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文化随笔情感 |
“彼希声之凤皇,亦见讥于楚狂;彼不世之麒麟,亦见伤于鲁人。凤岂以讥而不灵,麟岂以伤而不仁?故割而可卷,孰为神兵;焚而可变,孰为英琼。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范仲淹《灵乌赋》
范仲淹(898--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死后谥号“文正”。
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八月初二,范仲淹出生在河北正定。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改嫁长山朱氏,名朱说。景德初年,范仲淹随继父迁至缁州,就读于长白山上澧泉寺,那时学习生活异常艰苦,每日里只能以粟米煮粥,等冷凝之后切成四块,早晚各吃两块。佐食的的菜肴只能“断虀数十茎,……入少盐,煖而啗之。”(宋魏泰《东轩笔录》)范仲淹就这样坚持不懈苦读三秋。凄楚的生活环境里苦中有乐,矢志不渝,常自诵“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激励自己,期望日后能有所作为。
二十三岁那年,一个偶然机会,他得知自己的身世真相后,毅然辞母远行,来到睢阳应天府书院苦读,五年未曾解衣而睡,史载“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宋史》列传第七十四)徜徉于儒家经典的海洋中汲取精华,自得其乐,还吟诗明志:“白云无赖帝乡遥,汉苑谁人奏洞箫。多难未应歌凤鸟,薄才犹可赋鹪鹩。瓢思颜子心还乐,琴遇钟君恨即销。但使斯文天未丧,涧松何必怨山苗。”(《睢阳学舍书怀》)“以天下为己任”的济世情怀溢于言表。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秋和八年(1015年)春,他通过科举考试,中榜成为进士。被任命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迎其母归养。后改集庆军节度推官,始还姓,更其名。从此开始了近四十年的不凡的政治生涯。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刘太后)将以冬至受朝,仁宗将率百官上寿。范仲淹时任小小的秘阁校理,管职并不显赫,可是闻听此信便上疏批评此举:“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请求太后弃帘还政与仁宗,当时刘太后权倾朝野,无人敢谏,此举遭到刘太后的无情打击,被贬河中府通判。三年后,太后死了,仁宗将他招致朝中,任专管评议朝事的右司谏,这下他更无所畏惧的上疏言政了。
明道二年(1033年),京东和江淮一带大旱,民怨沸腾,范仲淹请求仁宗派人救灾,仁宗置之不理,范仲淹于是毫不留情的质问皇帝:“倘若宫中一日无粮,陛下将会怎样?”仁宗无言以对,幡然醒悟,乃命仲淹安抚江淮,他一到灾地便开仓赈济,且禁民淫祀,很快扭转了局势。
当时吕夷简为相,因为郭皇后被废之事,仲淹率谏官、御史等大臣径趋垂拱殿,欲力谏仁宗争之。第二天,又召集百官想与吕夷简在朝堂争辩,刚到待漏院,有诏书降范仲淹出任睦州知州。“南阳风俗常苦耕,太守忧民敢不诚。”“我有高楼擘云上,双瞳一开千里明。”(《依韵和提刑太博嘉雪》)范仲淹虽身处逆境却忧国忧民,乐观豪迈。
景祐元年(1034年),范仲淹任苏州知州,适逢天降暴雨,田野一片泽国,范仲淹亲临救灾一线,指导疏通白茆等五河,导大湖水东归入海,解除了水患,因治水之功,被召回朝廷,授天章待制。那年诗人已经52岁。可一颗忧国忧民之心未曾被岁月磨蚀。
景佑三年(1036年),范仲淹看到宰相吕夷简滥用私人,朝中腐败不堪,遂向仁宗进献《百官图》,范仲淹对宋仁宗说:“官人之法,人主当知其迟速升降之序,其进退近臣,不宜全委宰相。”对吕夷简的偏执狭隘给予抨击,又上疏:“汉成帝信张禹,不疑舅家,故有新莽之祸。臣恐今日亦有张禹,坏陛下家法。”吕夷简就诬蔑范仲淹勾结朋党,离间君臣。借仁宗之手贬他为饶州知州,几乎使其客死岭南。可是这样的无情打压不能浇灭他的忠于国事,为民请命的熊熊之火。在饶州官舍曾吟起一诗;“三出青城鬓如丝,斋中萧洒过掸师”,“世间荣唇何须道,塞上衰翁也自知!” 不久,结发妻子病逝,好友梅尧臣寄诗《灵乌赋》劝他不要再说这些铮铮之言,多闭嘴,落得安逸舒服该多好!范仲淹立即回赠一首《灵乌赋》,以“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明志:自己绝不低下那颗心系天下的高贵头颅。
景佑五年(1038年),因为西夏李元昊反叛朝廷,范仲淹不顾苍颜白发,以“老骥伏枥”的意志与信念出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一到任就不顾身体羸弱,亲临前线,他发现宋军官兵、战阵、后勤及防御工事等各方面都积弊重重,遂采取了许多重大变革:诏分边兵,裁汰冗兵,精练士卒;屯兵营田,构筑堡寨;边民互市,安抚羌民;赏罚严明,以身作则;战略防御,攻守兼备。当时同为副帅的韩琦主张积极进攻,对此范仲淹上疏朝廷:“正月塞外奇寒难耐,我军易于暴露旷野,不如等到春天在深入敌境,那时贼马瘦人饥,形势易于制胜。何况边备渐渐地修复,出师有严明军纪约束,贼寇虽然猖獗,也该摄于我军气势。”仁宗均一一采纳。后来的几次战斗都印证了他“屯兵营田,积极防御”战略的高妙,于是民谣中唱到“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西北局势转危为安。
庆历三年(1043年)九月,从西北升为参知政事的范仲淹在亟待稳定政局的仁宗的一再催促下,向仁宗提出了《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了十项改革主张:“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推恩信,重命令,减徭役。”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在范仲淹的领导下开始了,一批尸位素餐的官吏遭到免职,财政状况有所好转,王朝似乎有中兴之势,改革之举确实对国家与人民有利,但很快就遭到以夏竦吕夷简为代表的保守派的阴谋反击,他们秘密买通婢女临摹石介的手迹,信中言及废黜仁宗之举,以此混淆视听,嫁祸于人。加之仁宗的优柔寡断,以及顾虑范仲淹的功高盖主等等私家之心,庆历新政随之流产。庆历四年范仲淹被贬滁州,庆历六年,范仲淹应同样被贬的滕子京之约书写了气势磅礴之作《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之乐而乐”的誓言名垂千古,作者忧国忧民的炽热情怀灼灼闪耀。皇佑三年(1051年),范仲淹移任青州,这年冬天病的厉害,1052年调往颖州,赴任途中因病长逝。他死后家中一贫如洗,无一积财,俸禄与家资均在做杭州知州任上购买义田千亩,救助乡里。桑梓之情感天动地!济世情怀光耀千秋。
范仲淹仕途沉浮几十载,数度贬谪,但他“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为民请命信念毫不动摇,官宦沉浮中澄清吏治,心忧天下的情怀矢志不渝,这种人生理想与政治抱负在封建社会里实为难能可贵!是我们后世永远珍藏与学习的宝贵精神财富。
真诚感谢宁泊傲老师和《阳光精品》圈子推荐我的文章《范仲淹宁鸣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