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览秀亭诗》
(2023-08-21 10:21:52)
标签:
李大海李海波邓州文化 |
分类: 散文 |
《览秀亭诗》是范仲淹于庆历六年(1046年)重阳节与客人登临览秀亭雅会后所作。览秀亭位于邓州外城东南角城头上,为北宋宝元二年(1039年)谢绛任邓州知州时所创建。范仲淹守邓时,览秀亭早已损坏,遂选拔能工巧匠,挑选上等建材,重新修建,八月中秋落成,邀友人登临赏月,诗酒雅会。九月重阳又邀友人登临览胜,四面景物美不胜收,作此诗以志纪念。全诗如下:
南阳有绝胜,城下百花洲。谢公创危亭,屹在高城头。
尽览洲中秀,历历销人忧。作诗刻金石,意垂千载休。
我来亭早坏,何以待英游。试观荆棘繁,欲步瓦砾稠。
嗟嗟命良工,美材肆尔求。日基复月搆,落成会中秋。
开樽揖明月,席上皆应刘。敏速迭唱和,醺酣争献酬。
老子素不浅,预兹年少俦。九日重登临,凉空氛气收。
风来雁声度,云去山色留。西郊有潭菊,满以金船浮。
雅为郡子寿,外物真悠悠。过则与春期,春时良更优。
焰焰众卉明,衮衮新泉流。箫鼓动地喧,罗绮倾城游。
五马不行乐,州人为之羞。亭焉讵可废,愿此多贤侯。
全诗分五部分,每部分八句。
第一部分写谢绛曾经在邓州创建览秀亭。谢绛于宋宝元二年(1039年)四月知邓州,多有惠政,惜不足一年,卒于任上,葬于邓西五陇山。作者认为谢绛创建的览秀亭在高高的城头能尽览城下百花洲的胜景,能观景以销忧。能在此作诗刻石,这诗中之意也将传至千年。
谢绛是范仲淹的同年进士,又同知邓州,又留下好的官声。范仲淹来此新地以思老友及前任,自然倍感亲切。谢绛在宋宝元二年(1039年)建览秀亭,距范仲淹知邓州庆历六年(1046年)重修览秀亭,仅有几年时间,亭已毁坏,不能不令人遗憾。【据《重修邓县志》记载:谢绛与范仲淹之间有贾昌朝、程琳、孙甫、刘元瑜等8人任知州,这些人都是当时名宦。范仲淹在孙甫之后任邓州知州,他给孙甫的诗中说“我来代之惭二天”,对孙甫很是称赞。览秀亭倒塌的原因及范公知邓前没有重修的原因不得而知。】
《览秀亭诗》的第二部分,范仲淹重建览秀亭。“何以待英游”,说明了建览秀亭的一个目的是要有一个与有才学的人材们一起游览的胜地。览秀亭的旧地一片荒芜,荆棘瓦砾满眼。范公要重建就要建个好的,使良工用美材。从地基到梁柱,日日月月地认真建来,终在八月中秋的月圆之夜落成了。从范公重建览秀亭的目的可见,览秀亭是一个培养人材的基地,是要发挥它陶冶情操的作用的。试想,范公率着一群邓州的人材们登高一望,眼观邓地百花洲,胸怀天下众苍生,这是何等的一个教育的课堂啊。人们只知花洲书院,不知这花洲书院里的览秀亭也是一个实地实景教育人的讲台啊。
从谢公创建,7年而毁,可见谢公的后任对教化百姓的不重视。而范公认真重建且建好览秀亭可见范公对谢公的惠政的延续,对教化百姓的重视。
第三部分是览秀亭上的中秋盛会。开樽揖明月,可依稀见建安七子应玚、刘桢之风、与明月对饮,何其潇洒。席上的诗酒唱和不断,热闹非常。作为老年之人的范公与年少人一起,毫无隔膜,盛会之乐是和谐的,是官与民,师与生的和谐。范公建览秀亭的初衷待英游也正体现在这里。试想,如果范公坐于大堂之上,端着官架子,如何能使这些英才们如沐春风呢?
因此,览秀亭绝不仅仅是一个景点,更是一个范公与民同乐,教化百姓的场所。
第四部分又写了重阳日又会的盛况。登上城头的览秀亭,向西一望重阳日的邓州,风送雁声,云行山现,西郊潭边之菊似金船浮行。范公与贤才们共祝健康长寿,又感叹自然的运行一刻不停,更与同游者相约春天,欣赏更美好的景色。范公与同游者重阳登高望远,在秋天里望见潭菊的盛开,自然感到时序更替之意。但与会者无有哀伤之心,更是相约在春天再会,由此可见范公与友人们积极的人生观,乐观向上,不以岁月的流逝感,积极有为,这也是范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忧乐观的体现。
诗的最后一部分写了想象来年春天登上览秀亭的壮观场面:春花如火焰般盛开,新泉涓涓而出,箫鼓声震天动地,人们衣着华丽倾城而游。“五马不行乐,州人为之羞。”这里的五马指太守,即范公自己。太守如果不在春天里出游,百姓也会感到羞耻。这也体现了范公深得州人的爱戴,惠政深入人心。这种官民和谐的景象,真是儒家大治的政治理想的实现了。论语中曾皙说“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儒家治国理想景象在范公治理的邓州实现了。
诗的最后两句点题深化主旨。览秀亭怎能荒废,希望邓州多出些好的主政者。
读《览秀亭诗》可见,范公以诗的形式,写出了建亭的来由,延续前任谢绛的惠政。写出了建亭目的,培育英才,教化百姓,与民同乐。写出了自己对后任者的期许,语尽而意无穷。
现在,我们邓州重修了花洲书院,览秀亭又高高地挺立在东南城头,真是一件幸事。站在览秀亭上,欣赏百花洲胜景,品读《览秀亭诗》,我真的感到格外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