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的“中秋博饼”来到了北京(刘增荣摄影报道)

标签:
中秋博饼北京龙岩商会刘增荣摄影娱乐 |
分类: 故乡情故乡行 |
博饼,是厦门人几百年来独有的中秋传统活动,是一种独特的月饼文化,也是厦门人对历史的一种传承。
相传,中秋博饼,是郑成功屯兵厦门时为解士兵的中秋相思之情、激励鼓舞士气而发明的。于是,一代一代传下来,就成了如今厦门独具特色的民间习俗。
在古代,“博”是一种棋戏,后泛指赌博运动。当然,沿袭到现在,博饼不再有赌博的意味,而是成为厦门人中秋聚会的保留节目。当骰子在大瓷碗里落下,发出叮叮当当的清脆响声,当欢声笑语从人们的心地飘出,各个眼底洋溢着快乐的微笑时,那种其乐融融的感觉总是特别温馨。
中秋博饼,讲究的就是一个开心,是博一个好兆头,大多数人都愿意相信,博中状元的人,一年运气总是会特别好,这当然是因为博饼活动里倾注了人们的感情寄托。所以,厦门人总是对中秋节格外重视,甚至有“小春节,大中秋”的说法。
很多外乡人来厦门,都会被这种带有浓厚节日色彩的风俗打动。一样的月光,不一样的中秋;一样的中秋月,不一样的月饼文化。月饼在厦门的博饼风俗中,有一个自己的名字,美曰:会饼。这是中秋博饼必不可少的“道具”之一。
传统的会饼是由大小不一的月饼汇聚而成的,一套会饼计有:状元饼1个,对堂饼2个,三红饼4个,四进(士)饼8个,二举(人)饼16个,一秀(才)饼32个。
现在,博饼依然是厦门人最钟爱的中秋活动,也是最热闹的一个民俗节日形式,但“会饼”的形式也在发生着改变,出现了更多新的“会饼”,不再是月饼,而是由实用物品组合而成,比如:沐浴露、洗发水等等,也可以是食品,比如:果冻、薯片、可乐什么的,反正是你自己想要的东西都可以用来做“会饼”,只要按照会饼规定的数量组合就成。这或许是因为大家就是想在节日中找个乐,而这个乐子变得更实际些吧。
近年来,“中秋博饼”这个源于厦门的民间习俗也来到了北京。日前,北京龙岩商会就在北京举办了一场由闽西旅京乡亲代表参加的欢乐的“中秋博饼”大会。
“中秋博饼”现场高朋满座
现在“博饼”似乎与月饼无关了,每一桌的奖品已经变成这样的生活用品
经过将近1小时的“博弈”,十几桌分别产生了十几位“博饼状元”
北京闽西老去建设促进会会长上官世盘将军、龙岩驻京办主任赖双奇和北京龙岩商会会长卢彩金为博饼王颁发大奖——
最后——“博饼大王”连喝2杯酒,皆大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