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教育的三大弊端”这个题目还是我十年前就想议论与动笔的,没想到一拖拖了这么长的时间。我所以要在“知天命”之中期开博,就是想逼着自己把心中酝酿已久的一些想法发表出来,免得烂在肚子里,沒有起到可能与应该有的作用。中国美术教育的三大弊端,也可称之为三大脱节。因为脱节,而成弊端。三大弊端中的第一弊端为少儿绘画的弊端,第二弊端为美术高考的弊端,第三弊端为美术学院教学的弊端。为什么说弊端就是脱节呢?因为第一弊端就是儿童本色绘画与绘画基础训练的脱节;第二弊端是应试的美术高考与正规美术训练的脱节;第三弊端是高等美术学院教程与培养高级美术人才目标之间的脱节。需要说明的是,这种结论是建立在我国整体的美术教育基础上的,并不包括个别已经重视或巳解决脱节现象的教学机构。
一、第一种弊端
我本人是专业学美术的,也曾在无锡市少年宫从事艺木教学工作达十六年之久,对少儿绘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切身的体会与感受,对少儿本色性质绘画与美术基础训练绘画之间存在的弊端有清醒的认识。
大凡中小学的美术教师都知道,少儿绘画存在两种很不相同的模式,一种为带有儿童色彩的、“儿童化”的绘画教学模式;一种为相类于成人的、常规的美术基础性的教学模式。前一种模式因为是以少儿本能与情趣为审美主体的,所以要求教师要研究少年儿童的特点,研究少年儿童绘画的特征,在教授绘画技能的同时,要保留与强化这种特点与特征,不能失去
“儿童美”的价值与意义。后一种带有“成人化”倾向的绘画模式却大异其趣,一点也不考虑儿童的特色与情趣,只是相类于成人的、美术专业性质的基础训练,是非常理性与相对专业化的。
一般儿童从幼儿园或再早一些时间就可参加前一种绘画模式的兴趣班了,学习的年限一般可以拖延至初中。这种儿童绘画存在的原因是具有国际性背景的,是为大多数国家普遍认可的。国际性的少儿绘画展览一般也只认可这种所谓真正的“儿童画”,而不接受“成人化”、“专业化”性质的少儿绘画作品。于是各学校、各少年宫为应对国际国内各种儿童绘画展览与评奖的需要,使“儿童化”少儿绘画的教学体系非常稳定地建立起来。并且也一再地挽留这类的“绘画天才”,有的甚至一直拖拉到初中毕业。
这类“儿童化”绘画类型的小画家到了一定的年龄,尤其到了小学后期与初中前期,童趣渐无,前途顿失,于是就要考虑新的出路。出路在那里呢?那只有一条出路,转入另一种“成人化”的专业训练模式中去。到了这个时候,以往的绘画经历几乎等于零,要从头开始。以往的东西无用便不去计较了,问题是经过“儿童化”绘画训练的少儿往往反而难以适应相对刻板机械的“成人化”、“专业化”的训练,有时竞有反不如未受过“儿童化”绘画训练的进步快,受到老师的欢迎。这种使得两种绘画模式严重脱节的现象,这就是我所归纳的第一种美术教育的弊端之所在。
考察中国少儿绘画的历史,本无“儿童化”绘画的模式存在,儿童与成人习画几乎没有区别,考核标准也是以“成人化”为尺度。于此可知,这种“儿童化”绘画模式是泊来品,是世界大同的产物。那么,是不是先进发达国家也存在象我国现代一样的两种少儿绘画教学模式呢?答案是否定的。自从与外国少年儿童作绘画的交流,尤其是看到其中有些国家中小学不同年级的美术教材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人家的“儿童化”与“成人化”是连接的,逐步升级、逐步过渡的,是一体化的。从“儿童化”开始,逐步溶入专业的成份,渐进渐化,非常平稳合理地过渡到“成人化”、“专业化”上去,这才是儿童绘画应有的、准确的模式与道路啊!而且这种两边兼顾的模式的最大优点便是既保留了习画者自然自在的特性,以及他们先天的个性,同时不失专业训练的水准。这是值得我们好好思考与学习的。
经过这一番分析,大家一定能够明白少儿绘画两种模式严重脱节的弊端与危害,也一定会有具有责任心与正义感的少儿美术教学改革者来改变这种前后脱节、大量浪费,既不科学、也不系统的弊端,使少儿绘画教学转入正确的途径,最大程度地减少差异与浪费,使少儿绘画教学成为效率高、合情合理的教学法门。
二、第二种弊端
笔者因为自1997年从教学部门调到文博系统工作,所以对美术高考越来越陌生。一直到五年前听了时任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主任、分管学院对外联合办学的老同学高柏年教授的一番话以后,才猛然觉得美术高考存在的问题还不小。话题由母校已在学生的质量谈起,因为我总觉得现在学习美术的条件已今非昔比,绘画工具材料先进齐备,世界各种绘画图籍与各种参考书齐备,不但可以取法乎上,而且可以少走弯路,所以现在学生的专业水平一定可观。没有想到的是,柏年兄语出惊人:“那里、那里,现在的学生进校时,除了应试考试的几种画还行,其它差得不敢相信。”他还分析了个中的原因,那就是我们那时画画,都是自己真正喜欢;现在的美术高考,大都是因为美术类招生文化分数线低,专业考试又是应试性的,可以通过特别训练速成。所以,现在的美术高考变成了大学的敲门砖、上大学的一条捷径。如此这般,学生的专业水平怎么会可观!
我听了老大哥的一番话,起初尚将信将疑,在与留校的其他同学交换意见后,才知事实果真如此,便感到问题的严重性了。于是联想到因为考试制度影响选拔人才而提出辞去清华大学教职的陈丹青辞职事件,非常佩服他的勇气和良心,只觉得他是想给制定美术高考制度的人提个醒,高考制度要有利于真正美术人才的选拔与培养,要“不拘一格降人才”,要给真正的天才开绿灯。就象过去陈寅格没有文凭、没有著作就被聘为清华大学教授,钱钟书外语不及格也能破格进入高等大学之门。包括陈丹青考中央美院研究生,也免试了有关文化课程,开了绿灯。这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境界与精神到哪里去了呢?我们不妨试想,如果中国的运动员参加世界各种体育比赛,参加奥运会都要经过大学的文化考试才具备资格的话,那中国的体育成绩、金牌数量可能要减去一大半,甚至更多。其实体育与美术非常相似,是特殊的专业,须要特殊的才能、特殊的选拔制度,才能选拔出优秀的人才,才能使事业兴旺。
西方艺术发达国家的现行考试制度是怎么样,因为没有调查,故没发言权。但我知道我们所熟悉的许多大画家进高等美院时考的主要是专业绘画。就拿毕加索来说吧,就画了一张画就通过考试入了西班牙高等美术学府之门。我国文革之前,美术专业考试主要是考核美术专业水平。恢复高考初期,还是以专业考试为主。现在的美术高考要考语文、数学、外语、历史、地理等,而且文化课分数的比例占了一半左右。这样的规定打击的是真正有绘画天赋的考生,帮助的却是文化分数处于第三层次而且往往是非美术爱好者的考生。
为什么说打击的是真正的绘画人才呢,因为美术是发挥人的特殊的感觉与特别的才能的艺术门类,而且感觉的发展与发挥往往是以牺牲一部分正常的理性为代价的,尤其是初级阶段,更是这样。真正的艺术天才往往特别的真诚与专注,有痴心狂热的特点。由亍全身心陶醉在其中,于艺术之外的东西就会不太注意或不怎么感兴趣,所以,一般性的常识与理性会少一点。可是,正是这种近乎忘我忘物的专注,成就了一般人所沒有的感觉与才能。为什么很多大画家不乏理性精神呢,一者可能因为从小有理性与感觉同步开发的训练,另一方面是因为感觉逐步提升,能力扩展到一定的程度,感觉有能力与可能自觉与不自觉地兼容理性,而且这种兼容性会随着感觉的提升越来越强。我经常能见到一些真正爱好美术,而且很有天份的学生一直被文化课挡在专业院校的门外,一脸的挫折感与不甘心,但又无可奈何,痛苦不堪。
为什么说现在的美术高考给第三档文化分数线的考生大开绿灯呢7因为这类考常规大学,他们的分数缺乏一点儿竞争力,而与一般爱好美术的考生相比,且是胜出有余。至于专业吗,反正是应试性的,找到摸透其中规律的特训师与机构,一年半载都能解决问题。正是这些人钻了美术高考的漏洞与空子,成为艺术高考制度的幸运族。从表面看,美术类学生文化水平提高了,而与本专业真正相关的专业水平且大大降低了。我不禁想问,即使你有博士文凭,拿不了奖牌,能让你参加奥运会吗?!可是不是真正的美术爱好者,且可能把真正的绘画人才挡在大学的门外,这种局面,谁能理解,谁能接受。
这个弊端怎么解决呢?没有什么其它的办法,只有回归本体,回归专业,大幅减低文化课的分数线,大力提高美术专业的考核标准。按笔者的观点,只要取得高中毕业证书就具备美术高考的资格,而以专业成绩作为录取的唯一标准。文化课即使要考,占的比重也不能超过百分之三十,超过了就有喧宾夺主的问题发生。只有这样,美术学院才能成为真正的美术爱好者、真正的艺术天才的天堂。
三、第三种弊端
最后谈谈第三种弊端,即美术高等学院教学流程与培养高等美术人才目标的脱节问题。
林风眠主持国立艺专时,将该校称之为“艺术家的摇篮”。徐悲鸿也一直告诉他的学生们:我要培养的是画家,并且是大画家。所谓高等美术学院,不仅仅是培养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地方,更主要的是培养高等的美术人才——美术家的地方。然而据笔者所知,现在的高等美术学院更多的是围着教育大纲转,甚至围着钱转,
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流程就完成了教学目标。无可非议的是,培养高等的专业人才与专家是一回事,完成教学大纲、教学流程是一回事,两者有本质的区别。
美术高等院校就应该以培养高等专业人才为目标,
应该是“美术家的摇篮”,是培养画家、大画家的地方。林风眠当年为了达成这个目标,要求学生中西绘画兼学,支持学生成立自己的画会,对不同的绘画观点与风格展开讨论与辩论、鼓励举办各种不同风格与追求的作品展览,象画家们一样展示自己的创作观念与成果。为什么陶行知是公认的伟大的教育家,因为他把中小学生们的教育看成为未来的国家培养各种专业人才与专家的场所,所以鼓励他们从小就要有志气与理想。他在学校里设立国家才有的银行、外交部、宣传部、劳动部等,让学生轮着做行长与部长、让学生从小就知道国家的分工与管理。可谓用心良苦,方法高明,
无愧为伟大的教育家。
相反,我个人经历的大学的美术教育就很有问题,问题就出在教学目标的低下上面。我是文革后恢复高考的首届学生,那时因为唯有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招生,没有选择地进了该学堂。在我们就读期间,有一种观点占了上风,那就是南师美术系是以培养“中学美术老师”为目标的,学生的专业水平不需要太强,太强了以后反而会不安心当老师,而想当画家。我当时的理解力有限,还以为有一定的道理。随着知识与眼界的拓展,才发现这种观点既反动又害人。为什么呢,大家都知道,中国二十世纪的大画家大多数都当过美术教师,其中如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颜文梁等还是铁杆级的美术老师。他们因为水平一流而不想当教师了吗?!另外,经过文革以后,高等学院与各高级美术机构都缺乏人才,急需补充人才,
而七七届是积累了那么多年的精华,也积聚了许多老师的心血。在这种背景与前提下高举“培养中学老师”的旗帜,简直是中国美术教育事业的破坏者与罪人。另外,就拿中学美术老师来论,真正一流的中学美术老师应该既是好的画家,又热心于教育事业的人,只要这种人才能成为中学美术教学的中坚与骨干。要知道,中学美术老师还肩负着为高等美术院校输送人才的义务啊!事实是,多么难能可贵的七七级啊,有些甚至进校时已经是小有名气的画家了,经过四年的教育,有的反而没有自信心了。毕业时则拼命地将他们往中学赶,
惟恐他们不当“中学老师”。其中真正有出息的,也应该归功于少数与个别的老师的“苦心”,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自救。这就是教学目标低下、教学流程不合理造成的巨大损失、天大的教训。
现在的中国人肩负着“伟大的民族复兴”光荣而艰巨的使命,现在与今后的高等美术学院也同样肩负着培养世界级别艺术家的使命。要他们去争得世界艺术大国与強国的地位与声誉。试问高等美术学院的主持人与教授们,大家准备好了吗?
2009年11月4日初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