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拉拉升职记》的四大错位

标签:
杜拉拉升职记影评刘增荣文文化 |
分类: 影视评论 |
就在《杜拉拉升职记》首映的头一个周末的 4月18日,我们在中国电影博物馆观赏了这部电影。电影初看色调明快、有节奏感,摄影上还采用了多画面并行、对比的时尚手法,看起来很热闹、很吸引人,但是,当我们看完电影之后就发现,《杜拉拉升职记》这部宣传、造势如此热闹的片子给我最深的感受只有一个词:错位!
片名与内容的错位——电影与小说原作使用了相同的名字《杜拉拉升职记》,其关键词当然是“升职”,“升职”应该是电影的主题或者故事的主线,但是老徐偏偏导演一个大大的错位,100多分钟的时间里,快餐式的爱情成为了故事的主线,而杜拉拉等人的升职却成了轻轻松松的辅线。这就让走出影院的观众不得不有点“错位”的感觉。
表现手法与电影语言的错位——在电影的前半部分,采用了大量的广告片的表达形式,比如多画面并行、对比的时尚手法,乍看起来很热闹、很吸引人,但是,100多分钟的电影毕竟不是几十秒钟的广告片,当这些花梢的形式影响到观众看故事的时候,或者说电影的故事不够精彩、不够吸引人的时候,所谓“形式创新”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这个“错位”是最要命的。
爱情故事卡通片化的错位——编导在徐静蕾、莫文蔚和黄立行三人的角色中人为地设置了一个生硬的卡通片化的“三角恋”故事。影片开始莫文蔚和黄立行已经是甜蜜的职场恋人,但是在徐静蕾和黄立行之间有了几个眼神、几次偶遇之后,他们就在泰国的旅游胜地发生了一夜情,怎么看也不象中国人的故事;更加OUT的情节是——二人次日在旅游商品市场上再次“偶遇”,当“徐静蕾”神情恍惚之间打碎了一个瓷器之后,这2位时尚的当代青年竟然毫无责任感地与小商贩们上演了一场“追逐”秀,这样一来虽然有了画面的动感,但是这样的情节是不合情理、不合逻辑的。
时装秀与刻划人物的错位——据说这部电影使用了数百套时装,女主角徐静蕾的“时装”就有几十套,一部电影的服装、道具等固然可以吸引观众的视线,同时,主要人物的服装还能发挥表达人物性格、身份和职业特点的作用。但是,成功刻划人物并不能以时装的数量取胜,如果电影的剧本和故事就存在先天的不足,再加上演员的表演整体上并不出色,那么,过多的令人眼花缭乱的“时装”反而可能大大地冲淡主人公和故事给观众的印象……
总之,老徐其实还是有一点幼稚,她导演的“错位”还有不少。这部“杜拉拉”既没有冯小刚电影的圆滑和幽默,更没有同为青年导演的张杨电影的生活化和深刻性,希望老徐赶快找到自己的定位,形成自己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