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李焕英》为什么这么火?

标签:
随笔 |
分类: 尘世百象 |
毕竟,从情感剧角度来说,关于母爱题材影片,除非有独特的故事情节或是时代背景,否则很难在银屏上以艺术形式树立起人物形象来;从商业片角度,更是具有不确定性。观众口味太刁,现如今商业影院观众大多数集中在20岁到50岁上下群体。这个群体要不崇尚的是大片大制作,享受着视觉带来冲击;要不追求的是文化艺术内涵,满足精神需求和生活情调;更或者是注重于娱乐消遣,用以紧张之余的休闲等。从现在占据人气的流量影星,或是由喜剧小品演员参演的影片获取的票房便可看出。
近两年受疫情影响,更是因为影片质量原因,剧场里较少出现让人观之发出感慨甚或感动的情景,而且越是炒作的越是令人失望。人们宁可坐在家里看数字电影或是在电脑搜索经典,也不愿到影院遭受失望甚或被忽悠。所以说《你好,李焕英》火得有些意外。但影片确确实实一路飙高,以不可阻挡之势火了。
场景也很简单:从坠落上世纪八十年代,在送医路上,影片过场似的将道路两旁建筑、嘻戏少男少女、自行车横行的街道、忙碌的邻舍、《路灯下的小姑娘》旋律等,在贾晓玲熟悉并陌生的眼神里,把我们带进陌生并熟悉的场景里。
二是反映母亲题材的影片,最易让观众情感产生互动。母爱,是一种令人亲近与依恋的感情。平凡的闪耀着母性光辉女性,比起银屏上“伟光正”形象,从来都不逊色。《你好,李焕英》恰好掌握了塑造“平凡”母亲这一点。我们看到的作为母亲的李焕英乐观、好胜,好面子甚至虚荣,那又怎样?这就是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女人。特别是影片中李焕英在升学宴上与同事、从年轻时就较劲的王琴在拿女儿作对比中,以及两人为争得在厂区人家拥有第一台电视的扭打中,你看到的不是庸俗,是真实的可爱,是母爱的另种表现。它恰恰呈现出影片的喜剧效果,让影片有着贾玲自有特点:喜剧并非闹剧,悲情并非矫情,平常并非寻常,缺憾并非遗憾。
这部用两个小时讲述角色人物性格、母爱形象和特征的影片,与其说是贾玲用艺术形式让母亲再现,聊以慰藉对母亲的思念、缺憾和告慰亲人。更是以一种特殊方式提示人们珍惜亲情,“己欲养而亲不待”,别给自己留下遗憾。
三是影片能火,不可不说演员阵容。这是一群正活跃在舞台上的小品相声演员,贾玲以及其中饰演年轻时李焕英的张小斐、沈光林的沈腾,都是以小品出名。虽然片中带有小品表演痕迹,但正契合这部片子故事讲述中的趣味性,增强了影片的娱乐效果。这种娱乐效果并不影响贾晓玲对母亲的怀念悲情,反倒使观众由笑声之后愈加体会由情绪高潮跌入伤悲的谷底,由此的心痛与惋惜。
“打我有记忆起,妈妈就是个中年妇女的样子,所以我总忘记妈妈曾经也是个花季少女。”片尾字幕上贾玲的这句旁白让观众沉思和沉默:母爱是无私的,因为她的无私我们在擭取中往往视作理所当然而会忽略,一旦失去时才懂得有些失去便不会再来,有些失去会痛心疾首。贾玲曾经说过自从失去妈妈后,她再也找不到打心底开心的事了。但在舞台上,我们看到的依然是不断带给观众笑声的贾玲。在此,我们看到她的努力所体现职业精神,也更加理解她能在今天的娱乐圈有着一番作为,不是靠自黑卖萌取悦观众,而是凭着真诚与实力拥得人气,得到圈内圈外认可。
《你好,李焕英》,我们似乎懂得了一群人。这是观众与演员间的互动。
这部片子连续看了两遍,闺蜜三人哭着女儿泪,与儿子流着母爱泪,那声“我宝!”就是现实里我们口语的写实。喜欢观影时那份感觉,开心地笑或痛快地哭都是情感的一种释放,而在《你好,李焕英》里都能够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