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栖古镇
| 分类: 浙江旅游 |
去山沟沟旅游,按照游程最后一天游历塘栖古镇。浙江塘栖镇位于杭州市北部,与德清接壤,著名的京杭大运河穿镇而过,使其成为苏、沪、嘉、湖的水路要津,也是杭州北部主要的水上经济门户。

塘栖历史悠久,始建于北宋,自元代商贾云集,蔚成大镇,明清时富甲一方,列为"江南十大名镇"之首。可见其当年的经济实力和声誉。塘栖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文人辈出,书香传世;塘栖古镇文物遗产众多,广济桥、郭璞井、乾隆御碑、栖溪讲舍碑、太史第、水南庙等向人们细述当年风采和人文。
进入塘栖古镇,就看见到处挂着标语“塘栖枇杷名扬天下”的宣传,可惜现在不是枇杷上市季节。虽然塘栖历经岁月沧桑,失去了"三十六爿桥"、"七十二条半弄"的旧日风貌,但是她的魂和根还在,尤其是广济桥一带还依稀可见当年的繁荣景象和充满生机和活力。
塘栖名称来由有许多,最经典的版本是人们沿塘而栖,到了明代弘治年间,广济桥的构筑使镇区两岸连成一片,这才逐渐形成了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集镇。光绪《唐栖志》中有着这样的记载:"迨元以后,河开矣,桥筑矣,市聚矣。"又云:"唐栖官道所由,风帆梭织,其自杭而往者,至此少休;自嘉秀而来者,亦至此而泊宿,水陆辐辏,商家鳞集,临河两岸,市肆萃焉。"由此可见,是秀丽的京杭古运河哺育了塘栖。活跃的经济贸易将塘栖推向荣耀。
塘栖的特点是各式建筑沿着大运河两岸展开,连片长廊即可以遮雨,又可以躲避阳光,还是市民交流的好地方。坐在长廊下,遥望大运河宽广的河面和景色,静等运输贸易的船舶来临和靠泊,生意兴隆,市井有序。
塘栖的中心地带是广济桥,古老的石孔桥结实坚固,建造艺术和装饰都非常完美,桥墩之间有镇水的吉祥物,这在中国古老的桥梁中并不多见,广济桥将大运河两岸连成一片,方便市民交通和行走,成为市民生活消遣的地方。虽然在夏日的阳光下,很少有人在桥上走动,但游客穿越石孔桥还是必须的。我们来到古镇的商业街道,看看古镇销售的各式名吃。说道塘栖的特色小吃,当地民谚这样称道:"法根糕饼汇昌粽,粢毛肉圆香又糯。细沙羊尾香烘烘,塘栖板鸭鼎正宗。"可惜我们只有眼福,没有口福,因为这些名吃,对现代人而言,只是小巫见大巫了;再加上糯米食品,甜的食品,对现代健康有不利的一面。
离开塘栖前,我想在历史的进程中,有些城镇被人遗忘了,有些让人回忆起过去,有些正在焕发新春,这是历史的大潮;这些沉浮都是自然的规律,我们也许在今天的生活中,更会遥想当年的情景;缅怀古镇对人类生活发展的贡献。

聚源昌是老字号商铺,当年这里是囤积粮食的仓库,为杭州市供应。岸边的码头每天灯火通明,装卸粮食等货物。

商业大街两边都有骑楼,人们在骑楼下贸易和用餐。

很干净的塘栖街道

广济桥

中国大运河也叫京杭大运河,到达塘栖几乎是终端。

历史人物陈受时,为塘栖的发展贡献。

塘栖大运河广济桥边上

从另一侧看广济桥,人们在清洁水葫芦和绿藻。

在运河上大桥前后设立两道护栏,便于清洁。不过也限制了通航,估计还有其他航道便于船舶行驶。

烈日下走在大桥上几乎都是游客。


同上

正面看广济桥

大运河远处的房屋

百年老店的招牌

人们在回廊下赏景,拍照。

对岸的聚源昌,现在是展览馆,要到十点钟才开放,可惜我们10时就集合上车,不知其中有什么可以启发。

广场中间的郭璞井,古老有意义。

广场旁是戏台。

设在河道中的护栏,方便清洁绿藻。

江南阿三是一家酒楼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