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音】江南名纸--连史纸

昔日的辉煌
连史纸历史,有过怎样的辉煌?铅山连史纸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我国许多鸿篇巨制、名贵典籍、字画、印谱、拓本等多采用铅山连史纸。如明代的《十七史》、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四库全书珍本初集》等。连史纸对于传承和传播中华文明发挥过极大作用。

自古“铅山唯纸利天下”,因造纸业历史悠久、工艺领先、品种齐全而为江南五大手工业区之一。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铅山南部的武夷山区就出现了连史纸。据《古今图书集成》记载,元代的铅山纸已名播天下了。明高濂在《遵生八笺》论及元代纸品,称铅山连史纸为“妍妙辉光,皆世称也”的精品。明宋应星在《天工开物》记述了连史纸的制作工艺。明、清两代的书画名家、文人骚客能得到皇上御赐的铅山正品连史纸,是荣膺乡里的大事,官府、文人墨客都将连史纸作为友好交往的礼品相赠。
直至上世纪80年代,铅山连史纸仍然是北京荣宝斋、上海朵云轩等指定的专用品,并出口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

濒危的现状
鸦片战争以后,大量外国机制纸进入中国,铅山连史纸生产开始萎缩。虽然宣纸出现在明代,较连史纸晚,但到了近、当代,宣纸进行了工艺改良,逐渐占领了市场。
解放初期,浆源村家家户户从事连史纸生产,生产出的连史纸由陈坊的连史纸号收购。后来各地成立了供销合作社,连史纸便由天柱山供销合作社包收购。上个世纪80年代中,供销合作社撤走,浆源村深处武夷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就再也没有人来收购连史纸了,连史纸只好停产。
据了解,有着1200多年连史纸生产历史的铅山,现在只有浆源村还有三人懂得连史纸制作技艺。

未来的路途
保护连史纸,路在何方?有关人士说,改进工艺,降低成本,开拓市场,是连史纸传承下去的关键。
连史纸是品质上乘的文化纸,素有“寿纸千年”之誉。连史纸比宣纸品质更佳,宣纸以树木为主要原材料,而连史纸是以毛竹为主要原材料。铅山是毛竹产地,连史纸主要原材料充足,主要原材料的成本较宣纸低,若对它复杂的72道工序进行改良,降低成本,恢复连史纸生产,有可能与宣纸在书画界和古籍印刷等领域平分“天下”,在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也仍然会有市场。多年来,常有全国各地的文化人士来铅山寻访连史纸。
如今,铅山南部山区还存有一批手工造纸作坊,其生产工艺还在民间流传,连史纸的传人还健在,铅山已恢复连史纸生产,这一优秀传统工艺将得以传承。

何谓连史纸
连史纸厚薄均匀、洁白如玉、吸水易干、着墨鲜明、久不变色。旧时,凡贵重书籍、碑帖、契文、书画、扇面等多用此纸。连史纸产自江西、福建,尤以江西铅山县所产为佳,素有‘千年寿纸’的美称。铅山的连史纸已传承1200多年了,采用嫩竹做原料,碱法蒸煮,漂白制浆,手工竹帘抄造,是我国传统的手工纸之一。















小贴士:
在铅山县东南部,有一座千年山乡水城的石塘镇。这里物产丰富,盛产毛竹、苦竹、水竹、箬竹等各种竹子,明清时期造纸业盛极一时,有“武夷山下小苏州”之誉。
石塘造纸,历史悠久。据“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史》教科书记载:明朝的造纸业和印刷业有了很大发展。南方北方的造纸业都有造纸中心。仅江西铅山的石塘镇,就有纸工五六万人。又据“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江西历史》一书载诉:“说纸,必说石塘纸”。据考证,手工造纸技术,很早就传到了石塘。宋、元时期石塘镇造纸已颇为发达。到了明朝中业便成为南方造纸的重要基地之一。因此石塘镇的造纸业便与松江的棉织业,苏杭二州的丝织业,芜湖的浆染业、景德镇的制瓷业齐名。
石塘镇所产纸张,则全用精细的白嫩竹丝为原料加工而成,其品种有“连史”、“毛边”、“贡川”、“京川”、“上关”等26个之多。其纸敦厚而无筋膜,质地洁白柔软,防虫耐热,久不变色的特点,有“品重洛阳”之美称,是毛笔书写纸中的上品,也是用于印制线装古籍、装裱书画和美术剪纸的佳品。明朝万历年间被列为朝廷贡品,上至皇室和朝中大小衙门的公私用笺,下至百姓流水书写誊清帐目、私塾学生模字习作。
水路运输便捷,是石塘纸业得以繁荣的重要因素。石塘地处铅山河上游,溯石塘河而上,经下渠、车盘〈今武夷山镇〉,转陆路翻越武夷的分水关便是崇安〈今武夷山市〉,经此地可达信江,出鄱阳湖,直打长江沿岸各省口岸。明清时期,石塘镇为闽、浙、赣等省土纸、茶叶和土特产集散地,尤以土纸、茶叶为大宗。由于造纸业的发展,带来了石塘镇的土纸、茶叶和土特产的繁荣。店铺林立,屋宇相握,商贾云集,仅镇内有纸、茶、商号、栈、店、行近500余家。抚州、饶州、山东、洪都、贵州、山陕等地的工人在石塘建有会馆以及天后宫、船行庙各行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它是石塘镇灿烂纸业文化的缩影,也是文化的载体。从汀咚庙到庙湾州,沿河两岸十余处码头,多时可泊船二三百艘,舟船如蚁,帆樯蔽河,常有船到一时怕找不到码头停靠,只好在染店一带停泊。乡民中广泛流传有“药不过樟树不灵,纸不到石塘不行”一说。
石塘纸业源远流长,规模之大涵盖江南。1930年以前,石塘附近山区有纸槽500余家,年产关山纸〈书川纸〉20余万银圆。并在方圆几百平方公里范围内形成了以石塘镇为中心的土纸集散地。这些槽纸运到石塘纸行、号后,再由各行、号的纸工按品种进行除破、打卷、打包、打标签,挂〈石塘造〉的品牌,然后有水路经信江运往全国各地,还有一部分纸张从上海,杭州等口岸销往东南亚各国。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石塘镇有名的纸号“复源生”〈安徽程姓〉、“罗盛春”〈南城〉以及“金鸿昌”、“查声泉”、“王发记”等的资本都在银圆二三十万元。其中以“复源生纸庄”资本最为雄厚,名气最大。杭州、天津、黑龙江等地都有它的分支机构;河口镇的钱庄,则以与该纸号有业务往来为荣。这些众多的行、号长年累月都派有“水客”在外联系业务,经销石塘纸张。
沧海桑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开始,由于公路运输的发展,河道渐塞,石塘镇逐渐失去了一方货物集散和畅流的地位。加上机制纸的大量生产,手工土纸在市场上的需求量下降,因而,名噪四百余年的石塘纸业逐渐凋敝,大不如前,仅保留小规模的手工生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