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音】金溪浒湾雕版印刷手工技艺


标签:
图文音浒湾雕版印刷木刻金溪文化 |
分类: 传统艺术 |
【图文音】金溪浒湾雕版印刷手工技艺
江西抚州金溪县浒湾木刻印书,始于明,盛于清,此时,凡经、史、子、集类书,在这里都能刻版刊行。至清同治年间,浒湾的木刻印书虽始衰落,但经营铺栈、书店仍有60余家,这些铺栈、作坊的木刻印书不光在本地销售,而且在全国的一些大中城市设有分号分店。浒湾的木刻印书就是通过这些渠道,遍销全国,影响很大。
随着近代先进印刷技术的传入,中国传统的雕版印刷受到极大的冲击。浒湾木刻印书业便开始凋敝。
江西自古就流传有“临川才子金溪书”的说法。享誉古籍收藏界的“金溪书”,就是指金溪县的浒湾木刻印书。浒湾木刻印书始于明代中期,盛于清代,凡经、史、子、集、戏曲话本、书法碑帖,在这里都能刻版刊行,版式大方,校勘精细,字体规范,装帧牢实,也称“江西版”。浒湾书铺街在清中后期成为了江西的印书中心。旧版《辞源》和商务印书馆与中华书局出版的早期初中地理课本中,都有“浒湾男女善于刻字”的记载。
浒湾出产的书籍为木刻板,木材大多数采用梨树兼用樟树和荷树。印刷纸张普通的用毛八纸(金溪黄通与峡山生产),特等的用连四纸(福建出产),低级的用京丹纸(资溪出产)。墨汁用乡村砍烧松树所熏成的烟渣。每板一块刻两面,如加朱批与圈点另刻套板。刻字工具分枝凿、平凿数种,刻字技术分出门与归身两种,刀刻方法分横刀与侧刀。技术高的刻字工匠每天大约可刻成180至200个字,刻字工资每个字计给铜钱二枚。
第一阶段:选材制版,有三道工序。先是上山选择雕版所需的优质树材。锯成2厘米厚的板材,通风阴干。然后是制版,将阴干后的板材裁成若干块,正反两面刨平磨光。
第二阶段:刻版,就是用写好的薄纸书稿反贴在木板面上,再刻成反文的书板。
第三阶段:印刷,将木刻版平放案面,版四角纸层垫稳,版的前面放着裁好的印书纸,先以综帚蘸墨汁擦上版面,后将印纸铺在版面上,印纸着墨后即为书面。书页从印版揭开,进入装订工序。
第四阶段:装订,有四道工序。先是拆页,次为配页,书页理齐后,逐本先打上两洞眼,用纸捻穿牢,然后配上前后封面,最后打洞穿线订固。
浒湾雕版印书业已经不存在,技术也濒临失传。其印刷技术仅保留在活字印谱的工艺之中,能雕板刻字的工匠已经很少。在当年雕版印刷发达的金溪县浒湾镇,曾经活跃着数千名雕版印刷的传人,200多年后,雕版印刷传人只剩下年已七旬的“忠信堂”第七代传人王嘉泉一人。“金溪书”和木刻印刷雕版亦已佚失,如凤毛麟角杳然难求。2003和2004年,在浒湾镇先后发现33块明、清时期木刻印刷雕版,分别刻有易经、康熙字典、礼记、诗经和《聊斋志异》、《烧饼歌》等典籍和孤本,为研究我国古代印刷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2008年6月,金溪雕版印刷手工技艺被列入江西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