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奖”志愿者与志愿精神南辕北辙
(2011-04-22 14:32:27)
标签:
体育 |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华南师范大学通过成绩加分的方式对参与广州亚运会志愿服务的学生予以“重奖”。如果报道准确无误,这样的做法显然与提倡、鼓励志愿服务的初衷南辕北辙。
根据《南方都市报》记者的调查,该校亚运会志愿者每个科目加8分,亚残会志愿者每个科目加4分,两者平行加分,同为亚运、亚残会志愿者每个科目可同时加12分,100分封顶。于是,出现有人6门专业课5门100分的情况。
首先,这种奖励志愿者的方式在客观上形成了“以志愿服务换分数”的结果,直接产生的负面效应是让志愿服务变了味。为了鼓励学生参加亚运会志愿服务,对他们在学业上给予适当便利,为他们在时间、精力方面的付出进行一定补偿,是可以理解的。然而,该校奖励尺度之大,对学生整体成绩影响之显著,足以让没有参加志愿服务的同学产生不公平的感觉。如果以这样的奖励政策为示范,今后还有类似活动来临时,很可能有一部分学生为了分数“被迫”参加志愿服务,志愿者“被志愿”的尴尬情形恐怕难以避免。
更重要的是,如此“重奖”破坏的不仅仅是公平,更是当今社会急需的志愿者精神。志愿者精神是以一种自愿地、不计报酬地参与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人类自身全面发展的社会公益事业的精神,自觉自愿是先决条件。以“重奖”来鼓励、诱导志愿服务,严重背离了这个至关重要的前提,很可能让志愿服务走向“功利化”的误区。
由于种种原因,志愿服务的观念在中国还不普及,人们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也不够高。在国外进行的大型体育赛事活动中,志愿者的年龄和职业构成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应该是更“纯粹”的志愿者。在国内的各种大型活动中,大学生成为绝对的“主力军”。相信这其中大多数人是自愿参加,但是可能也有少部分是动员、组织而来。
志愿活动能够为组织者节省大量经费,但是志愿者不应该成为廉价劳动力,以分数“重奖”作为回报和弥补的方式亦不可取。客观而言,与以学业为主、有着巨大就业压力的大学生相比,具备一定工作经验和经济基础的社会人士也许更适合从事志愿服务工作,志愿服务的重任不应该完全落在大学生们瘦弱的肩膀上。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相信志愿者精神会在华夏大地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影响,也会有更多的人自觉自愿地参与到志愿者服务中来。到那个时候,学生们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选择是否参加志愿者服务,高校也就不必再以“重奖”来报答 “勇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