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的课程设计与新课标要求(吴倩)
(2013-12-17 22:20:03)
标签:
教育 |
暑期看到三年级的表弟在做英语作业,对于一个三年级的学生而言,一直学到大学里,中间学了十年左右的英语,可悲的是:学来学去,大部分人还是不能和外国人正常的交流。说出来的都是“中国式英语”,归结其原因:一是人自身的问题,另外一个是课标本身的问题。这就不得不去研究下课程设计与课标要求的“差值”。
选用小学低年级作为研究的对象:首先其范畴,对于小学低年级是指的几年级呢?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上提到:小学低年级指的是一、二年级。课程设计指的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的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课标”是课程标准的简称,课程是一个历史的范畴,直接受制于教育目的,“课程即教学的科目”或“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展的总和”等是受到人们普遍认同的观点。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而新课程改革将我国沿用已久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反映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也就是说,课程设计要符合课程标准,使之实现课程设计要实现标准上的目标。制度的设计本身不一定与实行的结果一致。实行是制度的执行者,也有制度上没有提到的,下面来看看具体的课程设计与课标的期待值之间“差距”。
在新课标中,提到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开设综合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相关学科的整合,促进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并形成把握和解决问题的全面的视野与方法,其目标是实现学生的综合的能力,那么对于小学低年级的课程安排来看,课程设计是否就是这样的呢?(我进行了一些资料的查询,可能资料存在偶然性因素。)资料来源于一所学校,通过观察发现,一二年级的学生主要上午都是语文和数学,下午除了语文或者数学还有品德生活、音乐和班会,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就开始增加英语和科学了,但是去掉了音乐和品德生活。从课程表上面的安排来看,部分实现了综合能力的培养,有音乐等一些课程来缓解学生的学习的承受能力,作为一个低年级的学生,结合其身心发展的实际来说,学生即使认真学习,每节课接收能力也是也只能在30分钟左右,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也不是一直能保持的。对于其中的课程表中一上午都是语文和数学的做法,是不太合理的,不应该全部把所有的需要绷紧思维的课程安排在一起,对于部分学生,会产生疲劳和厌烦,因此建议将一些舒缓身心发展的课程放在一起,再者,每天上午都是同样的课程安排,也是不合理的,即使在高中那样紧张的学习氛围中,也不会每天上午必有语文或者数学。对于一年级学生,下午的基本都是一些轻松的课程,那么上午所学的那些东西是否就会促使同学忘记的更快,愉悦的心情就会使得学生的记忆受到了冲击,很快被替代的就是记忆深刻的东西,上午本身不太感兴趣的东西就会容易受到干扰。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增加了英语和科学,何为科学课程?在《纲要》中是这样提的:将原有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被整合为科学。其该课程的培养目标是: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等等。新课标中明确地指出了《科学》适用于三到六年级的,存在的问题是:课标一定是合理的?该学校的设置就是不合理的?首先课标的设计都是按照学生的年龄阶段特征与智力发展水平,符合该阶段的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的。在带有研究性的条件下带有科学性。该学校的设计如果十分不合理,为什么会实行下去?该课表的课程安排从培养学生的能力的有着一定的要求,三年级已经进去了中年级,不再是低年级,存在一定的道理,但缺少对学生主体的研究。通过研究发现,课程的设计本身带有目标,进行教育实践的成果,新课标的设计也是为了本次课程结构的调整将扭转长期以来困扰中国的中小学课程类型单一、科目比重失衡的局面,从而实现学校课程类型多样化、具体科目比重均衡化的要求。一旦课程类型增多,相应的,综合能力就会得到培养,一旦学校没有这样实行下去,或者这是名义上的设置,一切的纲要也没有实际的意义,因此提出相应的配套措施进行保障。
课程标准进行了不断地改革,是基于目前中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同时代发展的要求和肩负的历史重任之间还存在着巨大的反差。中国基础教育课程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其原因:一、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所产生的危害影响至深,这与时代对人的要求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二、传统的应试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实。通过加重综合课程在小学的份量发展学生全面发展,不是局限于基础的理论知识学习。正如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这本书中,提出了课程的改革需要重视“游戏”和“工作”等主动性作业,课程改革中要加强对于动手能力的实际操作的问题,特别是在小学阶段,有更多的时间和潜能去开发,而不能成为应试教育的工具。课程标准对每一学科课程的性质、价值与功能做了定性描述,阐述了本课程领域改革的基本理念,并对课程标准设计的思路做了详细的说明,便于教材编写者和教师整体把握课程。
要使的最终的课程设计符合课程标准的目标的现实可能性在哪里呢?正如前面探讨过的小学课标上的课程设计中,在学校课程中学科课程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而经验课程则微乎其微;分科课程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而综合课程则微乎其微;必修课程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而选修课程则微乎其微;课程类型的单一使得在注重发挥一种或几种课程类型价值的同时,忽视或放弃了其他课程类型在学生发展方面所具有的价值,学生在这种单一课程的“滋养”下,其片面发展在所难免。其次,学校课程中各具体科目之间的比重失衡,语文、数学等科目所占的比重过高,挤占了其他学科的时间,从而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即使开设了其他的学科的项目,也不一定会得到切实的实行,主要还是人们对考试的“稳定的”认识还需要重新调整,这是一个长久的任务,从制度层面上:还需要配套的制度来完善措施的实行显得十分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