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陈汝冰:爱伦坡小说的死亡主题

(2010-04-08 07:21:47)
标签:

杂谈

 

中外文学讲坛

  

        62

       20103月) 

陈汝冰:爱伦坡小说中的死亡主题

 

又是一年一度的春暖花开、莺歌燕舞。在这万象更新、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季节里,我们神采飞扬的中外文学讲坛又迎来了它在2010新学年的盛况和发展。中外文学讲坛第62期专题学术讲座于2010327日晚7点在文学院123教研室如期举行,此次讲座由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2007级硕士研究生陈汝冰主讲,其题目为“爱伦坡小说中的死亡主题”。本专业2008级硕士研究生周钢山主持,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生指导组组长、《外国文学研究》杂志副主编、中外文学讲坛创办人邹建军教授参与了讲座,并进行了精到的点评,本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谭咪咪、邓岚、王晓燕、钟云霞、曹倩、杜李娟、谭红赟、谭芳和即将成为2010级本专业研究生的代云芳、彭珊珊及长江师范学院的讲师胡俊飞等近20人参与了此次学术活动。

讲座正式开始之前,主持人周钢山对中外文学讲坛创办人邹建军教授及各位理事表达了衷心的感谢,并对主讲人陈汝冰及其本次的主题讲座作了简要的介绍。然后,主讲人陈汝冰首先回顾了自己这几年在中外文学讲坛所受的裨益并对邹师及各位理事表达了感谢,最后对大家的踊跃发言和中肯意见表达了深切的期盼。

 

     

 

一、    关于爱伦·坡其人其事

18091月,爱伦·坡在波士顿出生。

18107月,父亲大卫坡离家出走。

181112月,母亲伊丽莎白坡因病去世。爱伦·坡不久被里士满的爱伦夫妇抚养,然而约翰·爱伦却始终没有按照法律程序将坡收为养子。

1826年,十七岁的爱伦·坡进入弗吉尼亚大学深造。送其入学的养父只给他三分之一的学费,在经济上受困的坡并不像他的一些同学那样去工作,他选择了赌场,但毫无经验的成为了失败者欠下了2000元的赌债,约翰·爱伦拒绝帮他支付,并且拒绝对坡大学费用的资助,爱伦·坡只得退学。

18273月,爱伦·坡离开了家,只身前往波士顿谋生。

1827年,波士顿一家小出版社出版了坡的第一本诗集。18307月,爱伦·坡正式成为西点军校的学员,约翰 ·爱伦依然吝于对坡提供物质上的帮助,这让坡对军校生活失去了信心,他故意违反校规,最终受到了军法处置,被学校除名。

1831年春,坡的第二本诗集出版,然而诗集的出版并不能改让他清苦的生活有什么起色,坡开始为杂志刊物撰写小说,以此来补贴生活

18333月,《瓶中手稿》获得巴尔的摩《星期六游客报》举办最佳故事50元奖,评审员约翰·P·肯尼迪介绍坡为《南方文学信使报》供稿。

1836年,坡与表妹弗吉尼亚结婚,次年,带着妻子和姑妈迁往纽约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

18414月,坡成为《格协厄姆杂志》的编辑,随后结集出版《怪异故事集》。

1845年发表的《乌鸦》,他的诗歌成就达到巅峰。爱伦·坡拥有了一份属于自己的杂志《百老汇杂志》。

1846年,《百老汇杂志》被迫停刊,坡与患重病的妻子弗吉尼亚搬往纽约郊外。

18471月,弗吉尼亚去世。

184910

103 坡被人发现昏倒在巴尔的摩的街头

107,他在医院中溘然长逝。

108,爱伦·坡被草草安葬在威斯敏思教堂公墓,坟墓上没有任何标记姓名,仅有一个数字“80”作为标记。

爱伦·坡在从事文学创作的二十多年里,既写诗歌又写文学批评和小说,并在这几个方面都有建树,留下了七十多部小说、五十多首诗歌、数篇重要评论(包括《诗歌原理》《创作哲学》)以及一部戏剧。

 

二、死亡主题的表现

除了少数嘲讽和戏谑之作,坡所创作的小说都在反复渲染着一个主题:死亡。

笔者从两个大方面着手对爱伦坡短篇小说中的死亡主题进行解读,首先以叙事学角度对构成故事的其中两个要素即人物和环境,如何体现死亡主题进行分析,其次对小说中所体现的三种死亡类型的隐喻进行深入思考。

 

第一节:人物分析

1、男性形象

爱伦·坡笔下的男性形象多种多样,他们占据了人物陈列室中的大多数席位。爱伦·坡偏爱第一人称,叙述人多以作小说主人公的身份出现,通篇以“我”的经历贯穿始终,“我”的所思所想、目见耳闻构成了作品的主体部分。然而无论是还是,命运却具有相同的特征——在劫难逃。这些人如同被置于一艘小船上,周围是滔天的巨浪不懂得平息的狂风,不论他们奋力呼救如何攀紧船舷,终究逃不过船倾人覆的结局。以其小说《Metzengerstein 》为例分析了男主角梅岑格施泰因这个男性形象所体现的死亡主题。

梅岑格施泰因男爵来自于古老的家族,声名显赫,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他本来应该成为一个彬彬有礼的绅士,然而他的所作所为和人们所期望的相差甚远。 骄奢淫逸”“背信弃义”“暴戾凶残这是坡贴于男爵身上的标签。不仅仅如此,坡还借家庭医生之口,强调伯爵男爵还是一个深受病态的忧郁和遗传的体弱之苦。他为人冷漠,长期自我封闭,不屑于任何形式上与他人的交流,没有一个朋友,在孤独中变异,是一个现实社会中极不协调的人。而这正是坡小说中常见的男性形象的代表,他们内心过于敏感、深陷于过分的忧郁不能自拔,精神世界极其难以得到平静,而孤僻冷漠使得他们失去在正常的社会活动中治愈的能力。《泄密的心》开篇的一段自白正式对他们精神状态的绝佳描述:“是的,我神经紧张,十二万分的紧张,我曾经是,现在仍然是。但是您为什么断定我疯了?这疾病使得人的感观更敏锐,而不是摧毁它,甚至也没有钝化它。最为突出的是我的听力,我可以听见所有天堂和人世间的声音,连地狱里的我也听到了许多。”这种失常的心理造成了任务道德力和理解力的缺失,从而具有一种自我毁灭的特征,不可避免得走向死亡。

2、  女性形象

坡认为精神世界分成三个不同部分:纯粹的理解力、审美力和道德感。而审美力处于精神世界的中间,它与理解力和道德感都关系密切。理解力关心道理,审美力让我们感知美,而道德感关注的则是责任心。换言之,当道德感在教人以责任义务,当理解力在晓人以利弊得失,审美力却在满足于向人们展示美男性人物展示了道德感和理解的缺失,女性人物则在坡的笔下成为了美的化身。坡在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上又与男性形象差异显著。他笔下的女性形象多是智慧与美的化身。坡是饱含着尊敬与爱慕对她们进行描写的,她们多死于疾病,正如在坡身边占据了最重要位子的那些女性一样,在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候就香消玉殒。其小说《丽姬娅》就是描述了这样一个端庄、恬静、安详、博学、美丽的女性形象。坡认为,最悲郁的主题是死亡,而美女之死是死亡与美结合最紧密的时候。爱伦坡将理想化的美毁灭给人看。他通过制造惊险、恐怖和强烈情感的效果,将人类的复杂情感强力压缩至极致,产生绚丽,哀怨和悲怆的美的碰撞

3、  鬼怪形象

哥特小说中有许多典型人物,比如魔鬼、恶魔。这在爱伦坡的小说中也有出现。然而不同之处在于,这些鬼怪形象更多时候,并不是作为勾魂使者出现,甚至说,他们对于小说主人公的生活并没有构成实质性的影响,而是冷眼旁观地进入主人公的生活,它们只是作为一个诱因存在,使人物生活发生巨变。他们只是贴在墙上的死神画像,却不曾真正挥舞着镰刀迎面扑来。《黑猫》这部小说中的黑猫就是这样一种鬼怪形象。黑猫名叫普路托Pluto),罗马神话中的冥王,阴间的主宰。黑猫作为一个象征形象,贯穿全篇。效果非常明显,几乎每一页都让我们保持高度紧张,退回半明半暗的惧怕之中。黑猫将人心中的恶引发出来,坡认为人有一种作恶的本能这种本能冲动时,人就会毫无动机地去干坏事这种本能常常是不可抗拒的。人性中有善恶之分,《黑猫》中人性的善与人性的恶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我深不疑,邪恶的欲望是人心的一种原始冲动

 

第二节:环境分析

坡小说当中的环境描写常常是个极其封闭的空间。像他的小说《厄舍府的倒塌》府邸外的气氛阴郁沉闷、凝滞不动,呈现出铅一般的色调。房间内也同样阴郁:“又长又窄的窗户顶端呈尖形。离黑色橡木地板老高老高,人伸直手臂也摸不着窗沿。微弱的暗红色光线从方格玻璃射入,刚好能照清室内比较显眼的物体;然而我睁大眼睛也看不清房间远处的角落、或者回纹装饰的拱形天花板深处。黑色的帷幔垂悬四壁。室内家具多而古雅,但破旧而不舒适。房间里有不少书籍和乐器,但却未能给房间增添一分生气。我觉得呼吸的空气中也充满了忧伤。整个房间都弥漫着一种凛然、钝重、驱不散的阴郁。”通过房间的结构设计、光线色调、家具摆设,将屋内环境的沉重、灰暗的气氛突出地描绘出来。房间中尖窄的窗户、黑色的地板、黑色的帷幔,和少许暗红色的阳光透入,处处弥散着阴郁的气息。而主人厄舍像是蜷缩在深深洞穴里的不见天日的小动物,孱弱而憔悴,有濒死的气息。马德琳小姐棺木停放的房间也被坡细细描述出来:“我们安放棺材的那个地窑已经多年未打开过,里边令人窑息的空气差点儿熄灭我们的火把……我只觉得那个地窑又小又湿,没有丝毫缝隙可以透人光线。地窑在地下很深的地方,上方正好是我睡觉那个房间所在的位置。”“因为它地板的一部分和我们经过的一条长长的拱道内都被小心翼翼地包上了一层铜皮。那道巨大的铁门也采用了同样的保护措施。沉重的铁门在铰链上旋动时便发出格外尖厉的吱嘎声。”这里充满着着黑暗与死的封闭空间。为时间与生命的终结之地而存在。其实坡的这种封闭的环境描写是有其象征意义的:故事大都发生在奇怪的地方:古旧的房间,黑暗的密室,有着朦胧的恐怖气氛的城堡封闭而压抑,都导向一个颇具象征意味的场所——坟墓:死亡的象征。处身其中的人确实鲜活的生命,吞噬了生命力,再吞噬生命。

三、  死亡主题的隐喻分析

第一节:生死交界的隐喻

《过早埋葬》:濒死状态的死亡体验及其隐喻:求生的本能与必然到来的死亡

这部小说逼真地描写了活埋人的种种现象,主人公是个癫痫患者,一次发病醒来之后发现自己既不能动弹也不能讲话,上下颚全被包裹着躺在棺材里,这口棺材被埋葬在一个渔民的坟墓中,后来坡破除了这种幻觉,原来这个人睡在一个非常狭窄的船舱卧铺上,他用一条丝巾把自己的脑袋紧紧裹着,空气当中的泥土味让他误以为自己是身处坟墓当中。坡小说当中的主人公常常要面临死亡的压抑。这种濒死状态的体验让他感觉到外界当中所传来的种种压力,他们感到空虚、绝望、黑暗,内心痛苦和死亡的本身更是让他们感到难以接受,等待死亡的苦楚更是让读者深陷其中,和主人公接受这世界上最难的煎熬。

第二节:双重死亡的隐喻

《失去呼吸》:活死人的隐喻:肉身之死与灵魂之死

这部小说讲的是一位先生在婚后的第二天突然之间失去了呼吸,于是他有了一种死去的感觉,却有一种死去又活过来的意味。他是认为自己是地球上的一个畸形儿,安静却没有呼吸,当他在自己的房间寻找呼吸未果之下离开了家,在一个马车上却非常悲剧地被人当成尸体扔出了马车,行李被搜刮,被医生鉴定为死亡。一死再死,读者同主人公一样每次都轻视死亡的权利,但误打误撞,陷入更糟糕的境地。被当做罪犯处理,最后还进行了公墓安葬,在他敲开棺材盖走出坟墓的时候却煞有其事地点评公墓里死掉的人,与另外一个死掉的人进行交谈后找到了自己的呼啸。在这部小说当中笔者认为自己关于肉身之死和灵魂至死思考的还不是很到位。

第三节 死而复生的隐喻

《丽姬娅》复活的隐喻

  

    

 

邓岚:您的论文整体份三个部分,其中有关男女形象的分析占据大部分,我想问的是对形象的分析与死亡主题的到底有什么关系?形象分析在这里起着个什么作用?

陈汝冰:在我读他的小说的时候有一幅画的感觉,背景是一间房子,里面有男人和女人还有一个神秘的死神。他小说当中男主人占据着主体叙述地位,女性形象多以一种男主人公的叙事对象而存在,男性形象及女性形象和死亡的主题表达还是不同的,他们的命运安排还是有很大的差异的,女性形象多以被毁灭的对象使人产生震撼的美,而男性形象多是自己性格有缺憾,他们的死亡所产生的是一种恐怖的美。

杜李娟:从您的题目可以看到您的小说强调的中心题眼是死亡主题,在您的论文当中大多分析是形象问题,像男性形象、女性形象、鬼怪形象,在我看来这些形象的确是展示了死亡的这样一个现象。我的问题是通过这些死亡现象的展示我们是不是应该挖掘出一些更深入的东西?也就说这篇论文不仅仅是要谈这样的一个死亡现象,而是通过这个死亡现象发现爱伦·坡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东西?难道仅仅是给我们展示一种恐怖、阴暗的环境和死亡现象吗,还是想通过这个表层的死亡现象来告诉一些更深刻的东西?刚才您也谈到女性形象的死亡也是一种美,这就把这种死亡的主题挖掘的就稍微深了一些,我就希望学姐您对死亡主题的挖掘和它想表示的内涵再阐释的更清楚,更深刻一些。

陈汝冰:其实我也知道自己的论文存在一个这样的问题,我们知道坡所写的死亡并不让人很是厌恶,而且也总是存在一定的距离感,他的小说从开始感受死亡到真正的死亡,特别注重死亡的过程,就像人的一种心灵探索,而这正是我想努力探索和深入挖掘的东西,但是由于自己思想的局限一直组织不出来,希望大家能多提点建议。

周钢山:我们所看到的坡的小说当中几乎每一篇都涉及到死亡这个问题,坡这样衷心于写死亡原因是什么呢?这是否和他的生活、人生经历有着密切关系?

陈汝冰:爱伦·坡的小说曾受到哥特小说的影响,他特别善于把哥特小说中传出来的一些猎奇的东西吸收过来作为自己的素材。哥特小说大家都知道不可避免地要写到死亡,但是坡写的死亡又和他们养,像是在把玩着个非常精巧的游戏,通过自己的构思让结局出乎意料,他写的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死亡。当然这还和他自己的人生经历有关,他经历过太多的生离死别,他本人的性格是很敏感的,他想象力是非常活跃的。这还和他诗意的追求也有一点关系,他认为诗意的追求是要表达纯真的感情,而这种感情最好的是悲欲,死亡是和这种感情结合得最贴切的一种题材,所有这还和他的诗意追求有一点点关系。

王晓燕:在您的论文分析当中我想知道,坡是单纯地赞美死亡之美还是更多地通过死亡来表达对生与美的渴望和追求呢?另外,我还想提个建议,你的论文主要地是从人物分析那方面写死亡主题,关于作品如何传达死亡这个主题,其实还有很多方面,比如说恐怖的氛围,许多场景和语言的表达都能凸显死亡的主题,这些方面您还是要考虑一下的。

谭咪咪:您的论文题目是爱伦·坡小说中的死亡主题,我想知道您在作您论文的时候对他的小说有没有一个范围的选择?您选择的是他的哪些小说还是都有涉及,您有没有一个自己的选择原则?

陈汝冰:他的小说是很多的,不可能都有涉及,这也是不现实的,我主要是选一些具有代表性并且支持我论文观点的作品。

谭咪咪:从您的回答当中我们知道您对他小说的选择还是有自己的原则的,我还是想提个建议,就是在论文当中您最好谈一下您为什么会选择这些小说。我的第二个问题是您论文的第一部分主要是从叙事学的角度来谈构成故事的人物,当我最初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从我个人的角度我以为您会从叙事学的一些观念来出发,但是我的感觉你就是仅仅作了个形象上的分析。

陈如冰:爱伦·坡的的小说集结出版时候,使用的是“tales”,一个个故事的合辑。我考虑到叙事学中将故事是划分为:情节、人物和环境,可以从文本细读出发,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没有很好运用叙事学的观念。

谭咪咪:从您讲的来看您的论文还是显得有点单薄,立体感不是很强,您还是需要从多个方面综合考虑一下比较好。还有一个就是你论文的第一部分主要是谈男性形象、女性形象之类的形象问题,这和第二部分的关系似乎不是很紧密。我想问的是你论文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是存在什么逻辑关系在里面呢?从你的论文当中我就不知道它们是并列关系还是递进关系,并且最终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结论?

陈如冰:感觉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是一个表里的关系,首先是展示的形形色色死亡现象,然后概括死亡的类型并探究其背后坡的生死观,但分类不妥贴,因此各部分的关系不明显。

谭咪咪:最后我还想再问一下,你的小说是谈的爱伦·坡小说中的死亡主题,我想知道您觉得他对死亡到底抱着什么样的态度呢?而且你还谈到爱伦·坡是个教徒,他所描写的死亡是不是和基督教的死亡又着某些关系并受其影响呢?

陈如冰:爱伦·坡是终生信仰上帝,有些看法却让他看起来不是一个那么“纯粹”的教徒,他关注意志力和科学对死亡的作用。

谭咪咪:你刚谈到女性形象时,女性在死的时候是和美合为一体的,我自己觉得她们的死反而有一种对死亡渴望的因素在里面,因为是把她们当成美的歌颂,所以我还是有点不赞同您那种把她们的死当成美的毁灭来看待的。

代云芳:您所讲的的女性的死亡是一种美,在我所看到爱伦·坡的一些介绍里面谈到,他小说里面是把美和死而复生结合起来体现出来的一种死亡的本质和魅力。您所谈到的美的毁灭也可以说是一种死亡的魅力,因为有了死亡,让美在某一个时刻得到凝固。另外,我有些自己的思考并提两点建议:第一个就是环境的方面。刚才您也谈到他小说中一些特殊的氛围,时间、地点的建构都有一定的象征意味,我就想着这种环境建构是不是可以从更深意义上来看成人类的一种深层困境。他把人的生活放在一个极度的困境中间,他作品当中几乎每一个人物都是处在这种病态的环境当中,这个环境的表象是说它的气氛十分的沉重、晦暗,但是这个环境我觉得体现的是一种深层上的生存困境。而这种困境就是把人放置在一个极端的环境当中表现人累濒临死亡的这样一个主题。我觉得这二者之间必然有着某种联系,我觉得您也可以从这方面更进一步地考虑一下。另外一个就是您所谈到的双重死亡的隐喻。在《失去呼吸》这部小说分析时我突然地发现他由最初的失去呼吸道最后寻回呼吸,他这个过程是不是个死而复生的过程?我自己考虑的它是一个死而复生的隐喻,并不是一个肉身之死和灵魂至死的隐喻。还有就是在您讲述和回答问题的过程当中,我有一个主观的感受,就是你对爱伦·坡笔下的死亡主题有着自己的认识,只是你还没有把它系统化而已。你所提到坡所描述的是主要死亡的过程,而这种过程是对人性本恶的一个挖掘。你还提到他在描述死亡的时候犹如把玩着一个精致的游戏,那么把玩游戏的话他对死亡的态度是不是热衷于死亡同时还十分重视通向死亡的过程。另外还有一个关于死亡的放置问题,他的每篇文章都把死亡放在片头,这种放置是不是体现了人必将走向死亡这个主题,但是放在片头的话也是一种死亡之后必复生的意味,其实你还是有自己的一些思考的,我觉得你能把它更系统考虑一下并表现出来还是比较好的。

谭咪咪:刚刚她所说的那个死而复生的隐喻突然让我想起基督教的那个死亡,因为在西方人的观念当中你要谈死亡就不可能不牵涉到宗教观的影响,你所谈到那个死而复生我觉得是和生有着紧密联系的,好像有那个生死一体的感觉,我对爱伦·坡不是很熟,看能否从这方面考虑一下。

钟云霞:您是从叙事学的角度来分析里面的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我觉得在这个上面你可以再试图挖掘一下,我在网上看到很多的论文在谈爱伦·坡的死亡主题、死亡意识,比如他们谈到死亡的美、死亡的含义、死亡的模式、死亡所体现的爱伦·坡的人生哲学和价值观。我想我们要是再谈死亡的话是不是应该有一个更新的角度。就像你开篇所说,谈到爱伦·坡就不能不谈他的死亡意识,很多人在谈这个问题,这样也很容易陷入别人的言语和概述当中,如果没有个自己的更新的角度和看法,当我们再看到你这个论文的时候,就会觉得大家谈得太多了。

陈汝冰:其实你的这个问题我也很困惑,我就是为了避免自己的论文有抄袭别人的嫌疑,我在写自己论文的时候聚没有去看别人怎么写,可是当我写好之后我突然发现怎么大家的看法都和我的差不多。

钟云霞:你说的这个问题我们在写论文的时候也有同样的感受,但是我看到很多人在写的时候就会很深入地对爱伦·坡他个人的人生经历、他的宗教观、他的人生哲学进行系统关注和了解,这些在他的诗歌里面都会有所暗示,这个有可能对阐述他的那个死亡主题是很重要的。如果我们只是很感性地去谈他的这个小说的话,就像你刚才仅仅是从故事情节来简单地罗列一下里面的男性、女性形象,这样的话这个论文给人的意义和启示在哪里呢?其实这个论文写起来时有难度的,因为大家都在谈,很难写出新意。刚才我听到你论文的第三部分想从伦理学的角度来进行论述,我在想你如果是从这个角度分析的话,是不是就应该先在你论文的前两部分把有关伦理学的东西有机地加进去,使得你这样的一个思考角度很明确很清新。还有你论文的第二部分,我的一个大胆的想法就是,你论文的前两部分不管是并列还是递进,我感觉都有点牵强。如果我们把第一部分每一个都从人物形象深入地去谈男性之死、女性之死所体现的爱伦·坡有关死亡的看法或是一些你自己的体会,要是第一部分谈好的话,那么在第二部分你再谈死亡主题的隐喻的时候是不是有些冲突呢?或者是你的第二部分该从哪个角度能把死亡的主题谈的更丰满呢?

代云芳:我感觉你需要把你论文的第二部分所谈的三层隐喻的内在逻辑的顺序整理出来,这样才能使你论文更有机融合和紧凑。

钟云霞:我也感觉你需要界定一下,这样在你的逻辑里面有一个线索,为什么先是生死交界的隐喻,接着是死而复生,最后你可以谈一下肉身之死和灵魂之死他们这个意义的升华吧,也就是第二部分会有个什么样的隐喻意义。

彭姗姗:我对你论文的第二部分很感兴趣,其中你提到了生死交界的隐喻、双重死亡的隐喻、死而复生的隐喻,从表面上看,这三个方面都是在谈一个共同的死亡话题,但是,这三个方面有一个共同的核心:有关人类如何生存和生活。而且死亡仅仅是个表面的现象,我们要以死来反观生的存在,所以我感觉这三个部分的标题是爱伦·坡在生死之间纠结的一个状态,就不应该仅仅是从死亡这个方面来谈,而是应该通过死亡这个表象来探索人类对生这个终极目标的追求。另外,在听了各位在座的发言之后,我也有一个相同的感受,就是你论文结构的第一部分可以删除,然后把第一部分穿插到第二部分里面,比如生死交界的隐喻在男性形象、女性形象、鬼怪形象里面各是如何体现的,可以在每一节下面三个形象都作出举例或者是举三个形象里面具有代表性的进行穿插,这样在写论文的时候不会单纯地感觉到这三个部分非常脱离。正好你那个生死的理论要从环境、人物形象等方面进行论述,完全可以把第一部分当做例子穿插到第二部分里面。

谭芳:你所谈的是爱伦·坡小说中的死亡主题,论文的选题我感觉还是很好的,就是你应该再更深入地挖掘一下有特色的东西。那么怎样才能写的有特色和不同于别人呢?我觉得首先你应该广泛地研究一下别人是怎样写这个死亡主题的,站在一个全局的高度来看别人是怎样写这个主题,别人是怎样研究的。这样做一个综述性的研究,到底这个死亡主题谁先研究和提出的,现在的这个研究是个什么样子,还有没有一些新的东西可以挖掘,这样在全局把握的基础再寻找一些新意和特色。我觉得你写这个死亡主题,那么死亡到底有哪些类型,比如说自杀这种方式也有很多,你需要在爱伦·坡的小说当中总结一下里面的死亡类型和每个类型所描写的不同就可以发现一些新的东西。还有我觉得要更加深层次地表现这个死亡主题,还是要联系到悲剧美学。死亡肯定是悲剧的,可是这种悲剧到底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呢,死亡到底是给人一种不要去死亡的教育呢还是要求人们从死亡当中得到重生?还是像康德所提到的纯粹无功利的美学,只是单纯地给人一种死亡就是一种美的强调呢?

谭红赟:你刚才说第三个方面要从伦理学角度谈,而之前已经从叙事学角度论述,这两个都是比较复杂的方法,若同时出现在一篇文章里会不会把握不好重点?能否找到一个与死亡主题更贴切的方法?

杜丽娟:我有几点建议:刚才大家对论文的结构谈论了很多看法,我认为可以把论文的第一、二部分合并到一起。因为是死亡主题,可以以死亡为中心进行分类。比如死亡中的恐惧,可以详细描述死亡的过程从而探究人的心理;死亡中的美,死亡与美的紧密结合可以在该部分重点阐述;对死亡中的再而复生现象的阐述,可以谈下死亡有哪些超脱意义等。另外,在文章的最后可以理论联系现实生活,通过死亡联系到现实中的人生观,唤大起家对死亡的重新审视,不仅仅是对死亡的恐惧,还有死亡之后对其超脱。还可以联系到哲学上的观点,根据阿尔都塞提出的“问题欲”观点,坡提出死亡问题本身要远远超出他对死亡的解答或态度,这些会对读者有所启发。

曹倩:首先我觉得您的论文有一个很值得我们肯定和借鉴的地方,那就是就文本论文本,就内容论内容,没有套用那种大而空洞的理论,比较注重实际具体的文本分析,这是我们作论文的基础,值得我们学习和提倡。但是这同样还会带来一个问题,就是你的论文缺乏一个坚强的理论核心支柱,显的你文章过于单薄,我们作论文不能把它写成单纯的鉴赏性的文章,学术论文还是要有一定的高度和深刻体会的结论的。我也是和大家的建议一下,希望你能把死亡主题这个方面再具体深层挖掘一下。还有一点就是你刚才一直在谈爱伦·坡的死亡主题是与众不同的,那么他所表现的死亡主题的独特之处在哪些方面呢,他和别人所写的死亡有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