他们的记录方式不同,但是记录的结果相同,葫芦形的都是3个,心形的都是4个,圆形的都是5个。
(4)观察按颜色分类的象形统计图。
三、小结质疑
师:同学们今天表现特别棒,你们不但把气球进行了分类,还把分类的结果整理成了直观的图或表,今天学习的内容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现在就运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课本第1题
把车涂上颜色,并数辆数。
2.第2题
学生先说一说看到了什么,再说可以怎样分类。
师先演示梨的画法,其他学生自己完成。
五、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老师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会更加的有条理。
六、布置作业
回家分类整理自己的书包,并记录每一类学习用品的数量。
板书设计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