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中都说“都”

(2018-06-14 15:21:09)
标签:

转载

分类: 故乡情故乡行
原文地址:中都说“都”作者:美丽中都

中都说“都”

——宋客

[转载]中都说“都”





确切地说,上杭县正南方或正南偏西有个中都镇。

 这里与广东蕉岭、福建武平、福建永定接壤,距上杭县城30多公里。

在我的心里,中都始终有一种挥之不去的美好意向。

山花绽放,百鸟和鸣;稻浪翻滚,金蝉啁啾;硕果累累,叶子飘飞;炊烟袅袅,农家酒香……都是我对中都之“都”的浅层理解以及散发的遐想。

群山逶迤,河脉丰美,阡陌纵横,何来“中都”?

都,是都城、都会、都市的注脚。

在我看来,大凡有“都”,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地面辽阔足以建设更多的建筑物供人居住和发展,二是人口多特别是流动人口多足以支撑“都”的繁华,三是社会安定,文化繁荣,所在的人都有认同这块土地的信仰。

[转载]中都说“都”

周公塔(三元塔)

带着心中的疑惑,再次走进中都,才发现这块地域的独特魅力。

    这里是一个阔大的地域,广布的丘陵拱出一块块疏松的沃土。山间泉水,汩汩流淌,不仅可供人畜饮用,还可灌溉农田。又因为外围有高峻的山岭隔阻,中都盆地如同世外桃源,“屋舍俨然,鸡犬相闻”。还因为浩浩南流的汀江从中都镇唇边擦过,贯穿整个中都乡,上可达上杭县城、汀州,下直汇韩江而抵潮汕,村中的渡口——大沽滩,浪花翻滚,汹涌澎湃,岩石狰狞,俨然成为行船的“鬼门关”。有山有水,有田有人,一个宜居的山间盆地,中都成为客家人播迁的中转站……

    北宋淳化五年(994年),上杭与武平同时由场升县。

据史料记载,自宋朝以降,直至明清,中都及其周边地区都被称为来苏里(团、乡),后来分设上都、中都、下都三个乡。1965年,上都、下都撤销并入中都乡(公社)。1986年中都乡又划出部分村落设立下都乡。上都乡的部分村落仍属中都乡,上都成为中都的一个片区(含5个行政村)。1993年中都撤乡设镇。

历史上的来苏里(乡),的确是客家先民追梦的天堂。

来苏里(乡)的地域,包括现在的中都(含上都)、下都,总面积加起来达250平方公里,现有人口3万多人。南宋末年,汀江河道疏浚,闽西对外转运贸易开始发育。客家人迁徙的通道也更加畅达。自北而南迁徙的客家人,沿着汀江的指向一路向南,翻越高山,跨过河流,踩过沼泽,哪里有适宜生存的土壤就在哪里扎下根来,以至直到现在的中都、下都仍有外地迁入居住的姓氏达六七十个。

    翻开族谱,有关“迁往来苏里居住”的记载目不暇接。

[转载]中都说“都”

宏文馆

[转载]中都说“都”

中都女子五枚拳在厦门参加表演


    一代又一代客家儿郎,沿着汀江,望着来苏里一片片有待开发的田园,从此落籍为民,耕山耘田,繁衍子孙。来苏里成为客家人逃亡路上最温暖的记忆。

近代以来,西风东渐,货畅其流,大批西洋舶来品沿韩江而汀江上溯,大批闽西山货顺汀江而达潮。汀江岸边,棉花滩上游,水流平缓,河湾广阔,历史上曾属上杭县辖的峰市,成为“盐上米下”大宗商品交易的集散地。峰市街上,酒幡猎猎,京果海味,人影绰绰;汀江岸边,篷船排列,风情交织,山歌悠扬……天南地北的客商在峰市作暂时安顿,或稼穑,或经商,或卖艺,或手工,密集的人口和有限的土地构成强烈的矛盾。人在峰市心茫然。上有大沽滩,下有棉花滩。接下来该到哪里去安家?要么溯汀江而上开辟新家园,要么再沿汀江而下寻找更加广阔的世界。

[转载]中都说“都”

 汀江中都段水流湍的大沽滩 

  一拨又一拨的客家人越过大沽滩继续迁往来苏里,从此屏住呼吸,拓殖家园。

 

  一拨又一拨的来苏人越过大沽滩,继续往南迁移,或越过杭城,散发周边地区打拼。

来苏里敞开胸怀,接纳了疲惫的客人,又送走了心怀理想的家人。翻开有关史料,一行行从来苏里迁出的姓氏脉络清晰可见:

“陈公元,上杭县中都琳坊(今中都镇罗溪村)人,清雍正庚戌年(1730年),与其兄公远、弟公升以及同乡何巨珍、何巨兰、丘尧林结伴迁往义宁州安乡十三都护仙坑,以种蓝为业,成为棚民,后来定居下来迁到了泰乡七都江堰市竹段。”

“上杭叶映玉九世孙,生于明太祖洪武六年,由上杭中都迁徙广东程乡县松源堡玉浆村,以铁匠为业。”

“据考,闽西早期迁往台湾定居的上杭人有1354人,其中丘三五郎的裔孙就有16人。”

……

移民是客家文化的载体。

大量的移民迁到来苏里,又从来苏里往外迁移。

南腔北调,不同习俗,不同风情,在这里交流相触。

来苏里,成为客家文化的熔炉。

“和善之家,必有余庆;资富能训,唯以永年。”

[转载]中都说“都”

九厅十八井的存耕堂

发展生产,丰衣足食。客家人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造屋买田置业,弘扬祖德,感恩天地。于是,他们集乡村之力,倾家族之情,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物献物,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修建高耸入云的云霄阁,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修建读书养心的存耕堂……在客家人看来,世间的一切都是大自然的恩赐,都是神明的佑护,都是老祖宗的善德,因而必须建祖祠、立庵庙,让他们的灵魂有个安放之所,年年岁岁好生供奉。要获得更大的发展,不但要感念天地、祖宗、神明,还必须发展教育,倡导人文,树立读书做官的样本,于是明天启年间(1627年)兴建周公塔(三元塔),于清嘉庆年间兴建用于培训学士、族绅议事的宏文馆,“存心淡泊为君子,耕稼畔歌效古人”。还因为大沽滩是汀江的重要枢纽,月黑风高,激流翻滚,匪盗横行,为防身,为宗族,这家园,中都镇古基村人传承创立了传女不传男的“女子五枚拳”,人人习拳,户户尚武,为一方水土一方人披上坚铠锐甲……

[转载]中都说“都”

云霄阁

人不分先来后到,户不论亲疏远近,来的都是客,都怀着祖祖辈辈留下的祖训族规,恪尽职守,耕田读书,成为来苏里的主人。代代传承民间文艺,代代守护智慧创造,每个村落均开展极具地方特色的文艺活动又反过来促进族人之间的团结,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造就了千百年来中都、下都一带的鼎盛文风。有了这种人文精神的关怀和滋养,“人文之都”的桂冠,赐予中都的头顶,一个端庄儒雅的厚重中都,一个温婉贤淑的魅力中都,悄悄地向我们走来,走过凛冽山风,走过田野巷陌,走过屋檐巷道,“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大沽滩,锁不住中都的家国情怀。

一个开放融合之都,一个文化崇正之都,一个理想追逐之都,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留存,走过千百年岁月悠悠……

[转载]中都说“都”                                                女子 五枚拳传人丘金连

(原载《闽西日报》2015425日第三版——话说闽西栏目)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