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etprc.blogbus.com/logs/44106710.html
书 名:《教育心理学》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
主 编:莫 雷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版 次:2007年8月第一版
第五章 智力与创造力的培养
学习目标:
1、理解智力的含义,认识智力的复杂性。
2、记住有关智力的主要理论。
3、理解多元智力理论的主要观点。
4、理解三元智力理论的主要观点。
5、能简要分析传统智力理论与现代智力理论的区别及其对教育的现实意义。
6、能简要分析影响智力发展的主要因素。
7、能够有意识地灵活运用不同方法开发学生的智力。
8、掌握创造力的内涵。
9、理解创造力发展的特点。
10、能够主动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读书笔记:
第一节:智力的发展与培养
评论:看了几本教育心理学的相关书籍,发现对智力和创造力的介绍都很有限,能找到的学习资料也比较少,尤其是关于创造力以及创造力的培养更是如此。我想这并非是教育心理学家们的疏忽,而是关于这两块的知识较之前面的知识更加的复杂,更加抽象。而且已有的研究中存在的争论比较多。这种众说纷纭的现象必然导致关于这两块的知识不好系统化组织,并非说明这两块的研究不多。据我所知这两块知识是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尤其是关于创造力以及创造力的培养方面的研究)。教材中的这一章内容主要是对已有理论成果和实验成果的总结和罗列,少有给出明确的观点和结论,我想这更应该促使我们从多个方面了解最新研究成果,并且积极参与、深刻思考,引导同学们共同建构对智力和创造力的理解。
1、对智力的认识。
目前对智力没有统一的认知。综合各家观点大致有三点共识:智力是一种“能力”,它区别于兴趣、爱好等其他非认知领域的心理特性;智力是指认知活动中最一般、最基本的能力;它与个体的抽象思维能力密切相关。
2、相关智力理论(传统的,现代的)
传统智力理论。
二因素论。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C.E.Spearman,1938)提出智力有两种因素组成:一个一般因素和一组特殊因素。认为智力测验测量的就是一般因素。
组因素论。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L.Thurstone,1938)认为,基本能力不是一个,而是一组。人类的智力由七种主要因素(或者心理能力)组合而成。在此基础上他还编制了一套智力测验,称为“基本心理能力测验”(PMAT)。七种因素包括:词语理解能力,一般推理能力,语言流畅性,计算能力,记忆能力,空间关系,直觉速度。
智力的两分类论。1963年,美国心理测量学家卡特尔(R.B.Cartell,斯皮尔曼的学生),将智力分为两类:流体智力(受先天遗传因素影响较大的智力)和晶体智力(受后天学习因素影响较大的智力)。流体智力多半经由对空间关系的认知、机械式记忆、对事物判断反应的速度等方面表现出来,晶体智力表现为对语文词汇及数理知识的记忆。
智力的三维结构论。吉尔福特(J.P.Guilford,1959)认为,由于任何一项智力活动都不过是对一定内容(对象)进行操作产生一定产品(结果)的过程,所以,对智力结构的分析应该从智力活动的内容、操作和产品三个维度来考虑。
现代智力理论。
多元智力理论。加德纳(H.Gardner)1983年首先提出并不断改进。他认为现代的智力测验因偏重对知识的测量,事实上狭窄化甚至曲解了人类的智力。智力应该是指在某种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之下,个体用以解决问题或生产创造时所需要的能力。据此他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他认为人类的智力至少包括以下八种智力: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肢体—动觉智力,人际交往智力,内省智力,关于自然地智力。他认为还可能存在另一种智力:与存在有关的智力。
三元智力理论。斯滕伯格(R.J.Sternberg)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提出了关于智力的三元理论。把智力看作诗一套相互依存的加工过程。而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强调智力的一套相对独立的结构,每一种智力都是单独的智力,都适用于操作不同的符号系统。三元理论认为,智力有三个相互关联的方面——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每个方面都对应着不同的亚理论。分别是:成分亚理论(个体对初级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经验亚理论(个体运用既有经验处理新问题时,统合不同观念而形成的顿悟或创造力);情境亚理论(个体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学得的知识经验处理其日常事务、适应环境的能力)。该理论从人的内部世界、外部世界及经验三个方面与智力的关系来阐述智力的结构,并集中强调了元成分(智力活动的高级管理成分,参与智力活动的计划、监控、资源分配、评价、策略选择等)在智力结构中的核心作用,代表着当今智力研究的发展方向。
PASS智力理论。在“必须把智力视为认知过程来重构智力概念”的思想指导下,加拿大心理学家戴斯(J.P.Das)提出认知活动的PASS模型。该理论在认知加工心理学的框架内,从动态的层面深入分析了智力活动的内在过程,认为应该把智力视为一个完整的认知活动系统,智力的差异也表现在认知过程的差异上。(智力不仅体现着静态的“认知结果”上,也体现在动态的“认知过程”中)
传统智力理论和现代智力理论的比较。
传统智力理论多从结构论的观点解释智力,关注的是智力的成分和要素。而现代智力理论试图超越传统因素分析的做法和心理测量的取向,从更广泛的角度把智力视为一个复杂的系统,从更广阔的视野去探求人类智力的实质和结构。从现代的智力理论中很难发现智力测量的影子,因为传统的智力测验手段已经不可能测量出现代智力理论中对智力描述的内涵了。现代的智力理论不仅仅有了更丰富的成分要素,还侧重从系统上、过程上讨论智力的概念。
我国学者关于智力的理论。
综合各家观点,我国的学者认为:智力是使人能顺利从事某种活动所必须的一般性认知能力,由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五种基本因素组成。但它又绝不是五种基本因素的简单相加,而是各种因素的有机结合,每一因素的水平都会影响着整个智力水平以及其它诸因素作用的发挥。
3、智力的测量。
法国的比奈和他的同事西蒙通过大量的研究,设计了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量表)。提出智龄概念。
191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推孟(L.M.Terman)修订了比奈量表,进一步标准化以后改名为斯坦福—比奈量表。提出智力商数(IQ)的概念。
1924年,我国陆志韦先生对1916出版的斯坦福—比奈量表进行了修订,制成了《中国比奈西蒙智力测验》,后来经过两次修订于1982年以《中国比奈智力测验手册》名称正式出版。
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D.Wechsler)修改了传统的智商测量公式,提出了离差智商的概念。解决了智力年龄未必与实际年龄一起增加的问题。于此同时韦克斯勒(1949,1955,1967)发展了一套新的智力测验,包括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6-16),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16-74)、韦克斯勒学前和学龄初期儿童智力量表(4-6.5),均分别从言语和操作两个方面评定个体的智力。韦克斯勒智力量表是当今国际上最为流行的智力量表。
比奈智力测验和韦氏智力测验都属于个别智力测验,需要由训练有素的专家给个人单独实施。此外还有智力测验是团体测验,例如瑞文标准推理测验(图形智力测验,不受种族、文化与语言限制,适用于正常人,也适用于某些生理障碍的人)。瑞文(J.C.Raven),英国心理学家。
4、影响智力的因素。
人的智力实际上取决于遗传和环境两大因素的交互作用。遗传和生理成熟奠定了智力发展的基础,环境和教育影响着智力的后天发展。
5、智力的培养与开发。
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分为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因素,关于如果通过教育的手段来培养和开发人的智力主要有下面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横向思维智力开发方案。英国剑桥大学心理学家波诺(E.de.Bono)提出了横向思维的智力开发训练方案。波诺认为,智力的高低不是由学校的好坏来决定的。智力只是一种潜在的能力,它必须加上人脑的思考能力(思考技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思考的技巧其实就是横向思维。他由此设计了一套智力开发方案,包括6部分,每部分由10课组成。分别是:思维广度,思维组织,相互关系,创造力,信息和感觉,行动。
工具性强化训练。由以色列心理学家福尔斯坦(R.Rruerstain)1980年提出,后来由他和美国心理学家兰德、霍夫曼、米勒和詹森(Rand,Houffman,Miller&Jensen)等加以推广。此项目主要用于矫正青少年认知功能的缺陷和提高青少年的认知能力。工具性强化训练有6个分目标:矫正从认知行为中观察到的认知结构、态度和动机等功能的缺陷;训练完成各种不同要求所需要的认知操作,如再认、辨别、分类、拍戏或逻辑运算等;通过习惯的形成培养内在动机;是学生了解自己不同认知过程的本质和效用;激发学生对人物的兴趣;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信息变为主动地产生信息。工具性强化训练的工具有三种:非语言个别实施工具,包括点子组织、知觉分析和图解等;由教师读题,师生之间进行语言交流的工具。包括空间定向、比较、家庭关系、数列和演绎推理;由学生自己读题并理解的工具,包括归类、指导、时间关系分析、时间转换和表征图案设计。
对智力的综合训练——项目学习。项目学习指教师指导学生对真实世界的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活动,具体表现为构想、验证、完善、制作产品。
第二节:创造力的发展与培养
1、对创造、创造力的认识。
创造、创造力的定义。目前心理学界没有共识。一般认为创造是产生具有独特性和价值性成功的行为。对创造力的理解大多从创造力的结果入手,把创造力定义为人们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已知的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物的能力。新颖性和价值性是创造力的两个重要特征。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和基础。创造力可以表现在人类生活的一切实践活动中,每个人都有创造的潜质。创造力和很多因素有关。
创造力的层次、结构及创造的过程。
泰勒(J.Taylor,1975)根据创造产品的性质与复杂程度把创造分了5个层次:即兴创造、新型式创造、革新创造、发明的创造和深奥的创造。
美国心理学家艾曼贝尔(T.Amabile)认为个体的创造力包括三个成分:领域技能,创造性技能,工作动机。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把创造力分解为6个主要成分: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再定义和洞察性。
英国心理学家沃拉斯(J.Wallas)认为创造的过程包括准备期、孕育期、明朗期和验证期四个阶段。
2、创造力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创造力发展的特点。幼儿、小学生、青少年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对于幼儿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性想象”是他们创造力形成和发展的两个重要表现;对于小学生已有明显的创“造性表现”;对于青少年由于生理的发育和至少经验的不断积累,创造力进一步发展(和早期发展相比已经有明显差别如创造力更多的带有现实性、带有更大的主动性和有意性、创造性思维有了极大提高表现为以发散思维为主,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协同发展,抽象逻辑思维逐渐成熟,辩证思维开始发展,抽象概括能力大大提高。独立意思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有了很多发展,思维的独创性有了明显提高。);对于整个人生来说呈现弱—强—弱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