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具异彩的双星————论舒婷的《致橡树》和《神女峰
(2009-12-06 13:14:28)
标签:
评论诗歌文化 |
分类: 赵福君评论 |
独具异彩的双星
——论舒婷的《致橡树》和《神女峰》
舒婷写的多是抒情短诗,诗中“既有沉迷的痛苦,也有苏醒的欢欣”。有对时代的深沉思考和对未来美好的憧憬,既抒发淡淡的哀愁,又有炽烈的倾诉。她的诗情真意切,委婉深沉,无论写痛苦和欢乐,爱情与友谊,都有着她独特的感受和个人气质,风格深沉含蓄,具有女性的柔婉与细腻。有些诗旨意比较隐含,意象闪烁,语意朦胧,故有“朦胧诗派代表”之称。她的两首诗《致橡树》和《神女峰》是爱情诗章中独具异彩的双星。
爱情是我国诗歌的传统题材,也是世界公认的艺术的永恒主题。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有“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名句。在唐诗、宋词、元曲中抒写爱情的篇章也是占相当大的比例的。近现代诗歌中也有许多描写爱情的新诗。而舒婷所写的《致橡树》和《神女峰》所表达的爱情观念与古典诗词不同,与其他新诗也有特异之处,是爱情诗创作上的突破。
首先看《致橡树》。
《致橡树》是舒婷在正式刊物上发表的第一首诗,也是她的成名之作。这首诗运用了整体象征的手法,来表达具有当代意识的爱情观念。抒情主人公把自己物化为一株木棉树,并将另一方物化为橡树,然后通过自己独白的方式,向橡树倾诉自己独特的爱情观。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这是象征当代人们所追求的具有平等地位独立人格的爱情。为了表达这种爱情观,诗人一落笔便否定了传统诗歌中描写恋情时的一些喻体。以“凌霄花”、“鸟儿”作比拟否定了一方依附于另一方的爱情关系,否定了夫贵妇荣的传统爱情观点。那么,为对方无私地奉献出自己以求得爱情是否可以呢?诗人的回答也是否定的。不愿作“泉源”去慰藉对方,也不愿像“险峰”去衬托对方的威仪。那么,像“日光”那样给橡树以生命所必须的温暖;像“春雨”那样滋润橡树干渴的心田是否可以呢?这是一种赐予,在诗人看来仍是不可取的,诗人需要建立的爱情就像并肩立在橡树近旁的木棉一样,是独立的,不依附于对方的,也不向对方单方面献出和赐予的;爱情的圣洁就在于自尊自重,独立平等,是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这是当代新的价值观念在爱情婚姻上的体现。诗人热情赞扬的爱情是: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融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这是诗人对自己爱情观正确的抒写。尽管爱情双方是独立平等的,但双方爱情却在地下、空中贯通。每一阵风过,它们互相致意,互相交谈,用只有他们才能懂的言语。诗人在此流露出的高雅不凡的爱情观,正是对世俗婚姻爱情中商品化、庸俗化的鄙视。诗人要建立的是高雅圣洁的、超凡脱俗的爱情观。接着,诗人依据橡树和木棉的根、枝、叶的特征,生动地描绘了两者的形象,充分体现了象征男性的阳刚气魄和女性的阴柔之美。最后,诗人又进一步将这种爱情观加以点化,揭示什么样方是坚贞伟大的爱情: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不仅是两形相美,两心相悦,而且有着共同的意志、理想和对事业的互相支持。当然,由于采用象征手法,我们不能狭隘地将这首诗仅限于男女之间的爱情,还可以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真挚的友爱和平等关系。
再看后来发表的《神女峰》。
这首诗表现出诗人独特的艺术感受和爱情观念。千千万万的人曾经经过三峡神女峰,多被这里迷人的景色和美丽的传说所吸引,所陶醉。而舒婷经过这里时,却触发出与众不同的感受。当大家正挥舞各色手帕向神女峰招手时,她的手“突然收回”,“捂住了自己的眼睛”,当是突有所感,心泪沸涌。当人们四散离去,而她“还站在船尾”,是心潮翻滚,百感交集?是在凝神默想,深深反思?是的,历来关于神女峰的传说,不正是“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吗?“美丽的梦”不正是使神女变成“石头”的根源吗”
综上所述,《致橡树》和《神女峰》都是托物寄情的写法,舒婷通过木棉、橡树和神女峰表达了她的爱情观,但在立意上各具特色。《致橡树》在立意上突出“新”,而《神女峰》突出了“实”。
如果说《致橡树》是当代浪漫理想主义爱情观的代表,《神女峰》则是今天清醒现实主义爱情观的典型。
(刊于《中国世纪颂》上卷“世纪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