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内容提要:从黄玉雪生活的时代特征出发,了解作者对待社会和人生的态度,以及作者的创作动机,重新审视《华女阿五》中的文化倾向问题,我们会发现所谓的“白化”问题只是时代特征在作品的一个投影。实际上作者以中立的态度对待中美两种不同的文化,她以温和的笔调娓娓道来,在冲突的文化间选择了一个支点。
关键词:《华女阿五》
作者简介:肖徐彧,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中外文学讲坛社常务理事,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本文系邹建军教授所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美国华人文学与中外文化》(04BWW001)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Title: To Seek the Balance Point between Two Cultures
Abstract: By axalyzing
the
Key
Words : The Fifth Chinese
Daughter
Author:Xiao Xuyu, postgraduate at the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 430079, China), is mainly engages in English-American literature studies. E-mail:freexiao@gmail.com
黄玉雪以她的自传体小说《华女阿五》(The Fifth Chinese Daughter)成为第一个被美国白人社会广泛接受的华裔作家。《华女阿五》这本自传体小说中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重男轻女、个性受到压抑的中国家庭里,五女儿玉雪通过个人奋斗获得了成功,得到了美国社会的承认,为家族争得了荣誉,并且赢得了父母的认可。这本书出版后不断引起一些批评家和作家的争议。一部分人认为黄玉雪的自传体小说以一种温和中立的态度在中美两种文化之间寻找了一个平衡点,它向美国白人社会介绍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促进当时美国白人对华人的理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它又被一些批评家指责为“白化”严重的作品,他们认为黄玉雪完全接受美国文化的同化,抛弃了中国传统文化,《华女阿五》是一本毫无批判的接受美国文化优越论的著作。
一、所谓“白化”是时代问题
后者最为典型的代表作家赵健秀特别痛恨“充当白人代理人而灭绝黄种人族性的黄种人,以及接受白人的价值观与白人同化”的现象。他的批评主要是针对黄玉雪、汤亭亭、黄哲伦等一批美国华裔作家。他认为黄玉雪的《华女阿五》是用第三人称写自己的作品,即他所鄙视的自传,认为他在白人帮助下出版自传体小说的做法是“一个精明的女生意人”,但不是“一个严肃的或非常敏锐的作家”。赵健秀还认为黄玉雪“把唐人街基督教女青年会当作逃避唐人街的庇护所”,把一贯重男轻女的父亲美化为“一个表明白种人优越的基督教牧师,满足了白人的幻想”,以此“恳求白人区别对待华裔美国人与傅满洲式的中国佬”(张子清 31),这些言论显然有失公允。我们不能用人类成年后的思维方式去嘲笑童年时期的幼稚,对黄玉雪作品的评论也不应该脱离当时的历史背景。到美国谋生的第一代华工大都没有文化,更不用说用英语思想,争取权利,他们基本上是沉默的一代,消音的一代。但是第二代,即在美国出生的第一代华裔,他们不像他们的父辈欠缺英语表达能力,也不会像他们对中国有着浓厚的依恋,更重要的是,作为出生在美国的华人后代,他们无法摆脱他们所处的白人话语主导地位的环境,而只生活在华人世界。他们更迫切地希望融入主流社会,在更广阔的天空下生活。而且当时美国文化提倡的是“大熔炉”的观念,而不是几十年后提出的保持本民族特性的“大拼盘”观念。赵健秀作为更年轻的一代华裔,他对于民族性问题比黄玉雪这一代更自觉。考虑到当时的社会环境,黄玉雪要求融入主流社会,追求更广阔的生活空间显然是无可厚非的。她说:“种族多元化的观念在我这本书三十多年后才有。这并非说我不了解今天的现实。今天的现实不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现实,不是四十年代美国国民的精神状态。在那个时候,我的爱国热情高涨。而今,美国政府的政策太令人失望,我再也不会接受邀请,在亚洲作四个月的演讲,为美国赢得朋友”。 此外,作为消音的第一代华人的后裔,在当时华人还处在声音微弱的弱势话语状态下,黄玉雪以其骄人的成绩站出来,向美国人证明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并向美国白人介绍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为美国白人和美籍华裔的沟通搭建了一座桥梁。
二、文化的冲突与平衡
也有人认为《华女阿五》流露出了作者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嫌恶,对美国文化的仰慕,认为书中中国人与西方人不同的饮食、婚姻、礼仪等中国文化都带有一定有奇异、原始、神秘、落后的色彩,父母与子女、人与人都没有西方式的温情。“我们也应该看到她疏离中国文化,迎合西方读者的一面”(陈爱敏117)。黄玉雪在其书中对中美文化所流露出的态度是相当中立的。她认为中美文化各有良莠,美国华裔应吸收他们中的优秀部分,摒弃糟粕部分,对于黄玉雪来说,两种不同文化中的生活,并不一定就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她认为可以把华裔的模式融合到美国白人社会的模式中,在处理文化冲突时,黄玉雪也并不以非此及彼的西方文化式的对立方式来解决问题。
在《华女阿五》中,中美文化冲突主要体现在家庭教育、父母和子女的关系、男女地位的问题等等。在家庭教育方面玉雪的父亲是基督徒,在家里开了个服装厂。他坚持子女在上幼儿园前只学母语。在家里,父亲教授书法,母亲则边缝纫边教在身边玩耍的孩子儿歌。上了美国小学以后,孩子们还要在课余读9年华人学校。黄玉雪的父母不苟言笑,家教极严,要求子女尊敬服从父母、师长,坚信不打不成才,孩子们通过挨打自己总结做错了什么,父母从不解释原因。父母不要求子女对他们说知心话,不鼓励孩子成为自己的朋友,因为这样会削弱子女对父母的尊重;不对孩子们表示理解,因为这可能与服从相冲突。玉雪因成绩好在学校受到嘉奖时,父母没有表扬、鼓励、祝贺,他们的反应是“本该如此”。她不记得妈妈对自己有任何亲昵的表示,在身心受到伤害的时候,也从不寻求父母的安慰,而是从不让父母知道,以免他们怪罪说是她自己惹来麻烦。妈妈不允许玉雪参加任何社交活动,爸爸不许她学跳舞,未征得父母同意她不能和朋友尤其是男孩子外出,爸爸甚至禁止玉雪和她的小女伴交往,因为这样是浪费时间。玉雪的童年就是在家里、华人学校、美国学校的狭小空间里度过的。父母的做法对玉雪的成长是有负面影响的,可是她并没有通过激烈的方式来抵抗她的父母,相反,她以自己在生活中获得的成功,赢得了父母的认可。这种处世态度显然是很中国化的。她对父母的孝顺也是符合中国传统的,她从来没有任何忤逆之举来表达对父母的不满,说她“白化”严重,不过是因为玉雪在书中也肯定了美国学校教育对于个体的重视,对个人自由的珍视,以及在受到伤害时,在白人老师那里得到的充满温情的关怀。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看待文化问题的视野应该是全球化的,中国人对待文化的态度从来是开放的,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旧家庭中,父权的绝对地位对子女的个性的严重束缚,父母的过于严厉所造成的与子女之间情感的疏离,这些问题确实是我们文化中的弱点。作为有权利追求个人幸福的玉雪,在这些问题上所表明的个人态度,表达了美国文化某些方面的理想化,不能说是对中国文化的反感,她并没有完全投靠美国文化,抛弃中国传统文化,她采取了中立的态度,在二者之间选择平衡点。
玉雪生活的家庭里男尊女卑,父权占中心地位,女性受到中国传统礼教的严格束缚。这一点是最让她感到不满的。而美国社会男女地位则相对平等,不像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地位低下,他们较早地形成了女性独立的思想。在《华女阿五》中,父亲早就存好了钱供儿子念书,而不支持女儿上大学,如果一定要上就必须自己负担费用。他虽然认为女孩子也应该受教育,那是因为“儿子们必须有聪颖的母亲”,否则就没有好的家庭教育。他鼓励玉雪充分利用在美国免费受教育的机会,但他也明确地告诉她要优先考虑给黄家传宗接代的儿子,女儿是给丈夫家传宗接代的。他还说玉雪所受的教育已经超出了在美出生的一般华人女孩,如果她有志继续学习,必须自己解决大学学费。她深切地感受到作为一个女孩所受到的歧视,并大胆地向男尊女卑的传统发出了抗议:“即使生为女人,我也不可只为了养儿子而去嫁人。除了养儿子外,或许我有权要求得到其他一些东西。我是一个人,而不是只是女人!” 玉雪怨恨父母对她的不公平待遇,她多次发誓要以实际行动向家人证明他们小看自己的错误,她要为家增光,从而成为受家人尊敬的人。她终于成功了,她不仅没有用家里的钱读完了大学,还因为投稿报社的征文获奖被选中为新船命名,她自已开的陶瓷店也深受美国人的欢迎。黄玉雪作为在美国大陆上生长的华裔女性,她面临着东方男性、西方男性的双重歧视,再加上白人社会对华人的歧视的三重压力,她没有保持沉默,而是毅然在逆境中奋斗,勇敢地喊争取平等与发展的最强音。在美国追求自由平等的大环境下,黄玉雪确实感到了重男轻女的传统给她思想上带来的重负,给自己的发展所带来的重重障碍,并且在书中隐约地表达了自己的不满,结合当时的背景,这种不满的表达也是合乎情理的,和所谓的“白化”问题也没有关系。《华女阿五》以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平静而率真地叙述故事,语气舒缓克制、温和谦逊,充分显示了标准东方传统女性的优点。这种叙述语言所体现的中国传统女性的节制适中的特点与作者本人所表达的女权主义思想之间,显然有一种奇妙的张力,在两种文化之间起了平衡的作用。
三、媚俗的“文化展示”是误解
《华女阿五》大篇幅地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大致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华人的家庭教育、华人的生活方式,包括衣、食、住、行,尤其是食,还有节日、婚丧嫁娶等风俗习惯,唐人街的华人学校、剧院、家族会馆、修鞋店、修表店、中药店等等。例如她用一页的篇幅介绍了中国米饭的做法,从每餐用米量、搓洗、清漂次数、加多少水、如何掌握火候,在不打开锅盖的情况下怎么知道饭已焖熟,直到烧糊米饭如何采取补救措施,叙述非常详尽,她还不厌其烦地介绍诸如芙蓉鸡蛋、番茄牛肉、糖醋菠萝肉、荔枝鸡等中国菜的做法,从买什么菜和作料,用什么炊具,用量多少,切成什么形状,需要多长时间都交待得一清二楚。作者没有集中讲解中国菜的做法,而是采取分散在书中见缝插针的办法,如在讲述过节时谈节日的饭菜,在描绘唐人街的中药店时,借店主说他有存放四十年的陈皮之机,介绍如何烹调陈皮鸭。
有关中国文化的内容在书中的比重和玉雪的故事显然有些不协调,于是有人认为这是黄玉雪为满足白人对华人文化的猎奇心理而进行的一次媚俗的文化展示,“《华女阿五》甚至更公开地想挑起白人读者的好奇心”(Sau ling Cynthia Wong 64)。但是黄玉雪那时认为,白人对普通的华人生活和思想一无所知,为了沟通两者之间的思想感情才创作的。她在谈起自己的写作动机时说:“如果他们(白人)阅读了有关我日常生活和受到教育的故事,他们将会尊敬我们的家庭文化。”(张子清32)她的创作动机是为了沟通白人和华人之间的思想感情,所以认为黄玉雪故意挑起白人好奇心的说法是一种误解,至于书中对中华文化的描述篇幅过长过于累赘的问题,只是写作技巧的问题,说其媚俗和迎合白人有失公允。
综上所述,无论从作者生活的时代,作者的创作动机进行考查,还有从作者在两种文化中所作的选择来看,《华女阿五》并不是为了迎合美国白人而进行的中国文化的展示,她对美国文化的接受也是符合当时的时代潮流的,书中表达了作者对丰富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国文化的冲突中,作者的立场温和,以其独特的具有东方气质的女性的笔调娓娓道来,促进了美国白人对华人社群的理解,喊出了华人的声音,具有相当的历史价值和思想价值。
注解【Notes】
① 引自《美国华人移民的历史见证:美国著名华裔作家黄玉雪访谈录》刊载于2003年《外国文学动态》。
② 本文所引用的原文均出自黄玉雪《华女阿五》。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
引用作品【Works Cited】
陈爱敏:《当代美国华裔文学的文化观照》 《文史哲》4(2003)。
Sau ling Cynthia Wong, Reading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From Necessity to Extravagance,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3
张子清:《华裔美国文学之母:充满传奇色彩的黄玉雪》 《当代外国文学》3(2003)。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