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介绍(一)
(2013-10-18 15:51:25)
标签:
教育 |
泮水紫芹香可揽,倚看待佩乐菁莪
——《走近孔子》校本课程介绍
各位领导、专家、老师们好!
欢迎大家来到曲阜。不必说闻名世界的三孔,也不必说遍布各处的名胜,单是附小校园就有不少值得您驻足游赏的特色景点。漫步校园,您会看到菁莪园、学而亭、论语墙,这些小景观仿佛诉说着几千年前先哲的教诲;而朱红的跑道,翠绿的塑胶操场,则无声的彰显出现代气息。相信您会有这样的感觉:在这里,古典与现代是多么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而“孔子教育思想与现代小学教育相结合”这一研究也正代表着我们古为今用的探索方向,于此一脉相承的还有我们独具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
课程体系
校本课程共分4大模块:先哲故事、乡土情怀、君子活动和经典诗文(故事卷、家乡卷、君子卷、诗文卷)。课程内容上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为主线进行点面结合的设计思路。
由孔子(点)───历史文化名人(面);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形成对先儒的了解,从而形成人格向往。
由曲阜(点)───省、国家和世界(面);通过游学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文化遗迹和民俗风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爱国情操。
由习惯(点) ───君子人格(面);通过六个主题教育,让学生内外兼修,培养学生文质彬彬的君子人格。
由论语(点)───传统经典诗文(面);通过晨诵、午读、暮省的修学方式,学习中华民族经典诗文,涵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组织形式
常规实施与活动相结合。
《走近孔子》故事卷、家乡卷、君子卷每周1课时,诗文卷则通过我校特设的晨诵、午读、暮省进行常规实施。
教材介绍
故事卷
低年级:听读故事,走近孔子
依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年龄特点,以故事为切入点,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首先让学生对《走近孔子》这门课程感兴趣。其次通过生动的故事、形象的画面、直观的遗迹,把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老人介绍给孩子,让孩子像对待家人一样了解孔子、亲近孔子,与孔子交流,从而喜欢孔子,为以后解读孔子,学习论语、研究儒学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内容:
1、收集了解围绕孔子生平、成长、教书育人、周游列国等历史事件所衍生的传说,故事及典故等。
2、孔子弟子、后人及相关历史名人的传说及故事。
3、《论语》及诠释论语的古今中外历史故事及传说。
形式:
讲故事、说典故、演剧目、看动画(孔子及伟人小时候的故事等)。
班内举办故事会、看图讲故事、故事大王比赛、收集故事画册及图片、绘制连环画、欣赏韶乐等民乐、说典故、编写故事书、观看孔子及伟人小时候的故事,排演情景剧、听故事寻遗迹等。(周倩:课)
学校结合“六一儿童节”“孔子文化节”等节日举办各类校本课程的成果展。
家乡卷
中高年级:游历家乡,探寻历史
“人是故乡的作品”,要解读孔子,一定要了解孕育这位亘古圣人的源处,了解它独特的地理、社会环境、历史演变及人文景观,在更大的背景下关照和审视孔子及先哲,同时通过了解家乡才使学生通古今、明是非、爱圣人、爱家乡、爱祖国。另外,本段课程最能体现校本课程的特点及优势,和低年级相比拓展了活动空间,加宽内容,变化了形式,以家乡为课堂,以古今为内容,让学生在阅读、收集、观赏、游览、体验、辨析等活动中,培养能力,增长知识,树立信念和主人翁责任感。《家乡卷》于2010年获山东省首批优秀校本课程资源一等奖。
内容:
1、了解家乡:包括曲阜的地理环境、历史沿革、城市建设、旅游交通、未来发展、市花、市鸟、市树(标志性景观),用“谚语”“典故”“名言”“民谣”作题目,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介绍和直观的图片、音像作辅助,如“无孔不成村,无孔不成席”为题介绍,人口、面积等;“夫子庙前水倒流”引出地理位置及环境等。
2、略读孔子:包括孔子生平、思想精华、世界影响、未来发展。
如果低年级向学生展现的是一个感性的孔子,在这儿展现的则是一个理性的孔子,如果低年级是点的汇聚,这里就是线的勾勒,前者是“孩子心中的孔子”,后者是“世人眼中的孔子”。
3、探寻遗迹:
寻访孔子(孔子出生地尼山──孔庙──孔府──孔林)
拜读圣贤(颜庙、周公庙、寿丘、少昊陵、粱公林、孟子故居、孟母林、石门山、明故城、九龙山汉墓)
4、体悟民俗:
包括节庆风俗(春节、清明节、乞巧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三冥节、林门会等)
喜庆风俗(婚嫁、生育、建房、祝寿等)
丧葬风俗(倒头、入殓、吊孝、出殡、祭祀等)
工艺特产(楷雕如意、楷雕孔子像、木鱼印章等)
形式:
1、游览圣城,触摸历史
通过读本和音像资料的学习与观看,学生对家乡有了初步了解,然后带着这种了解和各种好奇疑问,游历家乡,零距离接触遗迹,在宏大、深厚的历史氛围中,在古香古色、灰白交错的历代建筑中加深对知识的感悟,对历史的探寻。其间举办“我为你导游”“我和清洁工人同早起”“文物管理人员的一天”等体验活动。
2、民俗采风
民俗文化是历史的产物,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不是通过文字,而是通过言传身教,承袭下来的,流传于民间,表现为生活习俗的一种文化形态。曲阜是孔子故里,民众久浸圣贤之泽,形成了与其它地方有同有异的古风遗俗。
主要形式:阅读、收集、寻访、体验、观摩、辨析。如:“收集春联”“体验节庆、喜庆、场面”“观摩丧葬场面”收集寻访有关人员,了解礼仪文化、工艺特产。对民间习俗进行剖析研究,举行辩论会,对优秀传统和带有迷信色彩的陈规陋习进行辩析,编写有关书籍和小册子等。
3、“我爱家乡”知识竞赛、“小导游”表演赛
4、“家乡抒怀”征文比赛。(记叙文、散文、游记、说明文、诗歌等,可以是“面”,亦可以是“点”)
5、“美在曲阜”摄影、绘画、书法、图片展。把在游历过程中阅读、体验、采访等活动中的收获,把对曲阜的观察,对家乡的了解思考以直观的形式定格、呈现。
君子卷
承儒雅之风,做少年君子。
我们根据小学生成长的需要和身心发展的特点,开设了做少年君子活动。因为我们还有专题君子活动讲座,我在此不再展开叙述。
前面三卷(故事卷、家乡卷、君子卷)有专门的课时安排(每周一课时),而诗文卷的学习则主要通过常规来落实。
诗文卷
各年级:诵读诗文 涵养心灵
内容:
低段(一、二年级):童谣、儿歌、唐诗、三字经;
中段(三、四年级):儿童诗、对韵歌、唐诗、论语、弟子规;
高段(五、六年级):名家散文、唐宋诗词、大学、中庸、孟子(部分章节)。
过度:前面的三卷(故事卷、家乡卷、君子卷)都有固定课时来完成,这三卷形式多样,适合课堂操作。而诗文卷则不同,内容主要是经典诗文,不涉及活动,对小学生来说有些枯燥。所以在操作形式上就要灵活一些,这样,小学生才能易于接受。我们经过反复实践探索,走出了一条路。那就是:
常规三部曲——晨诵、午读、暮省。
经典在晨曦中唱响
内容和形式
经典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所载常理常道,其价值历史而弥新,任何一个文化系统皆有其永恒不朽之经典作为源头活水。诵读手册中精选的都是中华经典诗文,通过诵读,可以提高孩子们的古文和白话文的水平,有助于对其他知识领域的领悟和旁通,促进各科学习进步。
在吟诵时间上,每天晨读拿出20分钟,开展师生共同诵读经典活动,教师重点指导学生欣赏、吟诵。
原则
模糊性原则:不求甚解,只求熟读成诵。
差异性原则:承认学生个体间记忆思维等的差异性。
自主性原则:允许学生在规定阶段完成规定内容外,诵读更多的经典,并给予相应的评价。
鼓励性原则:以鼓励为主,引导学生热爱经典为根本。
评价
依照“读经教育”的特性,评价之鼓励性质大于测试性质。教师采取“每天评价”、“每学期评价”
、“弹性评价”方式。
1、每天评价
(2)特殊评价:凡通不过组长检测者,由老师特殊处理。让他利用下课时间,拿著书补念即可,不管是否会背,也给他一百分。
2、每学期评价:采用专项考核的方法抽查,每个学生每学年背诵一册。每背完相应的内容,晋级相应的等级,同时获得相应等级的徽章和证书。
3、弹性评价:根据学生需要、结合学校活动开展适时适度评价,鼓励学生多读多背。
孩子们在晨读之余,还有哪些时间可以用来读书呢?如果您恰好在中午上课前半小时来到学校,您不免会有些惊讶:还没上课呢,怎么操场上没有欢声笑语呢?学生去哪儿了?来,请跟我走进教室——
书香在默读中浸润
有一种情境让人感动:教室里,一本不朽的书还正在阅读着呢,可是所有的目光已经斯文,连呼吸也斯文了。这斯文就是长大后气质里的诗,就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呼吸!
什么样的世界是最美的?博尔赫斯说:“我总是想像天堂将如同图书馆一般。”是的,那一卷卷的书籍,就是我们的天堂。读经典书籍,做精神贵族,不要放弃每一个亲近书的机会,为孩子的人生打下幸福的底色。
该怎样引领孩子与书为伴,美丽悦读?
午读,应是很好的途径。
每天的午读,其实是一种“持续默读”,就是每天安排时间让孩子独立阅读图书。
内容:
自主选书与推荐书目相结合。
自己选书内容健康即可,那向学生推荐什么样的书呢?
推荐的书不能一味强调“品质”、“意义”,我们要推荐一些适合孩子口味的“味道好”的书,让书本身吸引孩子。“味道好”的书应是:
1.冷僻词汇少一点;
2.薄一点;
3.大道理少说一点;
4. 情节发展快一点;
5.人物形象鲜明一点。
什么样的世界是最美的?博尔赫斯说:“我总是想像天堂将如同图书馆一般。”是的,那一卷卷的书籍,就是我们的天堂。读经典书籍,做精神贵族,不要放弃每一个亲近书的机会。
不但让孩子养成看书的习惯,还要让孩子养成看课外书的习惯。把知识从课堂延伸到课外,让孩子在更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尽情遨游。这样,我们开展午读以至诵读的目的,也就真正达到了。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读了这么多的书,有这么丰富的生活,孩子们一定会有很多感想。赶紧拿起笔,把这些所感、所思记录下来吧!于是,我们的第三部曲便应运而生了。那就是——
心声在暮色中绽放
日记对人的成长作用是巨大的。我们过去指导学生写日记多数是为了作文,是让学生练习好文笔。其实,这恰恰违背了日记的主旨。我们成人写日记,有哪个是为了练笔而去写?记日记,一是为了纪实,二是为了省身。人的成长过程中,自我的反省是非常重要的途径。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假如人能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地自我反省,这个人的发展将会是巨大的,因为没有什么力量比自身的强大更能催人进步。
如何让学生学会反省自己?
写省身日记是最好的办法。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省身日记”有几个比较突出的优点:
短小精悍。每日的“日记”,十几行,百字左右即可。这个要求,消除了孩子畏难情绪。让其在习作前产生愉悦的感受,为孩子们全情参与写作过程做了良好的心理准备。
不拘形式。“省身日记”没有固定的格式,内容丰富多彩,可以是同学间的对话实录;可以是突发事件的及时记录;可以是针对某种现象的所思所感……只要想到了就记下来,不必在意首尾是否呼应、过渡是否巧妙。
及时鲜活。孩子们记得是当天的事,写得是当天的人,描得是当天的心情。长此以往,为了能不断找到“我有他无”的新鲜事,孩子们会很自觉地去融入生活,观察体验,捕捉撷取。在“求新”中,在“寻找”中,在反思中,不仅品性得到修炼,学生写作所需的各种能力都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