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版《我的童年》——自传体小说中原型的“加法”与“减法”
(2022-04-11 09:44:32)杭州版《我的童年》——自传体小说中原型的“加法”与“减法”
《湘九的童年》描写湘九刚回到杭州不久,就在旧书店里阅读高尔基《我的童年》,
摘录了近五千字的小说内容,并下了决心:一个只读过三年小学的流浪儿,终于成为大作家的这个事实在启迪他,教育他,湘九想,终有一天,我要成为中国的高尔基.。
因此《湘九的童年》的定位是“杭州版《我的童年》”。
但是湘九在杭州的几年,并不是高尔基《我的童年》中那种凄惨的生活,因此《湘九的童年》的创作就采用“加法”与“减法”,营造出一种阴郁的童年氛围。
“加法”
1.
2.
3.
4.
5.
“减法”
1.
老师这朵“白莲花”也就仅剩下“善心”。
2.
3.
两家的家长倒是真正的“白莲花”,却为了衬托出湘九的“孤独”,理所当然地被做了“减法”。
文学家的“霸权”
《湘九的童年》是自传体小说,虽然采用了杭州小学的实名,对小学同学,主要还是用绰号来代表。
可是作者却肆无忌惮地用“泛滥成灾”来影射女同学“阿苹”当年的糗事,而“阿苹”曾在湘九受辱时,请他吃包子;将当年他的“跟屁虫”“平平”,塑造成为了肉包子趴在地上的小“汉奸”;对自己多次吃住在人家家中的同学与家长,只字不提······等等。
这些情况,只要是《湘九的童年》作者的小学同学,一看就知道映射的是哪位小学同学。
只不过作者的小学同学很有趣地基本不看、不谈论他的作品,包括崇拜他的小学同学。
这就是所谓文学家的“霸权”:我就直接写了,咋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