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11月29日,优优1岁6个月12天。
好久没有记录优优的故事了,因为前段时间在忙考试,终于可以回归了。优妈可以回归博客了,优优却还是不能回家,本来商量好上周五优奶回来看优优,就可以把优优从姥姥家接回来了,可以临行前优奶又病了,住院检查,实在无奈。
今天写写优优和书的故事。上周末回老家看望优优,优姥姥对我说:“优优都变成书虫了!”
玩具玩烦了,书却读不烦。
优优的玩具不是很多,我给她买的玩具,一般都是网上很多妈妈推荐的功能比较多的经典款,锻炼手眼协调能力。每次见到新玩具优优都特别开心,但是对玩具的喜爱程度,明显随着时间的推移下降。但是优优对图书的热爱却恰恰相反,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演愈烈。优优8个月17天时我曾发博文感慨,渴望优优快些长大吧,让我能够把她搂在怀中,给你她讲许多许多美丽的故事,而今,我早已沦为了给优优读书的“奴隶”,岂止是我,优爸、姥姥、姥爷、舅舅,都是优优的“书童”,甚至来家里串门的表舅妈、表姐也都被优优抓过壮丁。
优优最喜欢的事不是玩玩具,而是自己选一本书,递给大人,说:“读!”现在优优听故事几乎没有不耐烦的时候,如果大人不停下来,她就会一直听下去,不停地挑选书让给她读,听得津津有味,每次都是我们担心长时间看书对她眼睛不好,才不给她读了,但是必须找到吸引她玩的其它东西,否则她是断然不会答应的。有时姥姥说提出不读书了,带她出去玩,她都不同意,非要听故事不可。有时不给她读,她就自己拿着一本书,咕噜咕噜地瞎读,读一会儿还要翻一页,实在是太好玩儿啦。上周末优优感冒了,鼻塞休息不好,睡到半夜忽然醒来,说什么不肯睡觉了,指着桌子上的一大推书,非让姥姥给她读。于是,从凌晨两点多读到了快五点,她才又睡着了。周五妈妈回家,夜里优优又因为鼻塞醒了,仍旧指着桌子上的书说:“妈妈,读!”于是又读了近两个小时才睡觉。累得我们啊,晕头转向;优优听得啊,津津有味。
谁来当“书童”,我有我选择。
选谁给自己读书,优优显然是有倾向的。通常给优优读书的人是姥姥、姥爷和妈妈,如果姥爷正给她读着书,姥姥进来了,优优就会说:“爷爷,起!姥姥,读!”意思是让姥爷起来到一边去,让姥姥读,因为姥姥读得更有声有色一些。如果姥姥正读着妈妈进来了,优优就会说:“姥姥,起!妈妈,读!”哈哈当然是因为妈妈比姥姥读得更好一些。所以优优挑选书童的顺序是:妈妈、姥姥、姥爷。不过顺序也不完全按照朗读水平排序,也有人因为特别受优优喜爱而破例加塞的,比如舅舅读得不如姥姥好,但是优优就是喜欢舅舅,见到舅舅就把姥姥这个书童淘汰了,舅舅读得不流利,她也坐在那里认真听,真是舅舅的超级大粉丝啊!最受优待的人当然是爸爸,爸爸很少有时间回家看望优优,但优优最喜欢的人仍旧是爸爸,每次爸爸回去优优都特别开心,总是举着书让爸爸读,有时妈妈想读都遭到拒绝。爸爸的声音非常好,但是确实没有妈妈读得熟练和声情并茂,但是没办法啊,优同学就是坚决投爸爸的票。所以书童的顺序应该是:爸爸、妈妈、舅舅、姥姥、姥爷。
按照自己的想法理解故事。
我给优优买了《能干的小海狸》绘本,有一本封面上画着两只海狸,一只大的叫卡斯托尔,一只小的叫小弗瑞,其实故事中他们是好朋友的关系,但是优优第一眼看到这本书时,就立刻指着大个的卡斯托尔说:“爸爸!”指着小弗瑞说:“优优!”我一下愣住了,然后忽然醒悟,肯定是优优读过《世界上最好的爸爸》绘本的缘故,上面的大熊是爸爸,小熊是宝宝,每次我都管小熊叫“优优小熊”,所以这次主角变成了两只小海狸,优优就自觉对号入座了。好吧,小海狸的故事从此变成了爸爸和优优的故事。这套书很快成为了优优的新宠,经常找出来让姥姥给她读,总是指着上面的大小海狸说:“爸爸,优优。”
另一本《布齐乐乐园》也是如此,里面有一个故事叫《小艾的爸爸时间》,讲小艾跟爸爸做游戏的故事,优优每次看到坚决指着上面的小女孩小艾说是优优,认为那是爸爸在跟她做游戏。好吧,这又成了爸爸和优优的故事,我就使劲儿地借着故事树立优爸的光辉形象啊,哈哈!
学认物,学习好习惯。
从优优出生起我就试着让她接触书,不是为了让她提前学习多少知识,完全是因为我自己拥有一个充满童话故事的书香童年,觉得亲子阅读实在是一件无比美妙幸福的事,所以也想给女儿这样的幸福。但是无心插柳,优优却在享受阅读的过程中学到了不少东西。首先是认物,优优平时的生活范围比较小,很多东西接触不到,书就成了开阔眼界的最好途径,她在书本上认识了很多东西,动物、生活用品、卡通形象等等,现在已经能从不同的绘本上认出相同种类的东西,还经常惊喜地指着告诉你。比如第一次在《布齐乐乐园》上看到小猪的一家,是卡通形象,优优忽然指着图片对我说:“猪!”让我很是惊讶,想来想去,她好像只在一本手掌书上看到过小猪的照片,居然就认出来了。
比认物更让我开心的,是优优跟着书本学到了很多好习惯,这种阅读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真是不可小视。刚到姥姥家时优优特别喜欢开水龙头,每次给她洗完手,她都大喊:“大!大!”要求亲手把水龙头开得特别大,看到水喷出来。后来给她洗手时我就给她背她熟悉的好习惯儿歌,其中有一句是“不让水滴答,不让水白流。”然后就此给她讲道理,让她亲手把龙头关上,优优居然特别配合,从此不再要求开大,学会了亲手关水龙头。此外,玩过玩具收起来,自己擦鼻涕,见面打招呼表示欢迎等等,都是优优从儿歌或者绘本里学到的好习惯。
听故事带动语言进步。
优优看书听故事的另一个收获是促进了语言的发育。优优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学会了很多词语,并随着反复听故事一遍遍复习。现在看到书上认识的东西她就会指着说出来,除了说出很多名词,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她第一次看着书使用动词,我问她:“小兔子在干什么呢?”优优说:“摘花。”我又问:“小老鼠在干什么?”优优说:“画画。”我又问:“他们把东西送给谁?”优优答:“熊。”那一刻,我真的很惊喜。
孩子语言发育的速度与成人平时给予的语言输入数量密不可分,不爱说话的看护者看出的孩子语言发育一般较晚。医生专家都建议从孩子出生,甚至妈妈怀孕起,就要多跟宝宝说话交流。我们平时很注意跟优优多交流,但不可能连续一两个小时不停地跟优优说话,但是连续一两个小时不停地读书却是可以做到的。现在优优的语言发育进步很快,平时大人跟她说的话几乎都可以准确理解了,能用简单的语言跟我们做日常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她说的词都可以说出来,尽管有些不够清晰准确。今晚刚刚自己说出了“毛巾”、“药盒”,没人教她,估计是平常经常听大人说就学会了。我想这其中,必然有读书的功劳。
优优对图书的喜爱,对故事的热衷,让我觉得欣慰,我知道,正像我当初期望的那样,她在慢慢地步入无比美好的书香童年,在今后漫长的岁月里,选书、读书、交流,将成为我们快乐生活的一部分。但这其中也不乏担心,首先是视力问题,一次连续读书的时间还是要控制好,尽量减少,引导她放松眼睛。再有就是我有些担心优优将来会太像我,喜静不喜动,喜文不喜理。我的爱好都是静的,比如读书,比如画画,所有的运动我都不在行,从小学到大学,体育年年要补考,甚是发愁,与童年很少运动不无关系。我上学时偏科极为严重,文科顺风顺水,理科则一塌糊涂,上了大学得知所选专业还要学习数学,差点晕倒。其实优爸可以很好地与我互补,他是喜动不喜静,喜理不喜文,要是他也能长期生活在优优身边,多带她感受运动的快乐,培养理科的兴趣,该多好啊。还好优爸离家工作只是暂时的,我们的愿望会实现的。
优姥爷很担心优优长大了跟我一样,所以经常教优优数数和认数字,有一阵优优总是嘟囔:“1加,1加......”原来是姥爷教她说“1加1”,后一个1她没说出来,看来我的偏科对我爹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刺激啊,让他至今耿耿于怀,非要在优优身上杜绝类似现象的重演。现在1到10优优基本能数能认了,当然时常出错,但是小家伙很是得意,见到有字的东西就翻着看,找到自己认识的数字就特别兴奋,指着一个劲儿念,乐此不疲,最喜欢看钟表,因为可以念数字。最可笑的是,有一次优优睡觉做梦还在数“1、2、3”,笑晕!我到不觉得现在有教优优数字的必要性,我给她讲故事也没有为了将来写作文服务那么直接的目的,我只是想给她快乐的生活而已,不想追求具体的教育计划和目的。但看到优优和姥爷、姥姥在学数字的过程中如此快乐和满足,也觉得好开心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