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斫琴记(三十五)——漆糊裹夏布,金刀脍锦鳞

(2011-08-26 22:03:27)
标签:

古琴

斫琴

北京

燕京琴社

分类: 斫琴记

    “国比中原国,人同上古人。衣冠唐制度,礼乐汉君臣。银瓮蒭清酒,金刀脍锦鳞。年年二三月,桃李自阳春。”此诗为明朝时日本使节的五言诗《答大明皇帝问日本风俗诗》,个人尤喜“金刀脍锦鳞”一句,颇有唐风,一作“紫鳞”,总之把日人生食鱼片的面貌反映得生动而又雅致,故以此破题。

http://s10/middle/62c180b2t778a7b6d41a9&690&690

    传统漆艺中裹布,南北略有不同,正如北方人很难理解为啥南方妇女坐月子要吃醪糟煮蛋,而南方人对北方人生啖葱蒜则做惊讶状。但最考究的精作漆工艺应该成熟自南方,因此选用纯南派做法的漆糊裹布方法处理古琴。

 

    裹布,顾名思义,是在古琴木胎合琴后,进行的包裹麻布处理,主要目的为防裂,以及粗糙化表面,增强漆灰的粘着力。正如天地柱一样,很多斫琴之人放弃了裹布这道工艺,当然也有他们的理由,但还是那句话,我总觉得古人并不比现代人傻,连故宫的殿柱都要裹布,遑论细节精度要求达到毫米级的古琴呢。裹布有通体裹和只裹琴面两种方式,我选择的是前者,因为边墙开裂也是古琴常见问题之一。

 

    裹布首先要选布,古人常采麻草之狭长针叶,在水池中泡沤,带皮肉软化腐败后(工艺名为“脱胶”,和流水浸泡梧桐面板道理相同),就只留下了长直的纤维。。《诗经》上说:“东门之地,可以沤苎。”,具体的制造工艺可以参看非遗的数据库http://fy.folkw.com/view.asp?id=1928,不一一列举了。

 

    苎麻有粗细之分,细布包裹严密性好,对声音的抑制作用大,适合桐木类声音宏大的古琴使用;粗布疏松硬挺,非水煮棒槌不能熨帖在琴面之上,因此刚开始做琴的时候,第一张就用了粗布,发现很多边角无法帖服,就轻言放弃了。现在已经做到了第五批,很多问题要重新面对了,想了好多法子让麻布贴合,例如用水煮,结果发现1米3的苎麻,能煮成1米2,缩水率高达7.7%,在刚捞起来的时候是软化了很多,但水会使漆糊的粘性降低,从而无法处理转角处的拱包;后来又想到用钓鱼线勒,买了很多最细的钓鱼线,打算在转折过大的地方勒上几道,譬如护轸和琴肩,但几经考虑,还是觉得古人一定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最终把目光锁定在了南方的传统工艺——漆糊裹布上。

 

    副厂长说——鸡蛋清可以粘瓷器、糯米可以粘城砖,大漆可以粘鹿角霜,两者加在一起应当也不会错吧。于是仔细的咨询了买漆给俺的哥们,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和俺说了熬漆糊的方法,但第一关就碰到了难题——他说,你就用喂小孩子吃的那种糯米糊,调大漆就可以啦。俺说俺从没见过小孩子吃那个东西,他说不会吧,言外之意北京人带小孩咋这么土鳖,连糊糊都不会熬,俺说俺们都吃一种金属罐子装的粉末,主要成分是牛奶和三聚氰胺,他就无语了,只能从用手抓糯米湿粉中的硬块开始,一步一步的和俺讲这个过程。俺委托会做碴子粥的小工代劳,她第二天就给俺带来两样干粉一大碗糊糊。

 

    干粉是白面和糯米粉,糊糊是面糊。经过比对,我们的结论是糯米糊比白面更有优势,具体为啥还是自己熬熬看会比较有说服力。于是开熬一大锅糯米糊:

   

http://s12/middle/62c180b2tab68cfd3d18b&690&690

    按比例调和生漆和糯米糊,那根像是哈7中的魔法棒一样的搅漆木棒,是著名的楚药“九地干”,查《药典》都查不到的纯地方用药,治疗大漆过敏的药浴圣品哈:
http://s11/middle/62c180b2tab68cf4a67da&690&690

    尝试了两种工艺流程,一是先刷靠木漆,再裹布,二是直接用漆糊裹布,最终批量使用的是二,原理同上,试试就知道啦~
http://s3/middle/62c180b2tab68d00cecd2&690&690
    先把漆糊调均匀,待到颜色转艳(漆工术语,提起金钩线,摇动琥珀光,生漆接触空气颜色逐渐变深直至纯黑色的过程),说明已经进行了第一阶段的反应,就可以均匀的刮涂在琴体上了。注意刮涂的目的是让苎麻接触漆糊被略微黏住不要移动,因此尽可能薄就可以:
http://s1/middle/62c180b2tab68d05ad790&690&690

http://s9/middle/62c180b2tab68d0c400f8&690&690

    煮布,煮出来的水粘性非常大,一度让保洁认为我们往地上倒了油:
http://s2/middle/62c180b2tab68cf9b3e21&690&690

    贴琴面,欣长的伏羲,碰上缩水的苎麻,就变成了顾头不顾尾的样子哈:
http://s6/middle/62c180b2tab68d142ed85&690&690

    贴琴底,这时候苎麻(或者葛布、夏布)的宽度要求就体现出来了,通常我会选用门幅50cm的布料来帖,手艺精到的话,可以不动一刀不剪一口的贴到完美。值得一提的是连带锯条都能锯断的老菲律宾木做的护轸,副厂长自言平时一下午能挫出一堆的手艺,这回一对儿就打磨了好几个小时,不过硬木的好处就是完工度非常高,而且弹性比以前用杉木边角料好太多了,总之这回再不怕摔啦:
http://s1/middle/62c180b2tab68ce685290&690&690

http://s6/middle/62c180b2tab68ceaeae05&690&690

    贴完布就可以入窨房干燥了。为了配合第五批琴的制作,加之副厂长和小工都有琴要一起处理,就索性又花了一个晚上做了新窨房。这应该是俺做的第五个了,采用侧开盖设计,头架固定,尾架可拆,优质大芯板贴保温板用以恒定温湿,大水槽设计,不插电全凭经验控制温湿度,因为工作室不是总有人,安全第一哈:
http://s15/middle/62c180b2t778a7b5af14e&690&690

    不使用时拉开侧门保持通风,否则漆糊会发霉生虫,木架子也会加速腐败。至此,无论冬夏,基本上一壶热水就搞定了全部的要求,有需要的琴友尽可来工作室丈量作为参考,会用SketchUp的就更容易不过啦:
http://s9/middle/62c180b2tab68d1b81868&690&690

    这个是干燥了24小时后拿出风干后的效果。为啥是24小时而不是更长呢?因为用了漆糊,再长就要发霉啦,24小时漆已经干燥,面糊还没有,因此拿出来再阴干24小时,就可以进行下一阶段的处理了。
http://s9/middle/62c180b2tab68d1f2b318&690&690

    霸气十足的M型曲线,说实话最喜宣和,但因为没有亲眼见过梅梢月,所以琴头还是略有遗憾的采用了松石间意的线图,琴面、边墙和琴底采用一布连作的方式,天衣无缝:
http://s10/middle/62c180b2t778a7b6d41a9&690&690

    小工出资买的新瓶子,今后都只用纯鹿角霜了,原有的瓦灰、瓷粉和神秘材料都暂时搁置,等修老琴的时候再根据漆灰情况使用吧。为啥说神秘材料呢?因为连咖啡豆研磨煮完的粉末、果木烧烤用的木炭粉、亚龙湾的白沙、粉笔灰都尝试过,最终才发现能和鹿角霜、瓦灰、瓷粉三种常用材料拼配“四合灰”的最佳搭档。当然了,从上一批琴开始已经放弃了这种赶时髦的做法,老老实实回归唐人鹿角霜+生漆的工艺之中:
http://s9/middle/62c180b2tab68d2883b08&690&690

    补充:若问边墙线条变化巨大的琴,是不是没办法保障布与木的熨帖呢?反正俺现在做的最大的当属落霞,等做到蕉叶和洛相的时候再考察那两种吧。连护轸都可以一布连作,边墙又有啥难的呢?难就难在没见过,单凭想象很难认同,于是畏首畏尾不敢尝试,在这点上,也算是还了一个心愿吧:

http://s14/middle/62c180b2tab68d3e3385d&690&690


     纯技术贴,略显炫耀,不足之处,还望大家指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