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设计

(2011-03-22 14:08:41)
标签:

杂谈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

教学目的: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长度的表象。

2、通过实际测量,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并提高估测能力。

3、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体验学习的乐趣.

重点难点:

1、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2、使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教学准备:课件、直尺、米尺、磁带、42个比1分米长的纸条、纸杯、电话卡、一角硬币、自备本

一、复习导入

1小朋友,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米,厘米)你能用手指比划一下 1米大约有多长,1厘米大约有多长吗?

2如果要测量我们这幢大楼的高度,可以选用哪个长度单位?如果量这盘磁带的长度,你会选用什么样的长度单位?为什么你不选米呢?

二、引入新课

一学法提示:

1、直尺上1厘米中间的每一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请你在尺上找出来。

2、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1厘米有多少

毫米。

3、在我们周围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

请你量一量。量数学练习册 数学书厚

认识分米 

请用直尺量一量吸管的长是多少厘米?

 

1、观察直尺,看看1分米可以从哪里到哪里?

      你的直尺上有几个1分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体验:

   ①伸出大拇指和食指,用直尺比划出1分米。

  

   ②一人比划1分米,另一人用尺量,看估计得准不准。

  

   ③拿出彩条,估计一下1分米的长度,在1分米的地方,剪断,看谁估计得最准确。2.体验和感受

活动1:指一指,画一画

11分米到底有多长,我们可以在直尺上观察,1分米可以从刻度几到刻度几?

①可以从刻度0到刻度10。数一数一共有10大格。我们画线段的时候,通常从刻度0画到刻度10

②如果老师的尺子没有0刻度,还可以从刻度几到刻度几?为什么它们的长度都是1分米呢?(因为都是10厘米)

小结:不管起点选择在哪里,只要画满10大格,就是10厘米,也就是1分米,1分米=10厘米

 

 

动手1、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再和同桌说说是怎样画的?

      帮同桌量一量,看看画的线段是不是1分米?

 

2、4人小组互相说说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

 

3、观察米尺,数一数1米有多少分米?

 

练一练

1黑板  3厘米  3分米    3 毛巾   7厘米  7分米    7

2选择合适单位

3、判断

 

4、改错小明的日记
2011年3月15(星期
二) 天气:小雨
       
今天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1厘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急忙忙地洗脸,吃早饭。学校离我家不远,大约有150毫米,上学路上我看见有一棵高2厘米的树被风刮断了,连忙找来了一根长1厘米的绳子把小树绑好。我跑步赶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从书包里翻出1毫米长的铅笔和4米厚的练习本,认真地做起笔记。

2.体验和感受

活动1:指一指,画一画

11分米到底有多长,我们可以在直尺上观察,1分米可以从刻度几到刻度几?

①可以从刻度0到刻度10。数一数一共有10大格。我们画线段的时候,通常从刻度0画到刻度10

②如果老师的尺子没有0刻度,还可以从刻度几到刻度几?为什么它们的长度都是1分米呢?(因为都是10厘米)

小结:不管起点选择在哪里,只要画满10大格,就是10厘米,也就是1分米,1分米=10厘米

2现在你能说一说磁带长多少分米?

3、我们能在直尺上指出1分米有多长,那你能用直尺画出长1分米的线段吗?你是怎么画的?指名汇报。

活动2:比一比

你能用食指和拇指比划出一个1分米吗?把你比划的1分米举起来让老师看看,你是用什么方法比划的?①用直尺,②用磁带。

把手握起来,再比划一次,看谁的速度最快?开始。用磁带量量是不是准确?

活动3:撕一撕

现在在你的脑海里对1分米的长度有没有一点印象?(有)

老师接下来考考你们的眼力,从抽屉中拿出老师发的纸条,用手撕出一个长1分米的纸条,看谁撕得最接近1分米?(教师下位巡视,个别辅导)

活动4:找一找

小朋友的眼力都不错,一下子就撕出一个长1分米的纸条。其实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大约是1分米,你能说一说吗?

自由找,全班交流。(插座边长、粉笔长、罐头高、纸杯的高……)我们小朋友的手掌宽大约也是1分米,当然随着年龄的变化会有所改变。

3.认识1=10分米

1、刚才我们找了这么多的物体,他们的长都大约是1分米,在米尺你能找到1分米吗?数一数1里面一共有几个1分米?

如果在米尺上这样放磁带,估计一共能放几盘?现在以大组为单位,在课桌上放一放,组长负责操作,验证一下你们的猜想。看哪组速度最快?

1盘磁带长 1分米,一共放10盘,这又是多长呢?(10分米)

现在10盘磁带的长和这根米尺一样长吗?10盘磁带长10分米,米尺长1米。1米和10分米一样长,(板书1=10分米)(齐读)

把我们认识的长度单位从大到小排一排,分米应该排什么位置?为什么?

11分米=10厘米,分米比厘米大。

21=10米,分米比米小,所以分米排在米和厘米的中间。

在这些单位中米最大,厘米最小。

2学习了长度单位,就可以了解我们身边物体的长度,你能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

铁钉长2      床长2     黄瓜长2     大米长2 

(二)认识毫米

1.1厘米=10毫米

最后一个填什么呢?有的同学说厘米,还有的同学说毫米?

厘米为什么不合适?大米很小,这里就需要用到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板书:(毫米)

1毫米有多长呢?你看,它躲在我们的直尺上呢!

为了看得更清楚,老师用放大镜把1厘米放大。在直尺上,1厘米中间有一些比较短的刻度线,把1厘米分成了许多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演示从刻度线0到第一根小短线就是1毫米。(板书1毫米

你能用铅笔在直尺上指出1毫米吗。同桌互相指一指。这1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我们一小格一小格地数,数到5毫米,这根刻度线比其他刻度线要长些,这是5毫米线,指出:从刻度线05毫米线的长度就是5毫米。继续往下数。        

填空:1厘米里面有()个1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

2.感悟1毫米。

你感觉1毫米怎么样?1毫米非常的小。

(拿出抽屉里的5角硬币),用直尺量一量它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拿出自备本),我们量一下这本本子的厚度大约也是1毫米,数一数一共有16张纸,我们就说这样的16张纸厚度大约是1毫米。老师手上也有一些纸,和同学们的纸不一样,这样的纸只要10张厚度大约是1毫米。

把自备本这样捏一捏感觉一下1毫米的厚度。你有什么感觉?(薄)

问: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大约是1毫米。

生汇报:作业本的厚度、尺子厚度、硬币厚度、银行卡厚度、电话卡厚度、光盘厚度等。

你能用食指和大拇指比划一个1毫米,(指导示范,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硬币,轻轻拔出来,两指间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再把硬币轻轻塞进去刚刚好。我们再试一次。

3.运用毫米量一量。

请你目测一下数学书的厚度有没有1分米?(没有)有多厚?。 你怎么知道是6毫米?数一数。

现在你知道刚才大米的长应该填什么单位了吗?一起说。

不光量细小物体的厚度可以用毫米做单位,有时候为了量得精确,我们也可以用毫米作单位。比如天气预报介绍降雨量,也用毫米做单位,每小时降雨量超过16毫米,就称为暴雨。

4、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你能用学过的长度单位解决这道题吗?

 

 

 

 

 

5、下面三条线段哪条最长?先互相说一说,再量一量。(机动作业)

三、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1、手指游戏。

今天我们认识了2个新的长度单位毫米,从大到小排列是米、分米、厘米、毫米。我们可以用手指表示它们,举起右手,我们用食指表示米,中指表示分米,无名指表示厘米,小拇指表示毫米。1=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我们一起用手势表示这4个长度单位,听老师的口令。

这些长度单位有专门的字母符号米可以用“m”来表示,分米用“dm ”表示,厘米用“cm ”表示,毫米用“mm ”表示。

2、课外延伸。其实在生活中还有比1毫米更短、比1米更长的东西,测量它们又要用到哪些长度单位呢?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去找一找,下节课来向大家介绍一下。

板书:        分米     厘米     毫米

1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4、改错小明的日记
2011年3月15(星期
二) 天气:小雨
       
今天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1厘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急忙忙地洗脸,吃早饭。学校离我家不远,大约有150毫米,上学路上我看见有一棵高2厘米的树被风刮断了,连忙找来了一根长1厘米的绳子把小树绑好。我跑步赶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从书包里翻出1毫米长的铅笔和4米厚的练习本,认真地做起笔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