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唐诗中,总的说来,我最喜欢的是李白的作品。可是如果单说起哪首唐诗我最喜欢,我最先想到的却是李贺的《李凭箜篌引》。这首诗抑扬顿挫,读来有金石之声。
唐诗中描写音乐的最有名的大概是白居易的《琵琶行》了。我高中时学过,现在想来竟不能背出了,而对那小序却记得格外清楚——“铮铮然有京都声”。除此以外,我只知道那女子嘈嘈切切的弹了一阵,曲罢四座唏嘘垂涕,至于这女子所弹的乐曲是怎样的我却没有明显的感受。而读这首《李凭箜篌引》,就如临其境,仿佛听到了那首乐曲。
乐曲开始,四座屏息。“吴丝蜀桐张高秋”,起首就气势不凡。起调是极高的,意境高远而开阔仿佛秋日的天空。我想应该是一挑或一拨的一个音或几个音(虽然我并不知道箜篌为何物,更不知道它怎么弹)。接着是几秒钟很短的停顿,“空山凝云颓不流”。
再弹时曲调急转直下,由起调时的高扬慷慨转为低沉幽怨,“湘娥啼竹素女愁”,李凭的箜篌让天地都为之动容。
接着,曲风倏地一转,是一段极清脆的音乐,犹如昆山玉碎、九天凤鸣,直透出九霄云外,穿越九重天门,仿佛连人的心也被穿透了、震碎了。池塘里的睡莲被这乐声叫醒,摇曳舞动。清新的露珠是她笑靥上欢乐的泪滴。幽谷中的香兰也听到了这遥远的天外之音,她不再忧伤、不再哀怨,不再沉溺于自己的痛苦之中,她爽朗地笑了,合着空谷的回声。
音乐渐趋舒缓,听来柔和却蕴藏着不尽的魔力。“十二门前溶冷光”,心中的冰雪也融化了。是耶?非耶?悲耶?喜耶?我说不出。
二十三丝轻轻振颤,连天上的紫皇都感动不已。
那双手弹拨得越来越快,乐声也变得越来越高亢。突然,只见他用一根手指用力一挑,琴弦铮然欲断,好一个石破天惊!他马上用五个手指在琴弦上反向一扫,音符就如秋雨般撒落,掷地有声,全曲达到高潮。
乐声再次响起,悠扬的曲调让人觉得仿佛“梦入神山”见到了传说中的仙媪;接着是一段小的起伏,引逗得老鱼都要忍不住来回跳跃、瘦蛟也振作精神上下翻腾。
渐渐地,乐声远了,远了,一切都安静下来,只有那月宫里吴刚依旧倚着那棵他伐了千年的桂树一夜无眠,任凭那斜飞的露水打湿了洁白的玉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