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黄村
村口宣传
晒秋拼出的图案,千年黄村
由于黄村尚在建设规划中,所以游客可以自由进出。环顾黄村四周青山绿水,中央有个广场,是居民聚集的地方。旁边就是著名的黄村进士第,是当地的豪宅。黄村进士第建于明嘉靖年间(1531年),原为进士黄福府第,后改做黄姓祠堂,作为祭拜祖宗的庙堂。进士第结构完整,风格独特,脊高12米,进深51米,通面宽15.5米,占地面积790平方米。分为四进,依次为门楼、门屋、享堂、寝楼。门屋、享堂、寝楼前各一天井。其规模宏伟,气势壮观,具有徽派建筑的研究价值。进士第外表看上去一般,进入门楼,七层斗拱,四柱三楼, 上方悬一竖匾“乡贤”,蓝底金字。下方嵌横匾,上有“进士第”三字。门楼上有些砖雕石雕,颇为精致。有些地方还在修复。
在进士第左前方还有中宪第,该府第老人拉着我们参观该处,目前政府也在出钱修复,其中部分遭到严重损坏,但院子很大,围墙坚固,极具修复价值,可见当年中宪第的气派。中宪大夫是四品官,级别较高,但是个虚衔,并不对应任何实际上的职务,只是文官级别的一个称谓而已。明朝只给那些有钱人买的官位。而黄村中宪第实际就是有钱人家的府第。
黄村山清水秀,生态优美,处身之中,一片宁静祥和,虽处辟境,但交通近年来有很大改善,不远处就是高铁铁路横跨,公路已经通到了村口。目前正在修筑公路到村里的水泥路。村子广场上的晒秋拼出了千年黄村的文字,让我们的思绪回到千年前的村子。
在黄村还有一件轰动全球的大事。1996年,美国马萨诸塞州塞冷镇碧波地博物馆(Peabody Essex Museum)中国艺术文化部主任白铃安(Nancy Berliner),来黄山市探访古迹,在黄村发现了一座徽州古民居。这座古民居名叫“荫馀堂”( 荫余堂含义是荫求祖荫﹐余祈富余﹐三个字里包含了多少世代相传﹐生生不息的想望),是黄村黄姓商人于清康熙年间所建,峡谷层楼、四水归堂,四合五开间,是典型的徽式民宅。地处进士第隔壁。因年久失修,将废弃拆除。经商议,将荫馀堂在美国异地重建,原拆原建。1997年,人们从荫馀堂拆下的2700块木件、8500块砖瓦、500块石件,标上记号,通过集装箱运输,运到美国马州塞冷镇。
经过7年多的精心策划、施工,在美国设计师和中国古建筑专家、文物专家及徽州工匠的精心合作下,粉墙黛瓦马头墙的荫馀堂于2003年6月14日竣工。第一次将徽州古民居的风采原汁原味展现在国外。这件事情对中国人触动很大,过去我们没有意识保护古建筑的重要性,如今只能更多的建设仿古建筑,以求得心里的平衡。
如今黄村正成为旅游热点,一是不要门票,二是当地乡民还比较淳朴,不久将来,黄村是否变味我不得知。
村口的民宅 
凉亭

门楼上标注黄村

由于黄村出名人,进士。所以村边的泉水也叫进士泉

秋到黄村


村边野趣

黄村人家

依坡而建的徽派建筑

黄村人家

民宅大门

黄村民居

将广场打扮得丰收景象

丰收景象

有历史年代的民宅

看到有晒秋的图案,中国大妈根本不顾别人的感受,占地为王,真有点不知羞耻。

秋季丰收的色彩,黄色的玉米和红色的辣椒


中间的图案是千年黄村


广场上大妈相互占地为王。

进士第外墙


黄村进士第

进入进士第

享堂

享堂


享堂中的石井
从享堂外网看

裙房


大门前的户对

黄村街巷

居民屋前

同上

居民屋前

屋前种植鲜花

居民客厅

屋前种植各种鲜花

当地人泡萝卜

巷子深深

居民屋前

进士第大门

中宪第,有点破落,正在恢复修建

中宪第内的楼房

中宪第局部

中宪第的外墙

徽州人很讲究风水,中宪第的风水不错

小桥流水

远处的民宅

中宪第

这位就是中宪第的后代。因他没有结婚,所以将来的财产归谁,都有问题。

村上

晒秋广场

摆个POSE

千年黄村

广场上

河村村景


黄村人家

黄村人家

黄村人家

黄村的路灯别具一格

走出黄村

回望黄村

同上

黄村民居

同上

茶树园

翻修一新的进村道路

到黄山。游黄村是当地一句口号

进入黄村的门楼,将来估计收费口

黄村介绍

大路边竖着黄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