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师角色转变分析(王毛文)
(2015-01-04 19:51:15)当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与社会的不断进步,促使知识总量不断增加,信息的更新周期和传递速度不断加快,人类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样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对教育和教学活动的认识也发生了重要改变,明显表现就是教师角色的转化。
一、传统教师角色
(一)传道者角色
教师自古便有传递社会优良道德传统和价值观念的使命。教师对学生的做人、学习、工作和生活等也有引导和示范的作用和责任,即教师要以身立教,以人格影响人格,向学生展示合乎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模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传递知识,而且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与学生的接触沟通来塑造学生的人格和各种正确价值观。
(二)授业解惑者角色
教师在掌握人类经过长期社会实践所获得的知识经验与技能的基础之上,对其进行加工整理,然后以特定的方式传授给下一代,并帮助他们接触生活学习中的种种疑惑,启发学生的智慧,促进一定知识系统结构的形成,培养足够的社会技巧,成为社会有用之人。
(三)管理者角色
现代学校的教学模式下,教学活动一般是在集体中以集体形式进行的。所以教师是学生集体的领导者,是学校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需要肩负起教育教学管理的职责,包括制定教学计划、编订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进程、维持班级纪律、组织教学活动和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等等。需要明确的是,在教育活动中,教师需要将教学计划的各项转化成具体的学习任务,为此教师必须有一套明确的教学方式和领导方式,并影响这学生的学业成绩和个性发展。
二、素质教育观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一)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和促进者
教师是引导和促进者,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强调能力的培养,第一,现代科学知识量多且发展快,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是不可能的,而且也没有这个必要,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传统地位被动摇了。第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已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而且教师在传授知识方面的职能也变得复杂化,不再只是传授现成的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自己获取自己想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其次,教师对学生的人生成长非常重要。教师不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而且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并且不断地在他们成长道路上设置不同的目标,引导他们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另一方面要求教师从过去的德育说教者的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健康心理、道德的促进者,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试、自我选择。
(二)教师从课程执行者转变为课程建设和开发者
在传统教学中,教学与课程是相互分离的。教师被排斥于课程之外,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课程游离于教学之外,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是由国家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师成了教育行政部门各项规定的机械执行者,成为各种教学资料的简单照搬者。很多调查表明,不少教师离开了教科书,就不知道叫什么,如何去上课,如何去考核评价学生。教学与课程的分离,使教师丧失了课程意识与课程能力。在素质教育观下,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的政策,这就要求课程必须与教学相互整合,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为此,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与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论的观念和消极被动执行的做法。要了解和掌握不同层次课程的需要,以及不同层次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且教师要提高和增强新课程建设与评价能力,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合理的评定。
(三)教师从教书者转变为教教育学研究和反思者
在中小学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学与教育教的研究活动一般是相互分离的。这种分离现象是有很多的弊端的,不仅仅影响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育教学理论的发展,而且制约了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限制了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研究使每一位教师走上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如何幸福,教师首先要学会运用新课程中的理念联系教学实际,总结自己的教学,进行再思考,再认识,做一个“反思性实践者”。因此,教师要提高自身职业形象,就必须在教育实践中以自身的行为表现,主动反思,推动自身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