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七十年代文”招工后知青——勘察队同事杂忆
(2022-05-22 07:18:28)
网络文学“七十年代文”招工后知青——勘察队同事杂忆
上海男知青张某,头脑活络,刚到队部集中学习时,他们几个人晚上私自到淮北市逛街,被队干部批评。分配工种时,他属于不相信“不怕队里因为近视退回我们”的说法,因此被分在钻机队。他女友分在“三八钻机”,
1977年某次搬钻机时,钻塔拆卸到一半,大家去吃午饭。看守现场的几位钻工在钻塔里玩耍,谁知弄得安装工搁置在钻塔上的搁板突然掉了下来,恰好砸在一起玩耍的张某头上,虽然他戴着安全帽,但是还是造成颈骨骨折,立即送到淮北市医院,险些造成高位截瘫,幸亏救了回来。但当地医生水平不够,张某家长从上海赶来,勘察队决定送他到上海去就医。
上海女知青周某,深度近视。家庭出身地主,在农村入党。招工到勘察队也是特地开的后门,因为勘察队一般不要深度近视的,尤其是女的。
周某分在队部食堂。食堂职工每月交十二元钱,伙食全包。因此在后勤部门算是比较优厚的。
上海女知青文某,党员,分在队部政治处档案室工作。非常能干,有一次女同事因为食堂菜不干净,医务室配了药也没有见效,害得她差点送命。多亏文某不知从哪儿弄来了大烟果子烧汤,同事喝了才好。
看来文某确实很能干,居然知道“大烟果子”可以治腹泻,还弄到这种药物。要知道那是很忌讳的。
小白务农时听说有一个人家中种着少量大烟,是为自己治慢性病,得到大队、公社许可。
安徽籍女知青孙某,七二届中学生,党员。分在机关团委工作。
孙某哥哥在1977年考上上海交大,因此她家中给她的压力很大,希望她必须考上大学。
高考复习时可以看出孙某并不怎么聪明灵活,如1978年复习时,小白曾建议她多抓化学,因为这门课容易捞分。但是她却集中力量复习物理,结果化学、物理这两门课都落空。
孙某参加1977年、1978年、1979年的高考,都一败涂地。
1978年高考第一场(政治)前,孙某到了考场却紧张得忘了带准考证。勘察队考生大家集体作证,请求监考老师让她先进去,并请地质队派车送考生到淮北市的司机赶回去拿来准考证。
上海知青平某,“老三届”初三,进勘察队早于1976年这一批知青,子弟学校教师。说话咄咄逼人,在小白与他讨论复习问题时常采取教训人的口气。他说自己已经自学了微积分。临高考前,他又分析、猜想考题的范围。起初小白对他有点敬畏,但后来在讨论过程中逐渐发现他的水平不过尔尔。
平某的高考数理化平均近八十分,政治考得不好,语文更糟。他哀叹考的还不如自己的学生,脸丢光了。因为子弟学校的应届学生中,一位考上中国科技大学(勘察队第一名),另一位考上上海机械学院。
填报志愿时,平某根据1977年“老三届”只能报考师范的经验,没敢出格,最后录取在安徽某大学师范分校。他看到其他“老三届”的录取情况,十分后悔。
上海知青应某,“老三届”高中生,进勘察队早于1976年这一批知青,子弟学校教师,平时小白与他讨论时感觉他的水平很不错。
1977年高考,他的化学成绩不及格。参加了体检,但未被录取。
1978年数学考试时,看见他当场冒汗了,果然数学不及格,他气坏了。虽然化学考分近一百分,但总分才三百六十分,略低于平某。不过他填报志愿时偏不填师范,结果录取在苏州某学校。
安徽籍知青黄某,“老三届”高中生,进勘察队早于1976年这一批知青,子弟学校教师。化学较好,已经自学了大学的化学课程。小白常向他请教。
1977年高考,黄某参加了体检,但未被录取。
1978年高考黄某未报名,因为他认为这一年高考“老三届”中学生毫无希望,他对小白说,我们这样的人77年考不上的话,78年毫无希望,这只是让我们去陪考的,装装样子罢了。劝小白也不要费气力参加。
但是大家绝对没有想到,78年高考远比77年开放,几乎没有年龄与学历的歧视,一切以考分而论。黄某见参加高考三个“老三届”中学生都考上了,而且小白这个最不被看好的人反倒考上重点大学,相当后悔。但是他又对小白说,他正准备与物探队的女青年结婚,再读四年大学的话,年龄太大,还不一定能够分配回到勘察队。
安徽籍知青杨某,钻机工人,1978年考上某文科大学。因在钻机队上班时复习功课,请假回家学习,听说临走时钻机队给他的评语不太好,被队部政治处驳回,后来改好了。
感想:钻机上的事故还是有一些的:
曾发生天车从十八米高的钻塔顶处掉下来,幸亏只是偏斜地砸在一个钻工的安全帽上,只是造成了脑震荡。
还有钻工在拧钻杆时,卡钳突然反转回来,打断钻工的腿骨。
还发生过搬运工在用滚杠搬运重物时,脚趾被滚杠压扁的伤害事故;撬杠反弹的伤害事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