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etprc.blogbus.com/logs/32954150.html
在没去学习之前,我常常力不清教材与课程的关系,通过在方武、李宝珍老师的弱教咨询师训练营学习,终于理清教材与课程的关系,现在与大家分享。
为新课改实施提供一点资料。 (以下是在方武老师的弱教咨询师训练营讲授的课程内容之一)
一. 对课程的日常理解与分析
1.将课程理解为科学
学科与课程原本就有非常密切的联系, 如要素主义课程论 但课程不应只仅是学科。学科可以独立于课程之外,
有其独立的知识系统、结构方式与表意符号,从课程的角度来认识学科, 学科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
但它是否进入课程或如何进入课程,必须遵循课程组织和设计的内在逻辑。
进入课程的「学科」即具体的语文、数学等,即一般所说的「学科课程」或「分科课程」; 从课程实施和操作的角度来看,
无论是分科特征非常明显的学科课程, 还是综合性很强的实践活动, 课程的操作与实施, 首先是教师与学生的一种互动过程,
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与沟通, 是一种积极的课程文化与知识意义的建构过程,
当我们把课程作为一种学科来认识的时候, 就会忽视甚至抹煞课程的这种本质特征。典型的分科课程体系, 基本上以学科为中心,
强调课程的分科设计、分科教学与分科评估, 不断强化各门学科之间的界限, 使教师只看到局部的学科, 看不到整体的课程; 学科意识过强,
课程意识较弱; 学科教学能力很强, 课程实施能力较弱!
2.将课程理解为教材
A.教材与课程原本是有着密切的关系, 教材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B.教材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我们通常使用的是狭义的概念, 即教材指教科书!教材(教科书) 往往成为课程实施的唯一蓝本,
相应地由「学科中心」就引申出「教材中心」或「教科书」中心。
C.目前的课程改革, 往往仅围绕着教材来进行, 却忽略了「教育目的」、「课程目标」、「课程标准」的制定, 从课程编制的顺序而言,
首先需确定的前提是「教育目的」, 根据「教育目的」来确定「课程目标」, 根据「课程目标」来确定「课程标准」,
根据「课程目标准」来编写教材, 最后才是教材的审定与选用。这其中, 「课程标准」是一个核心, 「课程标准」的制定是国家级的层次,
教材的编制是一种社会的、市场的行为, 而教材的选择和使用则是一种学校行为; 当我们把课程理解为教材时,
比教材更上位、更重要、更核心的「教育目的」、「课程目标」、「课程标准」等, 就无法进入我们的课程概念了!
D.从课程资源的角度看, 教材(教科书)作为课程资源, 所提供的只是一种符号的、抽象的、间接经验,
学生的发展还需更真实的、情境的、丰富的、复杂的、交互性的课程资源,
以直接经验的获得、以参与和体验为主要方式的课程资源。当我们把课程简单地理解为教材时,
比教材更广泛、更丰富、更多样化的课程资源就无法进入我们的课程视野了!
3.将课程理解为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
A.所谓教学计划是由国家教育部门制定之关于教育教学工作的统一文件, 包括学科设置、教学顺序、各学科教学时数、学年之编制等;
所谓教学大纲, 是教学计划的明确化、具体化、操作化, 即将教学计划中的每门学科,
以纲要的形式规定教学目的、教学任务、知识范围、教学重点与难点、顺序或结构, 并对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提出原则性的要求。
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几乎涉及到学校教育制度中关于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 实际上是将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课程管理等,
以「计划」与「大纲」的方式做了规定与要求。但从现代课程理论来看, 这样的课程概念有以下三方面的缺陷:
B.一是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主要是从教育者 (包括教师)
的角度对教学的范围、教学的科目、教学的进程、教学的重点难点等所作出的规定和要求, 是以「教」为主线对课程操作流程和操作要点的一种描述,
体现的是一种「教的过程」与「教的结果」的统一, 与从学生「学的过程」和「学的结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而言, 有很大的差异,
体现的是完全不同的课程理念。
C.二是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为教科书的编制和教学操作, 提供了基本依据, 提供了统一性的要求、规定和规格, 具体、明确、可操作,
但统一性的要求多, 则创造性的空间就小; 原则性强, 则灵活性就差; 刚性过强, 则弹性就不够;
它形成和产生的是一种标准化、齐步走、大一统的教学, 要适应不同地区、学校、教师甚至不同的学生之实际,
就面临着巨大的困难。而现代课程理念要求将统一性与多样性结合起来; 将国家规定的基本学力与学生发展的无限潜力结合起来;
将基础性学力与发展性学力、创造性学力结合起来。
D.三是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只是一种抽象的、观念型态的、书面的、强调控制的课程概念,
不是真实的、具体的、多样的、活生生的课程概念; 缺少社会文化背景、缺少过程、缺少情境、缺少老师与学生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
只是课程专家一厢情愿的理想课程, 而不是现实的课程。 (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